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陵
【摘? ?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huán),是形成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語文課本所選篇目大多文質(zhì)兼美,適合朗讀。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保證學生有朗讀的時間,讓學生聲情并茂地品讀,用聲音詮釋畫面,真正做到讀到位,增強了學生的感悟能力,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全面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語文? 朗讀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5.023
朗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讀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而且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直接體現(xiàn),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確立明確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目標,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有效提升學生朗讀能力,制訂科學合理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規(guī)劃。
一、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強語文知識記憶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古語曾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其中的道理就是讓學生多讀書,多朗讀。在生理上講,朗讀充分調(diào)動了口、眼、腦等多器官的相互協(xié)調(diào)作用,互相刺激可以加深大腦的記憶能力,在朗讀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刺激開拓了思維,便于理解。
(二)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感知力
小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較弱,對于審美鑒賞能力還處于雛形,朗讀有助于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增強學生在課堂中聽講的集中力。例如在《美麗的大興安嶺》一文中,有很多描寫興安嶺美景的語句,教師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以及生動形象的圖文去刺激學生的感官感受,讓其感覺自己就身處在大興安嶺地區(qū)。
(三)提升思維邏輯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語文教材中,教學內(nèi)容故事情景的描述都是非常嚴謹?shù)?,情景與感情的表達都是相互交融,相互之間都是密切相連的關系。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未發(fā)育完全,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文章,朗誦加深理解,可以引導逐漸形成邏輯思維能力。朗讀在這個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朗讀不但加深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有利于整合信息,潛移默化的將其滲透到自我表達情感、抒發(fā)情趣中去。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有利于語言的組織以及表達,提升了小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探索
(一)采用多樣化的朗讀教學形式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那么朗讀便是學習語文最好的形式。在語文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適當?shù)那榫硠?chuàng)設的形式展開。以此來增加學生對于朗讀的學習與表達欲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素養(yǎng)。例如,當學習《桂林山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有關桂林山水的圖畫,并在播放的過程中選用較為優(yōu)美的音樂,使學生融入桂林山水的美景當中。相信學生在觀看后可以感受到山水的美。隨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身臨其境的美,進而將朗讀情感全面激發(fā)出來,并在朗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與欣賞。
(二)注意朗讀材料選擇的多樣性
教師在語文課上,除了要求學生朗讀教材上的課文以外,還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選擇其他相關的朗讀材料。在選擇額外的朗讀材料時,首先要注重的是如何才能調(diào)動學生朗讀的興趣,應盡量選擇那些能夠激發(fā)學生朗讀熱情的文章。比如可以選擇故事性強的文章,那些跌宕起伏、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墓适虑楣?jié)往往能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當然這一部分朗讀材料也可以請學生自由選擇,如在課文中學到講母愛的文章,那么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回去找一篇自己頗受感動的關于母愛的故事,第二天讀給大家聽,用語言再去感動他的聽眾。其次教師也可以多選擇對話體的文章,通過不同情境下的人物對話,使學生感受表達各種不同感情的語氣、語調(diào)等,從而提高語言表達的生動性。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美文,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同時,體會其中的意境。
(三)反復朗讀,掌握技巧
科學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幫助其更好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但是朗讀并不等于機械性地重復朗讀,而是合理、科學地朗讀,讓學生能夠通過朗讀的方式,體悟文章內(nèi)涵及作者所創(chuàng)建的意境與思想,充分吸收和理解知識。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文《窗外》中,有如下的描述,“夏天,小溪上映著夕陽。暮色中,孩子們在水中無拘無束的嬉戲,笑聲、歌聲一齊由窗外飛進來。夜里,微風習習,蛙鳴聲聲,螢火蟲在草叢里閃閃發(fā)光,星星一眨一眨的,好像在和我們捉迷藏?!苯處熆勺寣W生反復閱讀該段文字,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當時的環(huán)境和寫作背景,了解作者所描寫的愜意、舒適的環(huán)境,并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與作者產(chǎn)生一定的共鳴。通過朗讀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首先掌握一定基礎的教材內(nèi)容,還能夠讓學生更為形象地聯(lián)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
(四)營造良好的朗讀教學環(huán)境
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時,應該重點關注教學環(huán)境。比如,教師在教《觸摸春天》一文中“在春天的深處,安靜細細地感受著春光”一段時,可以播放小提琴曲《沉思》。教師先讓朗讀較好的學生示范朗讀,再讓學生配樂朗讀。寧靜悠遠的樂曲令學生如臨其境,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能夠體會文章描述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形象。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引導學生的朗讀欣賞能力,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朗讀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學生體會到朗讀的美妙之后,就會從內(nèi)心深處激發(fā)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教師對于學生的朗讀要給予適時的指導、恰當?shù)脑u價
評價學生的朗讀,應注意考察對內(nèi)容的理解,可從語音、語調(diào)和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很多小學生在朗讀這一技能上還欠缺頗多,多是“識字朗讀”,即將其認識的漢字按照順序讀出來。因此在學生朗讀時,教師應適時給予一些朗讀方面的指導,除了要求標準、流暢之外,在朗讀情感和朗讀技巧方面也要適時進行指導,這種指導應該滲透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同時對于學生的朗讀,教師應該給予及時、恰當?shù)脑u價,不管是學生個別朗讀還是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教師都應該對學生的朗讀給予評價,讀得好的要及時表揚,鼓勵其繼續(xù)努力,對于朗讀能力有所欠缺的學生,應首先給予肯定,然后要具體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從而能夠使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朗讀水平快速提高。
總之,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予以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足夠的重視,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朗讀能力培養(yǎng)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