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要:本文通過對自己童年節(jié)日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的回憶和懷念,表現(xiàn)了童年的美好。
關鍵詞:童年;節(jié)日;回憶
每個人都有自己夢幻般的童年,我的童年節(jié)日夢想不大,只容得下一節(jié)竹筒。每次過完一個隆重而快樂的節(jié)日后,父親就要重復做一件事:找來一根粗壯的竹竿,把底部最粗的那一節(jié)鋸下來,然后在節(jié)笆的下方鋸一個僅能塞進一枚硬幣的小口子,父親每次采購回家,總是把找零的一分、兩分、五分的硬幣塞進竹筒;我們也經(jīng)常利用休息日坐等在陡坡邊幫人推板車,或者撿些廢品檔錢,收獲的一分、兩分放入竹筒。這個小小竹筒承載著我們節(jié)日里所有的期盼和夢想,成為我們最神圣的牽掛。因為惦紀著它,我們會時不時去搖一搖、掂一掂它的重量,聽到硬幣在竹筒里叮叮當當?shù)摹皻g歌笑語”,兄弟幾個心里也樂開了花。
等到節(jié)日假前兩三天,父親會把竹筒劈開,白花花的錢幣嘩啦啦地爭先恐后地灑滿桌子,一家人都圍坐在桌旁一邊清點錢幣,一邊策劃節(jié)日的行程和用度。一分、兩分、五分三種硬幣分別堆放,看著金燦燦的錢幣,我們對節(jié)日的向往和憧憬就會隨之放大。為留出足額現(xiàn)金玩耍,我們一般會選擇從家里步行十公里左右到河西鬧市區(qū),而返程則坐公交車回家。
期盼日久的節(jié)日終于來臨,我們相邀幾個同齡小伙伴同行,天沒亮就出發(fā),抄近路、小路步行三個多小時到達鬧市區(qū):雨湖公園劃船、賞花,和平公園的動物園是必玩項目,后來增加了一個更加刺激開心的項目:滑旱冰。兩只滑輪在光滑的地面飛速奔馳,帶著身體和心情高歌猛進,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和刺激真是無以言說。玩累了,就躺在雨湖公園的草地上聽白云講述藍天的故事,聞青草里泥土的芳香,水里魚兒歡騰,岸上游人喧鬧,翻滾的白云是我們思緒飛翔的夢幻,彩云能飛多遠,我們的夢就能跑多遠。
一天的費用開銷都是出發(fā)前父母替我們計算好的:路費、餐費、公園門票都在那個竹筒里攢足了,但大多數(shù)情行都入不敷出,一路上遇到的所有新鮮事都會引起我們強烈的好奇心:路邊小販的一塊怡糖、一把木制玩具槍或刀、一盆應景的菊花或仙人掌等等小玩意兒,都有足夠的魔力,讓我們駐足癡望,并激起我們強烈的購買欲望,但大多會因為“資金鏈”斷裂,只能依依不舍地放棄。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清冷的街角,遇見一個賣狗人,提籃里臥著一只剛出生的小狗,身上的絨毛還沒有干透,它耷拉著耳朵,蜷縮著脖子和身體,眼睛偶爾睜開又閉上,當它費力地睜開眼看著我們時,那雙可憐兮兮的眼神好像在祈求我們把它帶走。我們盯著它看,擺弄各種憨憨的神態(tài),足足看了一個多小時,也舍不得離開,兄弟幾個最后一咬牙,商量計算后,決定每人中餐減半,走路回家,用節(jié)省下來的餐費和路費把這只可愛的小狗買回家,這是這個節(jié)日里最開心的一大壯舉,這只幸運的小狗從此成為王氏兄弟姊妹中的一名新成員,帶給我們童年生活無盡的樂趣。
回家的路是辛苦的,經(jīng)常是坐車的路費花光了,只能走路回家,一整天的東奔西跑耗盡了我們的體力,十公里的路程對于十來歲的小孩來說是一次體力和耐力的考驗。太陽快下山了,我們才會想起回家這碼子事,產(chǎn)生“歸心似箭”的焦慮和沖動,徒步回家還有一個最棘手的任務,就是千萬不能把七歲多的小妹妹跟丟了,盡管哥哥們一路上不斷用“你長大了要當解放軍”的軍人形象來激勵她,但十公里的路程不是幾句勵志的豪言壯語就能挺得過的,于是我們只能走走停停,專揀鄉(xiāng)間小路往回趕,實在走不動了就把小妹妹放在路邊陰涼處,幾個人會被一路上的花花草草、樹上的鳥鳴、草叢里蹦出來的青蜓和翻飛的蝴蝶吸引,會拔一些桑樹枝扎一頂草帽戴上,上面插幾朵金燦燦的野菊花,又漂亮又醒目。一路上,有清風拂面,水波瀲滟,花鳥魚蟲相伴,疲勞會慢慢消解。最難受的是最后一段路,這時肚子餓了,口也渴了,體力耗盡了,天也黑了,幾個人只能輪流把妹妹背在背上,一步一搖擺回到家。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已經(jīng)無法體會到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加友情的感受了。
現(xiàn)在回憶起童年的趣事,會重新理解和定義過去的人和事,成年后我一直喜歡郊游,熱愛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熱愛山谷里清爽的風,清澈的山泉,樹林里喧鬧的鳥鳴及蝴蝶翻飛的影子,它們能讓我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激動,只要進入山區(qū)森林里,身心就充滿放飛舒坦的愜意,感覺到童年往事里醉人的芬芳。童年時親近大自然,陶醉在自然風物中與當下的我對自然風景有超強的領悟性,兩者肯定有必然的聯(lián)系。這要感謝我的父親母親,在他們的教育理念中,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人類產(chǎn)生于大自然,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子孫,人最后的歸宿必將回歸自然,這種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價值內(nèi)核,在我們的成長中不知不覺浸入我們骨髓。這讓我想到了死亡,既然人類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那么人死后為什么不歸還給大自然呢!其實,我們早已部分地交給天地萬物了。火葬后人的尸體分為清煙和骨灰兩部分,肉身燒成清煙飄散于空中融入天穹之中,消失于無形,而骨灰留給家屬擇土而埋,這樣人的骨灰仍然要同地球爭奪越來越稀缺的土地資源。如果人死后,把骨灰撒入荒郊野嶺,滋養(yǎng)大地的一草一木,功莫大焉。
人類文明史已歷經(jīng)五千多年,留給后人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少之又少,我等平庸之輩要創(chuàng)造個人輝煌,彪炳史冊決無可能,只能如蕓蕓眾生一樣淹沒在浩渺的歷史塵埃中,那么我死后還不如將自己的骨灰交給女兒,讓她灑在她每天上下班路上草叢花圃邊、她辦公室的花瓶里,或者她休閑娛樂的公園里,讓我的骨灰以花草青蔥搖曳的形式來接受子孫后代的檢閱和紀念,這樣,既能減少后輩每年清明時節(jié)舟車勞頓之辛苦,既省時省力省錢,還能補償我們生前對自然環(huán)境的消耗和破壞,何樂而不為呢!想到這里,我的心情立馬輕松了很多,突然感覺我現(xiàn)世的所有無奈和碌碌無為都被焚尸后女兒眼里繁花錦簇景象所消蝕和淹沒......
參考文獻:
[1]劉德良.童年的節(jié)日[J].家庭教育:嬰幼兒家長, 1996(3):17-17.
[2]任小霞. 童年的節(jié)日[J]. 閱讀, 2016(42):40-41.
[3]朱懷汝.童年的“收車”節(jié)[J]. 資源導刊, 2016(19):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