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霄霄
【摘要】泰語中均具有一詞多義性的“[na:51]”和“[la?215]”包含了本義和引申義,分別對應到其語義范疇中的原型義項和邊緣義項。文章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范疇理論,結合對朱拉隆功大學泰語語料庫中分別檢索出的含有泰語中這兩個詞的200條語料的分析,對兩者語義范疇里面包含的原型義項和邊緣義項進行整理和論述。
【關鍵詞】泰語;[na:51];[la?215];范疇理論;語義范疇
引言
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成員中有一個中心成員,其他非中心成員則是依據(jù)這一中心成員向外延伸而形成的。語義范疇作為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的原型范疇,包括原型義項和邊緣義項,其中,原型義項是語義范疇的中心義項,是最具有典型性的,可以認為是人們最先認知的,最先獲得的一個原始義項。而語義范疇中的邊緣義項則是通過原型義項延伸而來的。
1泰語中“[na:51]”的語義范疇
筆者選取朱拉隆功大學語料庫中的泰語語料作為實例,結合泰國皇家學術院編著的泰語詞典(2011:1286-1291)的釋義,對“[na:51]”的語義范疇中的原型義項和邊緣義項加以梳理,即泰語中“[na:51]”語義范疇如下:
(1)“(身體部位)臉”,例如:[la:?45na:51](洗臉)
(2)“面”,例如:[ra:33kha:33na:51rian215](硬幣的面值)
(3)“(書、報的)頁面”,例如:[ha:51sip21ha:51na:51](55頁)
(4)“面子”,例如:[rak45na:51](愛面子)
(5)“正面”,例如:[na:51m?:33la?215m?:33](手的正面和背面)
(6)“人”,例如:[ria?33na:51kan33khau51ma:33](挨個進來)
(7)“相貌”,例如:[na:51suaj215](相貌姣好)
(8)“表情,樣子”,例如:[tham33na:51?o?33 ?o?33](露出疑惑的表情)
(9)“前”,例如:[kha:?51na:51](前面)
(10)“下一…,接下來的”例如:[th?:m33na:51](下個學期)
(11)“季節(jié)”,例如:[na:51r?:n45](熱季)
1.1“[na:51]”的原型義項
萊考夫&約翰遜在討論概念系統(tǒng)的建構時指出,我們通常會用身體經(jīng)驗來概念化非身體經(jīng)驗,即我們用界定明細的來概念化界定模糊的。泰語中“[na:51]”的所有釋義中,對應到漢語為“臉”即身體部位之一,能夠參與身體活動,表達身體經(jīng)驗。所以“臉”作為本義即原型義項,可以理解為“臉”這一義項是“[na:51]”這一語言符號最早獲得的意義。例如:(1)[t?hek45na:51](擦臉);(2)[na:51kl?:51](圓臉)。
1.2“[na:51]”的邊緣義項
事實上,生活中出現(xiàn)了新的一些事物時需要給它們一個表征符號,但是由于我們?nèi)祟惖恼J知能力還處于不斷提升的狀態(tài),所以目前常見的方式就是通過已有的詞匯對新事物進行命名。語言中已有詞匯所發(fā)揮的作用可以對應到“[na:51]”的語義范疇中原型義項延伸出邊緣義項的作用。
泰語中“[na:51]”的語義范疇中以原型義項“臉”為中心進行語義轉(zhuǎn)移,延伸出與之相關聯(lián)的各邊緣義項。即泰語中“[na:51]”的邊緣義項分別為:
(1)面;(2)(書、報的)頁面;(3)面子;(4)正面;(5)人;(6)相貌;(7)表情;(8)(空間概念)前;(9)(時間先后概念)下一…,接下來的,后面出現(xiàn)的;(9)季節(jié)
2泰語中“[la?215]”的語義范疇
以朱拉隆功大學語料庫中檢索到的含有“[la?215]”的語料作為實例,結合泰國皇家學術院編著的2011版泰語詞典中關于“[la?215]”的釋義,對其語義范疇中的原型義項和邊緣義項進行了梳理,即
(1)“(身體部位)背”,例如:[la?215ko:?33](駝背)
(2)“背面”,例如:[na:51m?:33la?215m?:33](手的正面和背面)
(3)“頂上,上面”,例如:[la?215kha:33r?an33](屋頂)
(4)“隱藏著的”,例如:[??an51khai215la?215](背后的條件)
(5)“(房屋量詞)幢,棟”例如:[t?k21s?:?215la?215](兩棟樓)
(6)“后”,例如:[kha:?51la?215](后面)
(7)“接下來的,后面出現(xiàn)的”,例如:[wan33la?215](以后)
(8)“…之后”。例如:[la?215?a:k21ni:45](從此以后)
2.1“[la?215]”的原型義項
泰語“[la?215]”的所有釋義中,對應的漢語意義“背”亦是身體部位之一,參與身體活動中表達某種經(jīng)驗,所以“背”作為原型義項,也是“[la?215]”最早獲得的義項。例如:(1)[la?215ma:45](馬背);(2)[la?215ko:?33](駝背)。
2.2“[la?215]”的邊緣義項
泰語中“[la?215]”的語義范疇中的各邊緣義項均是圍繞著原型義項“背”進行語義轉(zhuǎn)移而來的,而且各義項之間是存在關聯(lián)的。即泰語中“[la?215]”原型義項“背”引申出的邊緣義項如下:
(1)背面;(2)頂上,上面;(3)隱藏著的;(4)(房屋量詞)座,所,幢,棟,頂;(5)(空間概念)后;(6)(時間先后概念)接下來的,后面出現(xiàn)的;(7)(時間先后概念)…之后,…以后。
3結束語
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出發(fā),結合現(xiàn)代原型范疇理論可知,泰語中的“[na:51]”與“[la?215]”作為多義詞,均有其語義范疇,分別包括原型義項及圍繞原型義項延伸而來的各邊緣義項。
那么,泰語中“[na:51]”和“[la?215]”的語義范疇中的原型義項到各邊緣義項的變化通過什么樣的機制來實現(xiàn)的呢?
注釋
[1]趙彥春.認知語言學:批判與應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101.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3]趙彥春.認知語言學:批判與應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101.
[4]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 朱拉隆功大學泰語語料庫http://www.arts.chula.ac.th/~ling/tn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