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針
新課程標準頒發(fā)以來,給教育戰(zhàn)線帶來新的氣象。新課程的思想也深入人心,作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負有舉足輕重的責任。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以及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教學手段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顯得特別重要。所以,教師應優(yōu)化課堂教學手段,以達到打造有活力的化學課堂。就此問題,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巧設疑問。
設疑是制造懸念,提出問題。即是從問題開始,到問題結束,并用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瘜W教師該如何結合學科特點進行設疑呢?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設疑設在最佳處。每一篇文章都有重點、難點,教師備課時應把握好,應選擇準確,應選擇在學生的思想囿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或當學生各執(zhí)己見,莫衷一是時,選擇這個時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在引入課題“燃燒和滅火”時,教師常會引用民間廣為流傳的“人要知心,火要空心”諺語,不但宣揚了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而且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了可燃物完全燃燒需要充足氧氣的條件。
2、設疑設在教材的重、難點處。做到寓難點于“設疑”之中,寓解疑于趣味之中,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授“單質(zhì)碳的化學性質(zhì)”時,有經(jīng)驗的教師就會趣味設疑“我國古代的書法家王羲之著名作品《蘭亭序》,還有北宋張擇端國寶級作品《清明上河圖》等為何舉世聞名?”很自然地讓學生領會了“單質(zhì)碳在常溫下化學性質(zhì)比較穩(wěn)定”,進而有效突破了本課題的重難點“性質(zhì)決定用途”。
3、設疑設在關鍵處。所謂關鍵處就是在教學內(nèi)容中能承上啟下的地方,往往是過渡的地方。如在學習“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時,設疑“核外電子質(zhì)量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不是就沒有用了呢?”巧妙地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1)核外電子有什么作用?(2)核外電子排布有什么規(guī)律?(3)核外電子與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有什么關系?進而逐步把學生引導至關鍵處“最外層電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這樣的設疑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運用互動法,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所謂互動法,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指解決某一問題師生共同參與并以學生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給予提示和指導,在學生中間允許他們激烈爭論和討論。如在學習“金屬活動性順序”時,教師首先提出“真金不怕火燒”,然后提供一條閃閃發(fā)光的(假)金項鏈讓學生辨別真假,此時與學生互動,學生就會暢所欲言,進而切入課題,進行分組實驗,比較金屬(鐵、銅、鋁、金、銀)的活動性并與學生互動總結“為何真金不怕火燒”。此過程教師要以和諧的點撥活躍在學生周圍,要求學生邊做實驗邊交流,邊寫實驗報告邊總結,這樣不僅讓我們的化學課堂達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還打造了活力四射的化學課堂。
三、采用探究學習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新課標核心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這一種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思考、分析、歸納等綜合能力的一種比較實用的教學方法。其教學步驟是:首先由教師編擬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分析、歸納、小結。這樣在課堂上便同時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和主體作用。教師當?shù)氖恰皩а荨被颉肮?jié)目主持人”,而真正的“演員”則是學生。
如探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zhì)的實驗:
1、學生小組討論變質(zhì)的原因:氫氧化鈉易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而變質(zhì),要求學生寫出化學方程式。
2、學生猜想與假設:(1)沒有變質(zhì);(2)部分變質(zhì);(3)全部變質(zhì)。
3、實驗探究:
探究一、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zhì)?
【分組討論】:要求學生積極思考、討論,集思廣益,設計方案。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再處理,鍛煉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老師深入學生多聽多看,適當引導。
【學生展示】: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說出設計思路和具體的實驗步驟。引導其他學生認真聽,并邀請學生加以評價,教師補充。
【教師提示】:根據(jù) CO32-+2H+===H2O+CO2 ↑,可以采用取樣加稀鹽酸觀察有無氣泡產(chǎn)生的方法檢驗碳酸鈉的有無。
【實驗方案與結論】:
將檢驗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zhì)的問題轉(zhuǎn)化為檢驗氫氧化鈉或氫氧根離子的有無,有氫氧化鈉就是部分變質(zhì)。
【學生評價】......
【老師評價】給予肯定跟鼓勵
老師:那么怎么檢驗氫氧化鈉的有無呢?
學生:取樣加酚酞溶液?
老師:碳酸鈉溶液也呈堿性,會不會干擾對氫氧化鈉的判斷呢?
學生:先用足量的氯化鈣溶液把碳酸鈉除去,再滴加無色酚酞溶液。
【進行實驗】......
【總結歸納】因為氫氧化鈉溶液是堿性溶液,會使酚酞溶液變成紅色,如果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則證明含有氫氧化鈉,猜想(2)成立,若不變色,則沒有氫氧化鈉,猜想(3)成立。
通過小組討論、收集問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等探究過程,學生的探究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參與的積極性高,難點得以突破,學生對于氫氧化鈉變質(zhì)的相關問題也有了系統(tǒng)的認識;分組實驗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端正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促進了學生樂于學習、敢于探究、勇于表現(xiàn)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質(zhì),在不知不覺中打造了高效率、有活力的化學課堂。
總的說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要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鉆研,不斷總結,因材施教,優(yōu)化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使教學質(zhì)量不斷提高。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更應視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靈活運用,只要運用得法,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打造活力化學課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