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柱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動物園里的猴子從圍欄里偷偷地溜了出去,管理員于是將圍欄加高,但猴子還是再次溜了出去;管理員于是再次將圍欄加高,可猴子還是溜出去了;在管理員第三次加高圍欄的時候,小猴子不無擔心地對老猴子說:“人們又在加高圍欄了!”老猴子笑笑說:“不用怕,圍欄再高也沒用,你沒看見他們忘了給圍欄的大門上鎖了!”
這則故事頗富有哲理,對我們孩子的安全教育頗有啟示。
就說防溺水教育,學校里班會說、大會講,每到寒暑假都要讓學生簽訂防溺水責任書;家長對孩子更是千叮嚀萬囑咐,給孩子下了不準“下水”的死命令……可是,不要說炎炎夏日的溺水高發(fā)期,就是在寒冷的冬日,也常發(fā)生孩子溺水的悲劇。
據(jù)澎湃新聞報道,2019年1月12日,河北省唐縣3名小學生不幸落入南水北調(diào)大渠,1人獲救2人死亡,死者一個12歲,一個13歲,分別上四、五年級。報道說,南水北調(diào)大渠有阻隔圍欄,學生疑似翻越圍欄時落水……
孩子為什么要翻越圍欄?難道不知道渠內(nèi)水深危險?我想,四五年級的孩子應該是知道的。那他們?yōu)槭裁催€要冒這個險呢?我想,這并非是我們“防水”知識教育不到位的緣故,而是我們忽略了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他們的本性,特別是中小學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們山要上,林要進,水當然也要一試,明知水中險,卻偏要險中行。因此,無論大人多么地苦口婆心,都不會消解他們探水的好奇心,以及對冒險刺激的追求。
不怕孩子下水,就怕孩子想著下水,只要他們一心想著下水,安全責任書和“禁水令”就形同虛設。平日里,孩子在大人的嚴密監(jiān)管下沒有下水機會,可是大人有大人的事情,總不會時時刻刻盯著孩子。因此,只要有機會,孩子就會偷偷地下水。因為怕人看見,他們只能到地僻人稀的小河或暗溝中去,如此一來,悲劇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
俗話說,澆樹澆根,凡事都有一個本。多少年來,每次發(fā)生像溺水之類的安全事故后,我們總是想著消除不安全因素,消除安全隱患,比如給孩子下“禁水令”,試圖采取強硬措施讓孩子與水絕緣,這種做法,其實就像開頭故事中的管理員一樣,不過是在加高圍欄,但是卻忘了給圍欄“加鎖”,圍欄再高,也是枉然。
我以為,不是我們對孩子的安全不重視,措施不到位,而是我們忘記給這道“安全圍欄”加上一把“心鎖”——切實增強孩子心中的自我安全意識,提升他們的自我防護能力。
大禹治水,疏勝于堵。以防溺水為例,要想杜絕溺水悲劇的發(fā)生,最好的辦法不是讓孩子與水絕緣,而是要給他們提供下水的機會,讓他們了解水,了解水的危險,讓他們不要擅自結伴偷偷下水,下水時要有大人陪護,不要到自己不了解、出了事難以救援的陌生水域去……這樣順應孩子的天性進行引導,他們才會把安全鎖記心里,才不會再偷偷地去冒險,才會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杜絕事故的發(fā)生……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