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萍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同時還給我國教育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且全新的革命。課堂教學是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短短的40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對于學生能力的形成以及知識的掌握十分重要。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黑板是教師使用最為廣泛的教學工具,其缺點是浪費時間,難寫難讀。此外,教師在書寫的時候背對著學生,這樣也就無法和學生進行目光交流以及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而信息技術的出現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信息水平的高低與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直接關系,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學內容信息化,網絡中海量的教學資源必定會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材料的重要來源。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積極主動地進行計算機技術的學習,以此來不斷強化自己,學會從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找尋到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源,全面推進教學信息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持續(xù)的時間有限,并且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進而學習效率相對較低。這個時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生動性等相關特點,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鳥的天堂》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閱讀一遍文章,然后通過多媒體將各種鳥叫的聲音播放出來,使學生猶如身臨鳥的天堂,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再閱讀一遍文章,不僅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我們在學習一篇課文的時候,首先得讀懂和理解這篇課文,而小學生的知識面相對比較窄,所以很難理解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將抽象化的詞句和學生熟悉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這樣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會更容易了。
例如,講解《詹天佑》這篇課文中的人字形線路設計與隧道開鑿等內容時,如果只依靠教師在講臺上用語言描述,那將很難講解清楚。而在其中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內容,這樣不僅能大量節(jié)省教師的精力,效果還非常好。
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真正的課堂主體應該是學生。只要學生自己能夠做的,都應該盡可能地交給學生去做,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技能。
例如,在《趙州橋》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提前布置預習作業(yè),讓學生有目的性地去查找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這樣學生在課余時間將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查找,而在查找的過程中也會對趙州橋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會變得更加輕松,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也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絕不能夠只是簡單地和機器交換學習,而是應該充分且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將其功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更好地開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這才是信息技術教學的真正意義。
(作者單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學)
(責任編輯 張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