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阿合
【摘? ? 要】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網(wǎng)絡越來越普及,我們獲取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大,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才能讓學生不被時代淘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教會學生學會獨立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小學語文教學是激發(fā)學生主體性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自學能力? 興趣? 自信?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3.051
隨著語文教學的不斷改革,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從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澳阏f我聽”的教學模式,更多發(fā)揮小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與探討。
一、激發(fā)學生自學的興趣
西方偉大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興趣對于自身的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重大作用。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能夠讓人主動去接觸陌生事物并去認識其發(fā)展規(guī)律,唯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必須先了解學生基本心理,根據(jù)其心理發(fā)展特征制作不同的教學方案,比如在課堂剛開始時,老師要通過提問或者游戲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當學生對這堂課有了濃厚興趣之后,他們才會主動思考,將老師講解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如我之前在上《坐井觀天》這一課時,就做了一個圓筒形的模型拿到課堂上去,學生們看到這模型紛紛討論是做什么用的。隨后我讓他們先自己理解文章,然后舉手告訴我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到模型中親自體驗后的理解,最后我再指出他們學習的盲區(q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課堂開始就投入了學習,互相討論有益于他們思想碰撞,學生因為想要親自體驗“井中觀天”而認真解讀課文、自覺查找資料書,而親自體驗這一過程作為本節(jié)課核心部分,不僅調動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將認識用于實踐并檢驗其是否正確。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自主性一般不強,想要真正使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必須改變“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站上講臺,自信地告訴我們他的想法。
(一)變換內容
課前安排學生自主預習課文,教師可以規(guī)定學習范圍和學習內容,提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思考,也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學習過程中有側重點。如我在讓學生自學《趙州橋》時,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1.讓學生預習時自行掌握課后生字、生,詞,理解文中重點詞語意思。2.理解文章大意,劃分文章層次。3.找出趙州橋結構特點并理解趙州橋設計獨創(chuàng)性及其作用。4.圍繞文章中心句仿寫一段話(提高學生閱讀力、表達力和寫作能力)。5.找出自己不懂之處。
(二)變換角色
在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課堂中,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在說,這種教學存在多種弊端,容易導致學生上課走神,學習效率低,不愿主動與人溝通,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新式“你說我聽”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舉手回答問題。這就要求學生課下必須了解課文大意,解決老師讓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及查資料書自覺延伸課文內涵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發(fā)揮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三)在平等合作中樹立信心
將師生關系由上下級轉變?yōu)槠降群献鞯年P系,這是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的有效途徑?!敖逃晒Φ拿卦E在于尊重學生”,只有當教師和學生處在同一高度上,建立起朋友關系時,學生才會主動與教師進行探討與溝通。而事實表明,學生在平易近人的老師的課堂上表現(xiàn)會更積極,課堂氛圍也會更加生動、活躍。這樣不僅使學生自學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對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學校、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都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有授予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練習過程中加以強化,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需求,有效獲取和利用信息,終身受益。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一)文章類型學習法
小學語文教材篇目繁多,但萬變不離其宗,經(jīng)過整理后會發(fā)現(xiàn)其實只有幾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如寫人的文章我會讓學生從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和外貌等方面去了解這個人的性格;記事型文章就要求學生了解事件起因、經(jīng)過、高潮、結尾以及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方面,從而讀懂事件背后隱藏的哲理和真相;寫景型文章則讓學生從景物表面特點:形、色、態(tài)等方面去探索事物內在本質。
(二)新舊聯(lián)系,溫故知新的方法
各門學科知識、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初級到高級、從單一到系統(tǒng)的。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要求學生們必須不斷對已經(jīng)學習了的知識進行鞏固,并在掌握原有學習的基礎上理解更為復雜的知識。如在教“陽”這個詞時,大部分小學生只能從“太陽”一詞中領會到有日光的意思,而在哲學中認為陽是與陰相對的,將此意告訴學生并讓他們記住,在之后講解陽奉陰違這個詞時就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前面的意思來領悟“外露的、表面的”這個意思了。以此類推,根據(jù)這種全面的多向的思維訓練方式,學生就能對“陽”有更加全面、更加透徹的理解。
(三)常做筆記的方法
人的記憶需要在多次觸碰之后才會不易丟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不用筆勾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就會很快遺忘,不利于對文章進行全面理解,而且也比較浪費時間。教師應該從小學開始就培養(yǎng)學生做筆記的好習慣,如讓學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詞佳句,對自己觸動較深的句子下標明自己的理解和領悟,對不懂的地方注明為什么不懂并及時詢問老師與同學等。做好讀書筆記有利于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鍛煉思維能力、積累寫作素材等。
總之,語文教學課堂不單單只有老師,也不單單只是學生,而是由兩個主體共同組成,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幫扶的作用,更多還是靠學生自己。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教師把經(jīng)驗傳授給學生之后,剩下的就需要學生自己加以應用了。同時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需要長期堅持,唯有勤加練習,才能將其融化為自己內在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