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約前369-前286),戰(zhàn)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莊子所尊崇的是一種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他喜歡自由無拘無束,不慕名利,同時還非常注重養(yǎng)生之道,做人做事不偏不倚順其自然,讓我生活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的人很是羨慕啊。他的“逍遙處世”學說給后代留下的印象挺深刻的!他還提出了“齊物”的觀點,這個觀點主張萬物齊一,他認為世上的東西都沒有客觀的判斷標準;同時他還覺得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這一觀點的辯證法思想挺強的。莊子老先生的一生挺苦的,但是吧,他的思想卻沒有因此而變得“窮困潦倒”,相反的,他崇尚自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把自己的思想通過一個個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記錄下來并展現給大家,莊子老先生的思想在那個動蕩喧囂的時代里映射出一片祥和而又安寧的大好世界,雖然有消極避世、頹廢的一面,但他崇尚“自然”和尊崇“天道”的思想的積極一面仍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前進……
一、莊子的主要思想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么,規(guī)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于自然無所違。不凝滯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從而達到圣人不凝滯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郁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于不滯,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對中國后世哲學、藝術、各宗教經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于儒家和佛家。我覺得是“無用之用”。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晚期,政治制度極端混亂,禮樂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僅憑一己之力來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顯然是不現實的,莊子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故將自己的人生追求完全轉向了適己的方向。然而想在當時的那種社會中做到明哲保身似乎是不可能的,為此他要做到“無用”,然而他的這種無用實則是最大的有用。通過這種“無用”,他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激蕩的社會中保全自己。我想全書也正是圍繞這點展開,如果不能達到這種“無用”,又哪來他的逍遙,他的齊物,他的養(yǎng)生呢?無用乃最大的用處啊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二、莊子思想樸素的辯證關系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游》)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于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游》)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qū)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zhàn)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tài)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后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fā)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后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對于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并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后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時被封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莊子》一書也被詔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后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李朦(1971.11-),男,漢族,遼寧丹東人,副教授,音樂專業(yè)基礎教學工作,教學課程有MIDI教學、藝術概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