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細香
摘要:當今時代是日新月異的信息經(jīng)濟時代。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如何對先進的信息技術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進而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是廣大教師關注的話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處于能力和認知水平發(fā)展的起始階段,他們接受知識的方式來源于課堂上教學的教學活動。為此,為了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方式,教師應勇于打破傳統(tǒng)框架的束縛,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活動巧妙融合起來,從而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shù)學;應用探究
本文從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工作經(jīng)驗出發(fā),針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一番個人看法的闡述,以及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一、利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一直以來是教師比較青睞且樂于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結合著良好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積極活潑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對課堂的有意注意,還能很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弱化新知識給學生帶來的恐懼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多媒體具有的集圖像、聲音、文字、影像等于一體的特征使得情境教學得以優(yōu)化和完善。為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借助信息技術學生營造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參與,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例如,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為例,在課堂開始環(huán)節(jié),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動畫視頻,視頻的大致內容是:阿凡提在街市上賣地毯時碰到地主巴依路過詢問地毯的價格,想到他平時對待工人的苛刻,阿凡提決定愚弄他一番,向他出示了一塊標有不同圖形圖案的地毯,讓他依次說出圖案中分別有哪些圖形,并承諾在他說出后免費將地毯送給他。對于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圖形,巴依還能說得出,而對于平行四邊形、梯形這些不常見的圖形卻犯了難,支支吾吾說不出,便灰溜溜地走了。生動的畫面、有趣的故事很快將學生帶入到情境中來,我也趁機向學生問到:“什么是平行四邊形、梯形?它們有什么特征?”并順勢引入相關教學內容,開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如此,通過多媒體教學情境的設置,將學生的目光很好地集中到了課堂中來,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參與興趣和動力,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了基礎。
二、利用信息技術講解重難點知識,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數(shù)學是一門具有較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學科,對于身心發(fā)展水平較低、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同樣處于較低水平的小學生來說,數(shù)學是一門相對較難的學科。尤其數(shù)學學科中包含有大量的專有名詞和概念,盡管教師在課堂上反復講解和強調這些理論知識,學生仍舊難以做到深入了解和認識。而信息技術此時便有了用武之地。借助信息技術聲、像、色俱佳的優(yōu)勢,教師可以將這些難點知識以直觀可視化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從而增強學生具象化的認知,更好地化解這些重難點知識。
例如,以“加法運算定律”這部分內容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正確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為了更好地化解這一難點理解,增強學生對加法這兩種運算定律的認識,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場景對其進行講解和演示。比如以學生感興趣的購物為例,某學生去購物,先買了一件68元的T恤,又買了一條109元的褲子,計算他總共花了多少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列出兩種算式,即68+109或是109+68,這便是加法的交換律,并向學生介紹兩種算式的意義相同。之后再以同樣的形式展示加法的結合律,利用動態(tài)演示的形式展示有內在關系的兩個數(shù)的結合過程,如在68+109+32這一算式中,將68與32結合起來先行計算,從而增強學生對于不同數(shù)之間關系的直觀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加法的運算定律。這樣一來,便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知識,化解了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探究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活動應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應努力為學生營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和空間。而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及運用使得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成為了可能。信息技術中包含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學生在課下搜集相關資料,課上與其他學生進行探討交流。在自主學習、合作探討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使數(shù)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以“公頃和平方千米”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本課知識,我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內容,結合網(wǎng)絡資源的運用,找出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種表示面積的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觀察具體的實物來感知兩種面積單位的大小,從而更好地在課堂上進行探討、交流,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如此一來,通過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活動,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改善了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教學活動中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我們應從自身學科的特點出發(f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jù),積極探究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策略,巧妙設計貼合學情及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以促進數(shù)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時文龍.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電腦迷,2018(12):110.
[2]劉建敏. 教育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A]. .《教育學》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年10月)[C].:華教創(chuàng)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8:3.
[3]唐文芳. 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A]. .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1.
[4]周秀秀.論信息化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8(18):79.
[5]張冬平.信息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8(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