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遠 劉蓉
【摘?要】科學是小學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但當前小學科學教育普遍存在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較少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的問題,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學習興趣不足。教師只有正確認識小學科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準確把握小學科學作為科學技術啟蒙教育的課程定位,才能最終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小學科學教育。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教育;啟蒙教育;學生中心
【作者簡介】何智遠,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學高級教師;劉蓉,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科學教研員。?《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到,小學科學教育對從小激發(fā)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并將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1],這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對小學教育實行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對小學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傳授知識不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任務
我國在小學之初就實行分科教學,故學科中心成為主流思想,大多數(shù)教師至今依然保有“教語文”“教科學”的教學思想。學科中心本質上以知識為中心,傳授學科知識被默認為學科教育的首要任務,這種觀念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教師的課堂行為。然而,傳授科學知識對于小學科學而言是一個難題,因為小學生和科學教師對科學都不擅長,如果以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判斷依據(jù),必然會導致雙方產生挫敗感和無力感,并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師生不可承受之重。
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具有準確、可靠和系統(tǒng)的特點。就小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能力和身心發(fā)展水平而言,他們難以準確掌握絕大多數(shù)的科學知識,特別是那些常常以碎片形式出現(xiàn)的、要求機械記憶的科學知識。有些教師對小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要求過高,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挫敗感。長期以往,學生會對科學失去興趣,甚至感到恐懼。這是與小學科學課程開設的初衷嚴重違背的。只有富有趣味、容易上手的科學,才能夠有效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學科學知識涉及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在現(xiàn)行的學校教育體系中,科學在小學之后的各學段(初中、高中、大學)被逐步細分為多個學科。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真正理解這個龐大的科學體系中的一些知識是很困難的;對于教師而言,向小學生準確傳授科學知識也是一件難事。除此之外,小學科學教師普遍存在專業(yè)不自信,這主要緣于他們沒有“足夠的”科學教育的專業(yè)背景,對科學和技術領域的了解也不多,故必然會產生教學無力感。
筆者認為,小學科學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因此教師不必為自己沒有“足夠的”科學教育專業(yè)背景感到無力,小學生也不必為沒能全部掌握所教的科學知識而感到挫敗。大多數(shù)小時候難懂的東西,只要我們喜歡和堅持學習,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經意間得到理解和掌握。當小學科學教育從傳授科學知識的死胡同走出來時,師生就可以一起盡情享受學習科學的樂趣了。
二、科學教師是學生科學路上的啟蒙教師
啟蒙教師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不是為學識之高而是為引路之貴。作為小學生科學(準確地說是科學、技術和工程)學習之旅的啟蒙教師,引路才應該是其最主要的角色定位。這一定位有利于小學生接近科學、感知科學、體驗科學、愛上科學。小學科學教師是國家科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群體,對科學教育和科技發(fā)展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是強化科學教育中尤為關鍵的重要力量[2]。
作為科學技術啟蒙教師,其基本的角色定位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科學教師是科學技術的“推銷員”,在宣傳科技價值、展示科技魅力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比傳授科學知識更重要(激趣重于知識);第二,科學教師是科學技術的“導購員”,向學生介紹科學技術的概貌比傳授具體的知識細節(jié)更重要(概貌重于細節(jié));第三,科學教師是科學技術的“播種者”,在向小學生播撒科學技術種子的基礎上,使學生愛上科學技術并持續(xù)參與到科學學習中,成為祖國未來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后備軍,這比完成科學知識的學習任務更重要(播種重于收獲)。
小學科學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啟蒙教育和基礎課程,其基本任務是向小學生播撒科學技術的種子,即引領小學生接觸和關注科學技術、通過實踐活動感知科學、嘗試使用科學方法進行簡單的科學實踐。認識到小學科學的啟蒙教育屬性非常關鍵,因為這是小學科學教育航程中的“指南針”,也是防止小學科學教育迷失方向的基本保障。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小學科學的基礎性地位,是為了突出科學的重要性而不是否定學科的啟蒙性質。因此,做一名優(yōu)秀的啟蒙教師應該成為小學科學教師的價值取向。
三、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小學科學教育
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教育價值取向的巨變,意味著從“知識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也意味著教育的主要任務從“知識傳授”走向“學生發(fā)展”。尊重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是科學教育的前提,建構以學生為中心、指向學生發(fā)展的小學科學教育,教師有必要樹立以下教學理念。
1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基本準則
兒童對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經常表現(xiàn)出令成人驚嘆的想象力。然而,隨著兒童年齡的不斷增長,大多數(shù)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會逐步衰退,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前小學科學教育過度強調知識傳授密切相關。充滿趣味的科學對小學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會自發(fā)生成強烈的探究欲望。遺憾的是,有些教師在小學生暫時回答不出教師所預設的科學知識時,習慣于生硬地將知識結論告知學生,過分關注學生學了哪些知識,而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毫不關心。
相比讓小學生掌握一些入門級的科學知識,或是獲得一些初步的科學素養(yǎng)而言,保護小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顯得更重要。過分要求小學生記住枯燥難記、難懂的科學知識,只會讓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被消磨??茖W知識的掌握、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一個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學生很容易在后續(xù)的學習中達成這一目標。與此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遭到打擊,就像一株植物在春天初生的幼芽被抹去一樣,這個學生可能此生與科技再也無緣了。因此,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欲應當作為科學教育的基本準則,要避免可能破壞小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切行為??茖W知識的掌握固然具有它的意義和價值,但當知識掌握與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欲發(fā)生矛盾時,我們應毫不猶豫地暫時放棄對知識掌握的過分要求。
2感知體驗、激發(fā)興趣是主要任務
帶領小學生獲取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是小學科學教師孜孜以求的,但它們只是小學科學的任務之一,而不是主要任務。有些教師重視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并指導他們嘗試應用常用的科學方法,卻錯誤地將最終的操作目標確定為獲取科學知識,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目的與手段的本末倒置。其實,小學階段涉及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不可能很深入,通過科學探究和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只是體驗性的,只要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就一定會獲得感知體驗,故不必要過于強調知識和方法所能達到的程度。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過分強調知識獲取和技能掌握,不僅難以真正實現(xiàn)而且很容易挫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感知就沒有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學生對科學的感知,可以促使其進一步了解科學,初步認識科技的意義及其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這為向小學生充分展示科學技術的魅力和價值、激發(fā)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做了充分的準備。小學生如果對科學的感知和興趣不斷強化,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現(xiàn)在和后續(xù)的科學學習中,那么科學常識和科學素養(yǎng)的逐步提升也就水到渠成,進而圓滿完成科學技術啟蒙教育的任務。
3培養(yǎng)愛好、樹立志向是價值取向
小學科學讓小學生對科技產生初步的感知,故科學技術的啟蒙教育對于培養(yǎng)科技后備軍來說意義重大。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如果找到正確的教學立場,不僅能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習慣、與人合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養(yǎng)成一種社會責任感。這樣就能在小學生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逐步將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固化成對科學的愛好,進而可能讓他們樹立成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志向。
如此,小學科學教師才會更加自信,課堂才會更加開放和生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參與欲望才會更加強烈?!板X學森之問”一直是中國科學界的沉重話題,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足夠的摯愛科技的工作者。當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人才投身科學事業(yè)時,偉大祖國將真正迎來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春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何智遠.如何在教育改革中加強科學教育[J].網絡科技時代,2005(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