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逐漸走進深水區(qū),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日新月異的教學需要,因此很多教師轉變教學思維,開始利用微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如何在教學中將計算機科學技術中獨有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科性相結合,將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內容。
關鍵詞:信息技術;應用;中學課程
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對教學思維發(fā)生了全面性變革,誰能夠熟練運用多元化思維傳導知識,誰就能在教學先機中搶占鰲頭,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過去的課堂邊界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傾向于網絡化、信息化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新時達變革下,掌握計算機科學技術就顯得越發(fā)重要。
1.信息技術的必要性闡述
1.1打破學科壁壘與偏見
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比較輕視信息技術的學習,甚至很多家長普遍認為信息技術就是打游戲,害怕學生接觸后難以自拔,這就說明該學科存在一定的接觸壁壘,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三方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認識。
2013年教育部聯(lián)合五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新課程改革的指導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中明確指出,要讓信息技術普及到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而隨著信息化進程的高速發(fā)展,只有加強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普及和指導,才能讓學生接觸到立體化、多元化的知識體系[1]。
1.2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教學模式并不普適于所有學生,在傳統(tǒng)學科教育中,講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個準則在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學科中仍然適用,針對于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學生,不能用一套模式生搬硬套的強加給所有學生,否則教育資源成本會提升,而效率反而低于預期。
1.2.1不同年齡段對信息技術的接受度不同。
研究表明,10歲以下的孩子對信息技術的喜愛程度高,但是對知識的接受度卻很低,這是一種反相關的辯證關系[2]。年齡小的孩子往往對創(chuàng)新性教學的渴求更高,相對于傳統(tǒng)的文字、圖畫,他們更喜歡色彩鮮艷、畫面豐富的教學體驗,但是由于年齡的局限性,導致幼齡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不能快速捕捉信息點,只是在一味的接受信息技術帶給大腦皮層的感官刺激,而把接收信息轉化為知識的能力嚴重不足[2]。
而12歲以上的學生,往往更適合高頻知識點輸出,單純靠傳統(tǒng)的扁平化教學也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高頻化的輸入需求,而最適合普及信息技術教學的年齡,往往集中在12-16歲期間,因此,在中學階段引用信息技術是符合學生自主意識和教學客觀規(guī)律的。
1.2.2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門創(chuàng)新性極強的實用性學科,因此不能把教學工作局限在課堂,應該讓信息技術變成知識體系中的云共享,讓教學內容不再受制于時間、空間的局限,學生可以在任何碎片化的時間里通過計算機進行有效學習,從空間角度上來看,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微課堂”,從地域的角度來看,云共享視域下的信息技術可以打破地域邊界,讓知識無處不在。
2.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及案例分析
中學學生恰好處在多元化教學受眾的黃金年齡段,在教學上存在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信息技術的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學生提供了天然的興趣點,有助于學生對知識主體的認識,便于學生對學科的掌握。
2.1利用實踐帶動學生積極性
由于中學學生年齡的特殊性,導致他們對平面化、教材化的知識缺乏耐性,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通過感官刺激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實踐也不必要只局限于軟件的應用,教師可以通過對計算機硬件的展示和講解,讓學生充分了解計算機機能和原理,帶動學生興趣內核。
2.2建立興趣網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學生對計算機有著天然的喜愛,而如何將興趣引導到正確的方向,是該學科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表示只有在信息技術課中,才能真正接觸和了解計算機,因此教師應該在課程中安排一些環(huán)節(jié),比如利用搜索引擎等,來讓學生體驗網絡的神奇,也只有拓寬獲取知識的途徑,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正向的、積極的引導意義。
2.3教學案例分析
很多信息技術教師慣用模式單向型授課模式,學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教師都不能第一時間得到反饋,而如果通過雙向授課,例如在知識點出現(xiàn)的時候,教師不用中斷講課就可以準確無誤的向學生傳導關鍵點,這種互動性的教學手段,會給學生帶去強烈的沖擊力。
例如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普遍不能熟悉運用五筆打字,如果教師一味的進行字根等理論基礎教學,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心理,這不利于教學工作的持續(xù)性開展,然而如果通過打字游戲的運用,學生可以在寓教于樂中忘記字根的繁瑣和枯燥,有利于加強學習體驗感,可以從根本上增強課程的趣味性。
3.解決信息技術在應用教學中的痛點
3.1摒棄單一化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程與傳統(tǒng)課程不同在于,傳統(tǒng)課程往往重理論輕實踐,而信息技術恰好相反,但是任何一種孤立的、重復的教學模式,都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多元化的新媒體手段,讓學生體驗浸入式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2開拓教員思路
以校方的計劃綱要為指導,以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提升為主軸,因地制宜的制定一套教學思路,并且為了整體促進教員教學水平的多元化提升,需要學校提供相應的培訓成本,使學??梢耘c時代發(fā)展緊密結合,用科學的方式方法不斷引導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3]。
4.結論
當前,填鴨式的教學已經不適用與任何一個學科,而信息技術作為時尚性與實用性兼?zhèn)涞膶W科“弄潮兒”,更應該摒棄機械式的講授,扭轉教學思維,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感,未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評價課堂教學的支點也必然由“關注效率”轉向“關注效益”,不再強調知識點的積累速度,未來會越來越重視知識與能力系統(tǒng)的自我建構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濤.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j).傳播學講稿.2018(1):52-69
[2]菅愛民.開放式授課體系研究[J].中國科技.2017(2):08
[3]孫冰哲.淺議有效提高教學水平的策略[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19(09):13
作者簡介:王冰環(huán),1990年,女,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蒙古族,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