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緯茜 崔之進
摘? 要:翻閱世界頂級科學期刊,每本期刊的封面都如同“工藝品”一般,頂級科學期刊很好地在藝術與科學之間尋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點,解析世界科技期刊封面內(nèi)容與藝術畫作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挖掘科技與藝術間的交融互通,促進藝術于科技發(fā)展,推動國內(nèi)雜志風向。從圖像學、符號學出發(fā),對科技研究成果即引用名畫間內(nèi)涵進行探究。
關鍵詞:國際科學期刊;期刊封面;經(jīng)典藝術;圖像學;符號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基金(人文社科)基礎扶持項目“‘美麗科學’:國際權威期刊封面的視覺表征傳播”(2242019S20045)研究成果。
如今,國際科學期刊雜志不僅對科學知識有所研究,而且對大眾所理解的具有嚴肅性、認真性、一絲不茍性的“科學”名詞給予了另一種解釋,科學也可以富有藝術氣息。翻閱世界頂級科學期刊,每本期刊的封面都如同“工藝品”一般。赫伯特·斯賓塞曾指出:國際平面有時會被界定為一門研究符號學的學科,所以在理論層面,國際平面也是與符號學相關的一類。符號學當中的“能指”“所指”、信息交流方式及字面、語言和圖像,在同樣語言和圖像的呈現(xiàn)當中不僅僅只代表了一種物體或觀念,而是可以有著多種表達方式,此類表達并非消極,更多帶有積極意義[1]。頂級科學期刊也以此為基礎,通常只有專業(yè)人士才能解讀的論文,通過圖片或圖片變形來呈現(xiàn)科學研究成果、傳遞科學知識使它們變得易于理解。
現(xiàn)代圖像藝術作為現(xiàn)代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分享和傳播必將帶來更多的趣味性。頂級科學期刊很好地運用了這兩大特性,在藝術與科學之間尋到了一個完美的契合點,從圖像上的運用延伸至內(nèi)涵之間的相互影響、借鑒。
在探究世界科學期刊封面內(nèi)容與藝術畫作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時,筆者以封面期刊上所展示的圖片、論文及所對比的藝術作品間存在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品讀圖像與論文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互通內(nèi)涵。錢學森先生曾在幾十年前便強調(diào)過,國民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知識,更需要文化藝術修養(yǎng)[2]?;仡^看國內(nèi)期刊,生硬的字體、簡單的幾何圖形就是一期科學期刊的封面。
一、科學期刊封面圖像示例
(一)悄然融入的浮世繪
1.凱風快晴
《Genes to Cells》是一本由日本分子生物學會發(fā)行的細胞生物學學術期刊。此期刊是一本獨具風格的雜志,能將浮世繪作品與生物學不露聲色地融合其中。
2014年2月期刊上的畫作源自“三十六景”之一的《凱風快晴》。 被稱為“浮世繪之王”的《凱風快晴》,描繪的是“赤富士”時的景象。在夏日晴朗之時,太陽初升。此期刊封面中的細胞質所含有的器官都包含于改寫版的《凱風快晴》之中。期刊中富士山被紅日映照,山體通紅 ?!皠P風”則是指從南方吹來的風,將云朵的形狀自上而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紋理,鱗片狀的云有的似光滑內(nèi)質網(wǎng)、有的似糙面內(nèi)質網(wǎng)、有的似運輸囊泡。
由于《凱風快晴》的作者葛飾北齋受印象派影響較大,而細胞器研究出現(xiàn)重大突破也是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不論從科學或是藝術的領域都是中西方交流與互通的最好代表。
2.深川萬年橋下
《Genes to Cells》 2011年6月期雜志上的畫作源自“三十六景”之一的《深川萬年橋下》,拱橋如虹,水平如鏡,遠眺富士,賞心悅目。萬年橋建造地點位于日本小名木川和隅田川合流處,橋身是一個流暢的大圓弧,期刊封面則是以萬年橋為基礎,連續(xù)的橋梁同水中倒影連接形成了一個DNA雙螺旋結構。
這幅圖以隅田川水面上的船只為視角,從斜上方看萬年橋與水面倒影,而富士山則巧妙地出現(xiàn)在橋洞之中。通過原畫中來往匆忙的人們表現(xiàn)DNA中所含有的各類元素,同時通過水中倒影表現(xiàn)復制的DNA雙螺旋。
3.消防員
《Genes to Cells》 2013年6月期刊以噬菌體為封面,而噬菌體的出現(xiàn)為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在此期封面中,一位江戶消防員扛著本應是消防隊的隊標,被更換成噬菌體形狀的事物;背景中原本的紅燈籠則被表現(xiàn)為細菌。由于細菌“火災”的產(chǎn)生,消防員便代表噬菌體將其圍攻撲滅。
原畫是豐原國周的《消防員》。畫面中威武的日本古代消防員,舉著畫著噬菌體樣子的旗子,代表的正是噬菌體,后面則是隊員舉起大腸桿菌的紅色燈籠,預示著接下來將有一場硬仗。而噬菌體本身是病毒的一種,專以細菌為宿主,較為人知的噬菌體就是大腸桿菌為寄主的T2噬菌體。
(二)別有一番寓意的“蒙娜麗莎”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2017年11月期刊展示利用DNA自組裝技術,創(chuàng)造8,704像素的《蒙娜麗莎》畫像。使用二維DNA納米結構產(chǎn)生具有納米精度的表面圖案,而此項技術并非新技術,但是此前的尺寸大小一直局限于0.05平方微米左右??蒲腥藛T錢璐璐及同事表明,假如在一個多級加工過程中遞歸應用簡單的組裝規(guī)則,就可以利用一個特別小組的DNA鏈創(chuàng)造出最大達0.5pm2的2D陣列。
《Nature》2017年11月? ? ? ? ? ? ? ? ?《蒙娜麗莎》
DNA納米技術最早的人像結構選取的就是《蒙娜麗莎》,也如同蒙娜麗莎美麗而又神秘的微笑一般,DNA納米技術也突破這些看似神秘的技術,科學家們一一攻破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追求如同蒙娜麗莎一般神秘而又特別的更加深層次的科學。
(三)非洲文化與畢加索
美國雜志《Science》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禨cience》2009年3月封面非洲是所有現(xiàn)代人類的源頭。此次研究在非洲確定了14個祖先人口群,這些群體與自我描述的種族和共享的文化或與語言屬性相關。在大多數(shù)人群中觀察到高水平的混合血統(tǒng),反映了整個非洲大陸的歷史遷徙事件。因此,此次期刊封面借鑒了畢加索立體主義。因為畢加索后期對非洲原始文化十分感興趣。非洲傳統(tǒng)的藝術審美方式與西方的審美方式是不同的。非洲傳統(tǒng)造型藝術不像西方傳統(tǒng)造型藝術那樣,力求向觀者表現(xiàn)或說明什么。所以在畢加索的畫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眼睛,包括他著名的畫作《格爾尼卡》在內(nèi)都能看到非洲傳統(tǒng)藝術的身影。
《Science》2009年3月? ? ? ? ? ? ? ? ? 《哭泣的女人》
(四)音符間的康定斯基
《nature》2016年4月的封面期刊,以癌癥為主要內(nèi)容。此期期刊封面圖案的每一個節(jié)點都象征著神經(jīng)細胞的節(jié)點,如同康定斯基的繪畫一樣??刀ㄋ够睦L畫有著一定的音樂性,而畫面中的?點象征著靜止,線則象征著內(nèi)在的張力,這些都源于運動。點、線這兩種元素同時造就自己“語言”的交織、布局。刪除了“虛飾”,掩蓋并削弱語言的內(nèi)在聲音,賦予畫面更為簡潔和準確的體現(xiàn),使純粹的形式服務于豐富、生動的內(nèi)涵。每幅畫似乎如同一個個鼓點一般有著節(jié)點和交織的線條[3],如同神經(jīng)節(jié)點與腫瘤細胞相互制約、相互聯(lián)系。
(五)蒙德里安空間中的紅藍黃構圖
《nature》2017年6月的封面來自論文“Hi-C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方法的比較”。封面制作是由Chiara Nicoletti創(chuàng)作的圖像靈感,來自Hi-C地圖和Piet Mondrian藝術。
Hi-C是一種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用于研究細胞核內(nèi)的3D染色質構象,結合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研究全基因組范圍內(nèi)整個染色質DNA在空間位置上的關系,獲得高分辨率的染色質調(diào)控元件相互作用圖譜。顏色的拼接形成了蒙德里安的紅黃藍構圖,粗重的黑色線條把畫面格局形成幾個不同大小的矩形形狀,非常簡潔。與Hi-C一樣,《紅黃藍構圖》是藝術領域中的先驅,而紅黃藍所對應的區(qū)域正好對應了上述研究中研究的突破點。
(六)記憶的永恒
《ANGEW》是德國化學類期刊?!禔NGEW》上收錄的文章以簡訊類為主,封面論文為“通過可調(diào)諧FRET從鑭系元素到量子點的單納米顆粒細胞條形碼”,納米顆粒的熒光條形碼為多參數(shù)成像提供了許多優(yōu)點。然而,創(chuàng)建不同濃度無關的代碼而不混合各種納米顆粒并且通過使用單波長激發(fā)和發(fā)射用于多路復用細胞成像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
受達利《記憶的永恒》的啟發(fā),圖中的三個時鐘完美地代表了這項研究的想法。其中三個時間光學檢測窗口用于RGB(紅色,綠色,藍色)編碼,顯示的是左下方的單納米粒子組件(原始螞蟻覆蓋的橙色時鐘),中心(藍色時鐘下方)的顯微鏡物鏡(原始中的“怪物”)和紅色的顯微鏡載玻片,左上角的綠色和藍色單元格(原始平臺或池中)。
二、國內(nèi)科學期刊與藝術融合
通過上述世界頂級科學期刊封面不難發(fā)現(xiàn),科學不僅僅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可以涵蓋的知識面甚至是影響力數(shù)不勝數(shù),現(xiàn)如今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使科學與藝術相互聯(lián)系,但國內(nèi)科學期刊似乎因為過于嚴肅的出版方式,讓我們對“科學”二字敬而遠之。錢學森先生指出以思維科學角度來觀察,科學工作是猜想開始的,然后才是科學論證。換言之,科學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維,終于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源于藝術,所以科學工作是先藝術,后才是科學。相反,藝術工作必須對事物有個科學的認識,然后才是藝術創(chuàng)作,科學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科學[4]。
(一)文化認同感
翻閱國際科學期刊,通過比對各自國家雜志為主的科學期刊,可以看到美國的現(xiàn)代主義、英國的古典主義、日本的浮世繪等,即使是面向全球的科學期刊,但從各國的期刊中,便可知曉它們國家的科學、文化、藝術等。
然而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截止2013年我國圖書館館藏2000多種科技期刊中,國內(nèi)僅有695本科技期刊有可視化封面設計,可視化比例約30%左右。國內(nèi)大多科技期刊還處于封面無圖或者用圖隨意的狀態(tài),沒有認識到插圖、配色等對期刊封面設計的重要價值[5]。
然而國際科學期刊《cell》封面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以中國元素為主題的期刊封面。以2015年5月《Cancer Cell》封面為例,封面期刊發(fā)表了中國科學院季紅斌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LKB1失活引發(fā)氧化還原不平衡以調(diào)節(jié)非小細胞肺癌可塑性和治療反應”。封面應用了中國人熟知的孫悟空煉丹爐里練就火眼金睛的故事。八卦爐里練就孫悟空火眼金睛所代表的就是科研成果中缺失LKB1的肺腺癌。而煉丹爐有更強的可塑性,不僅可以解除更高的氧化應激,而且還可以進行系統(tǒng)重編程轉分化為肺鱗癌產(chǎn)生耐藥性。此番設計,在突出研究成果的同時也為傳播中國神話故事、繪畫、動畫做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創(chuàng)新不失本源
中國上下五千年,國畫、書法、刺繡、木雕、榫卯等,無一不是我們的驕傲?,F(xiàn)今,中國科技強大、技術先進,卻似乎與中國古代技法失去了聯(lián)系。我們是否可以在國內(nèi)期刊設計中既做到創(chuàng)新又不失本質?
三、結語
(一)國內(nèi)封面設計應對
國內(nèi)科學期刊封面設計應該做到簡潔明快、極具創(chuàng)意、和諧統(tǒng)一,在突出期刊特色的同時兼顧嚴肅性與活潑性[6]??梢越梃b日本期刊《Genes to Cells》,采用名畫變形的方式,使人不經(jīng)會心一笑。例如,把研究中的元素以水墨畫、刺繡的形式呈現(xiàn)。
(二)審美價值
如同錢學森先生所說的藝術與科技是相輔相成的,當藝術審美價值提升時,不論是科技還是人文藝術,都會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展示給世人。我們在提升科技硬實力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注意到人文藝術這一軟實力的提升呢?
相信科技與藝術之間能夠碰撞出不可估量的火花,中國的實力也必將不可匹敵。
參考文獻:
[1]斯潘塞.現(xiàn)代版式設計先驅[M]. 王毅,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錢學敏.試論錢學森的“大成智慧學”[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11-24.
[3]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羅世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錢學森.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5]王國燕,程曦,李清華. Nature及其子刊封面視覺藝術特征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4(7):63-68.
[6]崔之進.世界頂級科技期刊封面藝術學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136-141.
作者簡介:黃緯茜,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崔之進,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維也納大學博士后、東南大學博士后;南開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訪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