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要:《認識圖形(二)》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四種平面圖形有整體的感知,并形成初步的表象,依據(jù)表象識別圖形。為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摸一摸相關的立體圖形,產(chǎn)生觸覺上的感受,還要讓學生畫一畫、看一看、比一比,體會“形”與“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為了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畫出的面的擺放位置、大小形狀等變化,思考它們還是不是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圖形,在方格紙上畫圖形,用長方形紙折出三角形、正方形,用三角形拼出正方形、長方形,體會事物運動變化的思想。
關鍵詞:認識圖形 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 深度學習
最近,筆者聽了一位工作三年的年輕教師執(zhí)教的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一課。課后交流時,這位教師提出了幾個疑問:(1)學生經(jīng)?;煜L方體與長方形、正方體與正方形的名稱。對此應該怎么辦?(2)這節(jié)課用了很長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觸摸物體表面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只用了很短的時間讓學生畫出這些圖形,因為我覺得沿著積木的邊把圖形畫下來,對學生來說不容易。這樣的處理是否恰當?這樣的認識是否正確?(3)這節(jié)課,學生在觸摸平面圖形的過程中,說到了邊是直的,角是尖的,三角形有3個角。對此是不是應該讓學生繼續(xù)觀察長方形、正方形有幾個角?(4)我覺得學生早就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就想在課上讓學生進行有深度的學習,但是不知道從哪里引發(fā)深度學習。
想來,這位教師的困惑代表了一批教師的想法。
回顧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我們知道,學生在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中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四個立體圖形,在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中要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四個平面圖形;在三年級會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圖形的特征、周長、面積等;在四年級會進一步學習三角形;在五年級會進一步學習圓;在六年級會進一步研究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表面積、體積等。
大致梳理教材中有關內(nèi)容的編排后,回到《認識圖形(二)》的教學,我們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問: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對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教材一般分為兩個階段:初步認識和對特征的學習。
第一階段,即《認識圖形(二)》一課。這節(jié)課要讓學生:直觀認識四種平面圖形,整體感知每種平面圖形的形狀,形成初步的表象;依據(jù)表象識別各種圖形,在常用物品的表面找到這些形狀,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表象是指基于知覺在頭腦中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頭腦中出現(xiàn)的關于事物的印象,是外部信息在主體內(nèi)部生成的東西;表象是我們的感覺,是我們見到的事物的樣子,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當學生觸摸物體的面,具體感受到邊的直、角的尖,發(fā)現(xiàn)三角形有3個角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在畫、拼、圍等操作活動中,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整體感知幾種平面圖形,體會這些圖形,并將其映入頭腦,形成表象。
二問:如何讓學生整體感知每種平面圖形的形狀,形成初步的表象?
這節(jié)課上,這位年輕教師先貼著黑板呈現(xiàn)四個物體(即長方體、正方體、三棱柱、圓柱),再分別移開這幾個物體,在黑板上留下由它們描出的貼面的形狀。學生不由地發(fā)出“哇”的驚嘆聲。隨后,教師讓學生在帶來的積木上找到這些面,用手摸一摸,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從觸摸長方形到觸摸正方形、三角形、圓,教師多次組織學生觸摸物體的面,交流感受。學生的表述是:摸起來滑滑的、平平的,邊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圓的邊是彎曲的……臨下課時,教師讓學生把這些圖形“請”到紙上,沿著積木的邊畫一圈,并想一想要注意什么。學生畫好之后,教師做了簡單點評。
由此,我們看到,對這些圖形的整體性認識,是以感知(尤其是觀察與操作)為主,讓直觀認識的結果在頭腦里形成圖形的表象,以此作為記憶、識別、區(qū)別圖形的主要依據(jù)?!懊幻睅Ыo學生更多觸覺上的感受,最先感受到的是光滑度:有塑料積木的學生觸摸后,脫口而出的是“滑滑的”;摸木頭積木的學生覺得是“平平的”,沒有光滑的感覺。此時的“形”依然作為“體”的某個面的形狀,離不開“體”,學生便容易將對“形”的感知與對“體”的觀察混淆。
而教材中的處理(如圖1),一是能夠得到比較標準的圖形,二是操作相對方便,內(nèi)含的數(shù)學內(nèi)容豐富,學生能夠體會圖形(形)是從積木(體)上“分離”出來的,表示積木某個面的形狀。
當然,也如這位年輕教師所擔心的,確有學生沿積木的邊畫出的圖形不夠標準(如圖2)。然而,這恰恰是教學的契機:學生在實際操作和觀察圖形中產(chǎn)生了認知沖突,激發(fā)了學習熱情,可以引導他們在比較辨析中發(fā)現(xiàn)兩者的同與不同,在糾錯中進一步感知:長方形是長長的、方方的,正方形是正正的、方方的,邊是直的;三角形有尖尖的角;圓很難畫,因為它的邊是彎曲的……學生可以在畫一畫、看一看、比一比中體會“形”與“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豐富這些圖形的表象。
三問:這節(jié)課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嗎?
學生對積木已非常熟悉。這節(jié)課上,學生利用積木認識平面圖形。觀察積木的面,畫下積木的面,學生在一次次操作中會發(fā)現(xiàn)長方體積木畫出的面是長方形,雖然大小不同,但都是長長的、方方的;還會發(fā)現(xiàn)居然能通過長方體積木畫出正方形,即有的長方體上還有正方形的面。同樣,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會發(fā)現(xiàn):正方體每個面都是正正的、方方的;同一個正方體每個面都相同;不同的正方體畫下來的正方形有大有小。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這些面的擺放位置、大小、形狀等變化,思考:這樣還是長方形嗎?這樣還是正方形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圖形,在方格紙上畫圖形,用長方形紙折出三角形、正方形,用三角形拼出正方形、長方形,體會事物運動變化的思想,為后續(xù)的幾何學習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這些都是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切入點。
當然,課堂上,學生容易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或?qū)㈤L方形說成長方體。這一方面是學生容易混淆“形”和“體”,看到長方體,容易注意其上長方形的面;另一方面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著表述隨意、不準確的情況。因此,教學中既不能淡化“形”與“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也不要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認識要求。給學生一些時間,“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一定不會再成為困惑教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