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初中歷史課程皆是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此舉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但卻從根本上背離了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進而難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鑒于此,筆者就立足自身教學實踐與感悟,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方法作以分析探討,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歷史教學改革,促進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導入;合作;德育
在新課改之風大力盛行的今天,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不僅是迎合新課改教學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更是廣大教學工作者的共識和共同追求目標。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當在及時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基礎上,認真領會新課改精神,積極適應教改要求,并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引下不斷探索和尋求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使歷史教學重新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從而促進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問題導入,引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于初中生這一教學群體而言,問題則是驅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與探索活動的起點和原動力。基于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之初貼合教學的具體內容來向學生提出富有啟迪和思考價值的問題,以便在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夠順理成章地引出新課內容,進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授新課《三國鼎立》時,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并向學生出示了曹操、劉備和諸葛亮的圖片。之后,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嗎?”學生紛紛答道:“《三國演義》!”于是,我順勢引出了新課內容:“沒錯。‘是非成敗轉頭空’,轉身之間或得或失,這一道理在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曹操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為什么要這樣說呢?相信學完這兩大戰(zhàn)役同學們便會知曉答案?!比绱耍ㄟ^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貼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既激活了課堂教學活力,又引發(fā)了學生急于了解和學習新知的強烈愿望,這便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二、轉變觀念,合作學習,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應試教育思想統(tǒng)治下的初中歷史課堂中,通常是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授和灌輸課本內容,這便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成了教師與學生各自的單向活動過程,進而不利于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也不利于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鑒于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當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并借助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來引導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在教學《甲午中日戰(zhàn)爭》這課時,為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我一改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決定借助歷史情景劇這一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即讓學生在把握本課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即興表演。在這期間,我要求學生既要表現(xiàn)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日本侵略者的慘無人道,又要表現(xiàn)出愛國志士的英勇抗爭。在這一過程中,各小組的積極性都很高,其中有的小組表演了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時的情景,還有的小組表演了英雄人物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時的場景……如此一來,不僅促進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xiàn)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三、滲透德育,知行合一,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
傳統(tǒng)“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適應的是應試教育體系,而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則主張讓學生在認知重要史實的基礎上,突出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應形成的良好的學習方式和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基于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除了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之外,還應對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進行充分挖掘,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
在教學《“秦王掃六合”》一課時,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堂上除了向學生講授了秦的統(tǒng)一和意義,以及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之外,還重點向學生介紹了匈奴的情況及其對中華民族的繁榮做出的貢獻,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祖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樹立民族平等的意識。此外,我還在最后引出了臺灣問題,出示了習近平主席會見臺灣參訪團時的講話,以借臺灣問題使“統(tǒng)一”主題得到升華,使學生認識到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如此,通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文情懷,而且還引導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而有助于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將高效課堂的構建當作孜孜不倦的教學追求,并從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歷史的學科特點出發(fā),不斷探索和尋求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使傳統(tǒng)課堂長期以來低效的現(xiàn)狀得以及時扭轉,從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盧遠磊.如何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J].華夏教師,2017(17):64.
[2]吳衛(wèi)軍.多元教學,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6(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