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對自身生活的環(huán)境質量也進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園藝設計這個專業(yè)所涵蓋的范圍也開始越來越廣,不再單單是對植物進行簡單的設計和修剪,更多是營造一種美的環(huán)境,融入設計者的理念和情感,給觀賞者以美的感受。
關鍵詞:觀賞性植物:室內設計;植物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說起“園藝設計”這個專業(yè)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大家在街頭巷尾經??梢钥吹揭恍┬藜魳淠镜墓と?,他們把樹木多余出來的地方進行簡單的處理。由于國內經濟水平的制約,大眾把這個專業(yè)看成一個“工具專業(yè)”,從事這個專業(yè)的人也只是被稱為“園藝工”。工作無非就是對植物修修剪剪,目的也很簡單,就是不讓自由生長的植物阻礙大眾的生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國內的經濟和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穩(wěn)步的提升,住房也從“筒子樓”變成了“高層”,這讓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了質的變化。大家不必再像“筒子樓”時那樣,做飯上廁所都要使用公共空間,漸漸地開始有了“私人空間”這個概念,并且對質量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而高層的出現(xiàn)也給園藝專業(yè)帶來了巨大的發(fā)揮空間, “園藝工”也漸漸的變成了“園藝師”。園藝作品也逐漸多元化起來,開始主張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在為人們服務的同時也帶去了視覺上的享受。這樣的方式也獲得了大眾認可和喜愛,也讓很多人的家居裝修風格也開始加入了園藝、觀賞性植物等綠色元素,更進一步推廣了園林藝術的影響和服務范圍。
1 景觀設計的起源
談起“景觀”的起源究竟從何而來,可能早已無從考證,我們可以探知的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埃及,當時的人們?yōu)榱丝朔崃_河流域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而逐漸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應對模式,其由行列式排列布置的綠化植物,幾何形的水渠形成了一種極具工整化和人工氣息強烈的風格特點。由此來看,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景觀的主要作用并不主要是為了觀賞,而是頗有“實用主義”的意味蘊于其中。在公元前6世紀,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想要自己身患重病的妻子安美依迪絲能夠快樂常在,早日康復,而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著名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據有關資料的描述,這座恢宏的建筑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立體造園的方法,將花園設置在了足有四層累積疊加的石臺之上,而每個石臺則有數(shù)根25米高的柱子作為支撐。為了應對兩河流域干燥的自然環(huán)境,懸苑(空中花園的別稱)內部還設置了諸多巧妙的灌溉設施,每到規(guī)定的時刻,強壯的奴隸們便運用著一整套由精密的齒輪構成的澆灌機械,勤懇地護理著這片美麗、迷人的花園。隨著時間的流逝,空中花園雖然早已隨著新巴比倫王國的覆滅而早已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成為為后人所遐想憧憬的亙古奇談,但是人類對于景觀之美的追求之路卻并沒有因此中斷。素來善于經商,崇尚民主制度的古希臘人可謂開風氣之先,開始協(xié)調性地規(guī)劃其市鎮(zhèn)當中的住宅庭院和公共建筑,奠定了西方規(guī)范式園林的風格基礎。而作為希臘精神后繼者的古羅馬人,則兼收并蓄,吸取了前代園林景觀藝術的諸多特點,不但采用了和繼承了希臘式園林的規(guī)范化布局以及古埃及幾何形構圖的藝術風格,還極為重視園內各個植物的造型是否美觀,在能功巧匠們的精心修裁之下,植物們被塑造成了各式各樣的形狀,頗為美觀。除此之外,具有浪漫主義氣息的古羅馬貴族們還會在庭院之中布置眾多水景噴泉和取材于古典神話或民族偉人英姿的雕像,諸多的景觀小品相應成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人文“畫卷”。作為世界性帝國的羅馬,將這種獨創(chuàng)性的造園風格散布到其境內的各個行省,對后代西方各國的園林景觀藝術影響深遠。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其園林景觀的發(fā)展大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因為其獨特的文明屬性而白成一派,又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人文、氣候條件復雜多樣,根據地域劃分又形成了諸多的風格各異的不同流派,不管是以小巧玲瓏、秀美卓姿聞名的江南園林;古風濃濃、韻味十足的蜀中園林;還是氣勢恢宏、博采眾長、兼通各地特色的北方園林,都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于追求和諧生活的美好向往,與西方園林景觀人工主義濃厚的特點所不同的是,我國的園林景觀藝術體現(xiàn)出了一種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傾向。這不僅是因為深受傳統(tǒng)道學和佛學思想熏陶的中國人,自身民族性格當中對于修身養(yǎng)性、以靜悟禪的需求,更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與之而爭的人文觀念。除此之外,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景觀之中,“風水”的運用自然必不可少,在此之間一房一瓦、一樹一木、一水一石的布局運用,皆可見其園林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和園林所有者對于“家宅平安” “子孫滿堂”等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
2傳統(tǒng)文化對植物造景的影響
中國人對于自然、人和環(huán)境這三者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古人云:“藝花可以邀蝶,壘石可以邀云,裁花可以邀風,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由此可見,古人早已發(fā)現(xiàn)植物是可以吸引自然界的花鳥魚蟲的,并把它們納入到園林藝術之中。園林植物為魚蟲提供了生存環(huán)境,而魚蟲的加入則讓園林顯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二者相互依存,這與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觀。植物造景古人用自然之物,仿自然之形體,遵循自然之理也成為了一種風尚。
2.1 自然美學思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自然形成的事物,形狀,顏色,聲音都可以產生美感,從而令人寄情于景身心愉悅。我國傳統(tǒng)園林以山水居多。大多配以傳統(tǒng)植物,如水面則配以睡蓮,蓮花等水生植物。色彩協(xié)調,相映成趣。而面積較大的湖,則需要加入“高低差”的概念。植物則要加入蒲草、蘆葦?shù)?。隨形狀布置。而自然景致也不完全是“照搬”自然,更多的是用藝術性的手法加以配置,達到“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的效果。
2.2詩詞繪畫
繪畫:中國古典園林中繪畫也是其中的一環(huán)。明代文人畫家芭元儀說過: “園者,畫之見諸行事也”。而中西繪畫在方式技法都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油畫以科學性為主,理性寫實。作畫時用腦分析較多,強調幾何透視準確,理性多于感性。而中國畫則完全相反,講究意境的表達。透視以散點透視為主。南北兩方都沒有受到幾何透視的約束,但也都有各自的特點,南方筆調舒緩,清秀淡雅。北方筆調剛毅,山奇險峻。
詩詞:需要設計出的園林能夠作為一個載體,表達出詩詞畫意。詩詞不光可以表達出難以言盡的情感,也可以給人創(chuàng)造出一個可供想象的環(huán)境,使園林產生“景外之景”。在這其中不光詩詞,匾額也大大拓寬了園林設計藝術的范圍和文化內涵。
3植物的配置特點
中國古人敬畏白然,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以古典園林很重視花草樹木的種植。植物不僅有幼小、健壯、蒼老等體態(tài)差異。而且也有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性變化。所以,園林中的一石、一木,總關乎情。它們的放置,結構與情感也緊緊相連。
3.1 植物的不同寓意
借物抒情,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精神上的一種表達方式。植物,也不例外。許多植物已經不單單是一個觀賞的對象,更多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了祈求幸福平安,抒發(fā)感情的載體。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不但給園林藝術提供了一個寄情于物的造園手法,也為前來游園的人營造了一個想象的空間。
3.2植物的選擇和配置
錢謙益《履園叢話》中說: “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植物的選擇與配置起著很大的作用。而植物在成片栽種時要兩株一叢、一俯一仰,三株一叢時要分出主賓關系,而四株一叢時則距離要有所差異,這樣自然會主次分明。
3.3善于利用季節(jié)變化和植物本來形態(tài)營造景觀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很多都很善于用季節(jié)的變化和植物的本來形態(tài)來表達情景。宋代吳白牧《夢梁錄》中記載過杭州西湖四季的景色。春則花柳掙妍,夏則荷柳競放,秋則桂子飄香,冬則梅花破玉,瑞雪飛瑤。而《園冶》也有很多詩句,也涉及到了花木開謝和時令變化的句子。如“風生寒峭,溪灣柳間栽桃”“月隱清征,屋繞梅余種竹,似多幽趣,更人深情”等。
參考文獻:
[1]朱錚,張延龍.月季專類園的植物景觀營建[J].北方園藝,2013(6):82-86.
[2]蘇曉娜,袁菊紅,韓曉日方,等.低碳城市南昌主干道路植物景觀評價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34):311-316.
作者簡介:郝威(1988-),男,山西省太原市,本科,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園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