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2001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提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的課外閱讀要求,并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繼續(xù)保留了對小學生、初中生課外閱讀的要求。然而,新課程實施近20年來,中小學生的閱讀狀況堪憂,學生還未能真正地、有效地閱讀起來,更談不上形成濃厚的閱讀興趣。2017年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nèi)容”部分提出了高中生語文學習的18個任務群,其中第一個學習任務群就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這個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開闊閱讀視野,建構(gòu)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中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告訴廣大教師,學生的語文學習要少做題,多讀書,多讀整本書。因此,大量、廣泛的閱讀,才是中小學生語文學習最為重要的事。有研究表明:6—12歲,是閱讀能力發(fā)展的黃金期,也是一個人記憶的最佳時期。所以在小學階段,沒有什么事情,會比海量的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更為重要了。
一、追溯讀書發(fā)展史引發(fā)的思考
古人的學習,特別簡單,沒有現(xiàn)在這么復雜,也沒有現(xiàn)在這樣有許多門課程,他們的學習主要就是讀書。
古人的學習從蒙學開始,就是以自己讀書為主,先生是很少去講解什么的。學生會從《三字經(jīng)》《千字文》《增廣賢文》《大學》《中庸》《左傳》等書一路自己讀下來。他們的閱讀,幾乎沒有人幫助,全憑自己似懂非懂地讀下來。一遍不行再讀一遍,就這樣由讀得不熟,逐步到讀熟,由不懂到逐步讀懂。慢慢地由讀懂文字,再去揣摩怎么寫,然后自己也學著寫文章?,F(xiàn)在把這種學習稱之為“浸潤式”學習。古人就是這樣,把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自我的閱讀之中,通過自讀自悟來進行學習的。
因此,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和現(xiàn)代的語文學習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讀書。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沒有明確的知識體系,也沒有專門的教材,更沒有課堂上教師的精講及大量的作業(yè)練習,人們主要的學習方法就是大量、反復地進行整本書的閱讀。而現(xiàn)在的語文學習,主要靠一本一本語文書、一篇一篇課文的學習,其方法無一例外地是聽教師的講解、分析,然后完成大量的練習題,唯獨很少有時間、有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讀書,特別是整本書的閱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人要學的東西比古人多了,除了語文,還有數(shù)理化、外語等,再像古人那樣靠大量讀書的浸潤式方法去學習已經(jīng)不現(xiàn)實。所以,從新式學堂開始,就改為“概論式”的學習,以課堂的講習為主,課文的分析作為重點,把各方面的知識加以體系化,以概論的方式傳輸給學生。到了20世紀20—30年代,國文的學習不再是一本書一本書地讀,而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讀;再到了50—60年代,我國的教育學習蘇聯(lián)的教學模式,中小學語文開始突出知識性傳授,注重語法、修辭及文學常識的教學,語文的教學就變成一篇課文一篇課文的精讀精講,逐步就變成了現(xiàn)在普遍流行的語文教學基本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最大的缺點就是不重視整本書閱讀了,加之為了應試,學生的時間都用在了“刷題”上了,也沒有興趣,更沒有時間去閱讀了。
追溯語文學習、語文教學的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讀書是一種傳統(tǒng)的,但也是最重要的語文學習方法。21世紀初的新課程改革,為了糾偏,吸收了傳統(tǒng)語文學習中好的經(jīng)驗,專門提出了中小學生讀書的要求,并盡可能做到多讀書、多積累,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為此,語文學科的教學,應當按照語文學習的自身規(guī)律、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扎實地抓好中小學生的讀書問題。
二、重在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讀書的興趣,不是他人能夠給予的,而是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慢慢地培養(yǎng)。
小學生的閱讀,不管是課內(nèi)閱讀,還是課外閱讀,一定要把激發(fā)興趣放在首位。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閱讀不在于數(shù)量的多少,重要的是讀書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一般來說,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會進入閱讀興趣的“高值期”,這個時段,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會進入一個極度的興趣期,教師要尤為激發(fā)和保護。
現(xiàn)在的統(tǒng)編新教材,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格外重視。一方面,將學生的課外閱讀納入課程、進入教材。這就告訴一線的語文教師,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需要認真地進行教學、引導。另一方,編者對這一板塊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設計。從一年級開始,每冊教材都會安排一個“快樂的讀書吧”,這個板塊重在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讀書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指導小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閱讀內(nèi)容。另外,教材在一年級每一個單元的《語文園地》中都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二年級每一個單元的《語文園地》中都安排了“我愛閱讀”欄目,用整整兩年的時間來激發(fā)、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對此,語文教師應當有足夠的認識。
廣大一線的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統(tǒng)編新教材,借助教材指導、引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特別是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當下,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也希望學生能多讀一些書,可是一到教學層面,就有意無意地把培養(yǎng)學生讀書興趣這一教學目標給忘了或者放在了一邊。教師們在備課時,想到的、列出來的都是些急功近利的知識目標,或者說是應試目標,唯獨沒有如何去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教學要求。對于小學生的閱讀,我個人以為:無論是課內(nèi)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的不是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激發(fā)、保護、培養(yǎng)好學生讀書的興趣。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對小學生的閱讀目標就不要太功利,也不要在學生閱讀時附帶一些額外的任務,讓學生還未開始閱讀,就有了負擔、沒了閱讀的興趣。小學生的閱讀,應當是輕松的、愉快的、自由的,只要讓學生自主地捧起書,美美地去閱讀就好。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不求甚解”“囫圇吞棗”,鼓勵學生“連滾帶爬”地閱讀,以此來激發(fā)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將會逐步養(yǎng)成愛閱讀的習慣,而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這可是給學生一生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教師能為學生的閱讀做些什么
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全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文,一名好的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閱讀,最成功的語文教育莫過于讓每一位學生都喜歡上閱讀。因此,語文教師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還是有許多事情可以做的。對于小學生的閱讀,我一直堅持我的看法:因為學生還小,辨別能力不強,這就需要教師的得法引領和科學指導。十多年區(qū)域整體推進小學生整本書閱讀的實踐告訴我,這樣的思考和做法是有成效的。
(一)推薦適合閱讀的書目
著名作家、閱讀推廣人曹文軒教授曾說:“讀什么書是一個比讀不讀書更重要的問題,小學生的閱讀是在老師和有見地的家長指導甚至監(jiān)督之下的閱讀?!爆F(xiàn)在市面上的書很多,可以說是琳瑯滿目,但也是良莠不齊。對沒有什么識別能力的小學生來說,還是需要教師的指導。讓他們在教師的引領下,將有限的時間,用到多讀經(jīng)典著作上去。
學生為什么要去讀經(jīng)典呢?統(tǒng)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因為經(jīng)典是人類文化積淀下來的精華部分,讀經(jīng)典可以接觸、體驗人類文化智慧。所謂素質(zhì)培養(yǎng),最重要的就是用人類最精華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讓人格思想得以健全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需要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經(jīng)典?!币虼耍處熞罁?jù)兒童不同年齡段的心智發(fā)展水平,從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趣味入手,對小學生的閱讀篇目做個有梯度的大致安排。
小學生閱讀的推薦書目,我認為應當由三個板塊構(gòu)成:一是必須要讀的“必讀篇目”;二是推薦給學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的“選讀篇目”;三是讓學生根據(jù)喜好自行確定的“自選篇目”。教師在給學生遴選推薦篇目時,應當遵循這樣的原則:低年級,主要閱讀短小、淺顯的童話、寓言、兒歌、童謠,兒童詩及淺近的古詩,兼顧科學小故事、小知識等,一般為繪本、拼音讀物;中年級,主要閱讀長篇的童話、寓言、兒童小說、科幻作品、民間故事、短小科普讀物及淺顯的歷史讀物;高年級,主要閱讀現(xiàn)代、當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長篇科普讀物、經(jīng)典名著及天文、歷史、地理、軍事書籍等。
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一定要有規(guī)劃,要成序列,要盡量多涉獵一些領域,切忌只讀美文、幾位喜歡的作家的作品,既要讀童話、寓言、詩歌、散文、隨筆、故事、小說類作品,更要讀科普、人物傳記、天文地理、史記類作品,只有這樣讀了,學生的視野才開闊,知識面才廣,知識結(jié)構(gòu)也才能逐步完整。
(二)教給科學的閱讀方法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教的都是語文知識及課文的內(nèi)容,很功利,教學目標就是對準考試、對準分數(shù)。教師在課堂上是不教閱讀方法的,即使教,也就是一種:精讀法。學生就會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老套的閱讀分析方法去套。其實,一個人的閱讀是有許多方法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不同類別的閱讀書籍,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的方法有默讀、瀏覽、快速讀、跳讀、猜讀、互文閱讀等。這些閱讀的方法,各有各的技巧,需要教師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實踐中教給他們。
比如,當學生拿到一本書,首先要教學生看封面,了解書名、作者、出版社及觀察封面的配圖,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寫什么;然后去看扉頁、內(nèi)容提要,前言或序等;再翻一翻目錄,或者先挑選一兩個自己感興趣的章節(jié)重點看看,還可以跳著讀,讀幾段,或者幾頁;最后去看看書的結(jié)尾,或者看看后記,這樣很快就可以大致了解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也就能判斷出這本書寫得怎樣,決定是否值得再細讀精讀。這就是“檢視閱讀”,或者叫“檢索閱讀”,是迅速讀一本書的辦法。
再如,不同類別的書籍,也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像小說、詩歌、散文類書籍的閱讀,就不能以分析性方法去閱讀,而應當采用想象、體驗、感受的方式去閱讀,要設身處地,要重視閱讀的第一印象。像經(jīng)典小說類書籍的閱讀,主要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及環(huán)境描寫等;像人物傳記類書籍的閱讀,主要通過典型的事件、突出的成就等,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及豐功偉績;像科普類書籍的閱讀,主要了解科普知識。另外,重點閱讀的書和一般閱讀的書,其閱讀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當學生學會了這些閱讀的方法,也就具備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就能夠自主、高效地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了。
(三)給予堅持閱讀的動力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專注力,對于閱讀,也是如此。時間一長,也會對讀書不感興趣,不能堅持下去。作為學校、語文教師就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推動學生持久地閱讀。
學校盡可能設立校園讀書節(jié),定期設計舉辦讀書節(jié)系列活動,以此不斷推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學校、年級、班級可以組織讀書心得征文、閱讀知識競賽、讀書故事會、美文誦讀、新書推介會、作家進校園、師生共讀、親子閱讀、書香家庭評比、閱讀考級等活動。
在這些常規(guī)活動的基礎上,學校、教師還可以搞一些學生能接受、喜歡的創(chuàng)意活動,讓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其中,進而興趣盎然地堅持閱讀。如:根據(jù)小學生好表現(xiàn)心理,可以在校園、班級顯著位置設立“閱讀明星榜”,定期用彩照加文字說明的方法公布閱讀量大的學生。為了激勵所有學生去堅持閱讀,各班級可以印制“閱讀存折”“綠葉銀行”等學生閱讀記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閱讀情況。還可以設計一些獎勵性的閱讀活動,像學生閱讀一本書或多少文字,就可以換取一定數(shù)值的“閱讀幣”,一定數(shù)量的“閱讀幣”就可以到校園商店換取文具,或者到學校圖書室換取一本書等。
總之,學校、教師要多動腦筋,設計一些孩子所喜歡的活動,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閱讀動力。
(四)用激勵性評價引領閱讀
小學生大量閱讀,光停留在一般的提倡上還不行,還要有相應的激勵性評價來引領。激勵性評價,對推動小學生持久閱讀,作用很大,效果也很好。
小學生課外閱讀評價,應當以表揚、鼓勵為主。教師檢查學生的閱讀,切忌簡單化、功利化。有些教師檢查學生是否閱讀,就是過一段時間弄張試卷考一下,這樣嚴重挫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對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要做到少批評、多激勵,讓學生有堅持讀下去的動力。
小學生課外閱讀評價,還要少作結(jié)論性、終結(jié)性的評價,應當多作形成性評價。許多學校為學生建立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記錄袋里可以收集、保存學生閱讀的讀書記錄卡、心得體會文章、參加相關讀書活動的照片、獲獎證書等,讓學生有成就感,并一如既往地去閱讀。
檢查小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而不是閱讀的數(shù)量。檢查的手段應當多樣化,多采用學生所喜歡的交流展示的方式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如:小組、班級的閱讀心得交流會,制作閱讀小報,講故事,課本劇展演,等等。
我一直提倡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閱讀是無任何負擔的、輕松愉快的。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事,就是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讓學生捧起書,讀起來。
四、教師也要率先垂范
小學生的閱讀,看似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其實跟教師的閱讀關聯(lián)性很大。溫儒敏教授曾就教師的閱讀,專門撰文呼吁:語文教師要做“讀書種子”。
事實上,現(xiàn)在還能堅持閱讀的教師真的不多。我做過調(diào)查,不管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的教師,現(xiàn)在普遍都不讀書,調(diào)查顯示有94%以上的小學語文教師沒有完整地讀過四大名著,有72%的小學語文教師平時不去讀教育理論、文藝書籍,有90%的小學語文教師沒讀過學生需要閱讀的兒童類書籍。教師這樣的閱讀狀況,很難和學生就課外閱讀內(nèi)容進行交流、討論,也根本不能科學、得法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
教師的自身閱讀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喜歡閱讀的教師更容易帶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學生。于是,我在全市小學教師,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師中廣泛開展讀書學習活動,率先成立全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讀書班,推動教師的閱讀。教師積極主動地閱讀,很好地帶動、影響了小學生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