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凡思
【摘要】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徐州的泥塑藝術獨樹一幟。然而在時代發(fā)展變化的背景下,原生態(tài)的泥塑藝術受到猛烈的沖擊。學校美育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探究如何發(fā)揮徐州泥塑在美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教學策略,符合當下文化教育大融合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徐州泥塑;美育教學資源;教學應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徐州市教育教學研究室12期課題編號:徐教研KT12049立項課題“基于漢文化背景的美育資源開發(fā)與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徐州泥塑藝術屬于植根于徐州漢陶文化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深厚的漢文化底蘊,是富有民族色彩的文化傳承項目,具有較高的民間藝術的審美價值。如何將民間藝術轉化成美育教學資源,使之與學校的美育相結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和保護是我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一、徐州泥塑在美育教學中的資源分析
1.徐州泥塑藝術的歷史發(fā)展
泥塑藝術是一門古老純樸的民間藝術,早在6000年前的大墩子文化遺址中便有陶屋模型,徐州泥塑在漢代就已經發(fā)展成型,出土的漢兵馬俑反映了徐州泥塑的藝術成就。明清時期,徐州泥塑越來越豐富,出現了刀馬人和各種動物形狀的泥塑作品,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使其逐漸成熟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作品以生動的形象展現著藝術的魅力,帶給人無盡的美感和藝術享受。徐州泥塑鮮明的色彩裝飾具有極強的觀賞價值和審美價值。現在的泥塑作品創(chuàng)作范圍更加廣闊,花鳥蟲魚、生活百態(tài),體現出民俗文化的特點,也顯示出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表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其中生動的形象、鮮艷的色彩和靈動的造型等藝術特色使徐州泥塑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徐州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但在經濟文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徐州泥塑藝術的發(fā)展受到嚴重挑戰(zhàn),徐州泥塑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引起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學校美育和“非遺”保護熱的雙重作用下,我們可以借助校園環(huán)境傳播徐州泥塑藝術之美。
2.徐州泥塑藝術的美育教學資源開發(fā)的意義
首先,將徐州泥塑加入美育教學資源中,可以打破常規(guī)的美育教學內容,豐富和完善美育教學材料,擴大學生的美育認知來源和途徑。學生親自參觀徐州泥塑并進行實踐,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泥塑藝術的感知和認識,這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提高和發(fā)展,符合美育教學目標中的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從周圍事物中發(fā)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等培養(yǎng)目標,同時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民間藝術提高表達生活感受的能力。學生通過一塊普通的泥土塑造出富有生活趣味的形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泥塑的搓、拉、團、壓等基本技法和泥塑工具的使用方法,還提高了學生發(fā)現美、表現美的能力。
其次,將徐州泥塑加入美育教學資源中,可以加強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認識和體驗。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審美感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的變遷與發(fā)展。學生通過徐州泥塑了解民間藝術的魅力和文化內涵,加深了對徐州傳統文化的理解,了解了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和社會變遷的過程,同時有利于將傳統歷史和現代文化相結合,讓傳統技藝在現代的文化背景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最后,將徐州泥塑加入美育教學資源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信息技術時代下,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本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大規(guī)模擴展下,其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民族精神的靈魂,徐州泥塑在悠久的歷史傳承過程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是典型的本土藝術形式。將徐州泥塑加入美育教學資源中,可以引導學生認知相應的風俗民情和歷史文化,了解藝人創(chuàng)作的智慧和情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總之,將徐州泥塑等非遺資源融入學校美育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審美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二、徐州泥塑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美術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美術課程不僅能使學生學習美術知識,還是實現學生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將徐州泥塑藝術納入美術教學中,可以達到一舉數得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認真對待徐州泥塑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1.泥塑藝術在美術課程中的應用原則
首先,創(chuàng)設多元化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泥塑藝術是對生活內容的反映和創(chuàng)造,和常規(guī)課程教學的內容有一定區(qū)別。教師可以設置有效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索興趣。其次,要對造型作品進行動態(tài)分析。中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思維趨向于平面直接的感性層面,泥塑屬于三維立體的造型藝術,需要學生具有空間感受能力,和視覺、觸覺等形成聯覺感知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立體抽象的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圖片視頻、實物觀摩等多角度感知藝術形象。最后,根據學生學情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學生應具備一定的泥塑經驗,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深化學生對泥塑藝術的體驗。
2.泥塑藝術在美術課程中的教學創(chuàng)意
為提高泥塑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對教學進行富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讓學生充分感受泥塑藝術的魅力。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擔任評論家。身份的轉化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泥塑作品,提高其欣賞、評述的水平。
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主觀意識,面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教師應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泥塑藝術轉變?yōu)橹鲃忧笾?,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美術作品的相關知識,而且能讓學生接受文化情境的熏陶,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動手創(chuàng)作。學以致用是美術學習的最終目的,動手實踐帶來的體驗和觸動遠比單純的思維認知過程深刻,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在學生了解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知識后,教師可引導其打破常規(guī)的模仿創(chuàng)作,開展各種各樣的獨特創(chuàng)意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飛速發(fā)展的關鍵期,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造能力。
徐州泥塑作為擁有千年歷史的民間藝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點之一。它凝聚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審美價值,將其納入美育教學資源中進行開發(fā)和應用,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美育思維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美術教師要明確肩負的重要責任,積極探究將泥塑藝術融入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步驟和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王嬴.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中學美育的融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4(18):87-89.
湯玳.淺談當代美術中的中國傳統文化[J].大眾文藝,2011(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