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鵬 姚辰 劉峪
摘要:水稻惡苗病又稱徒長病,中國各稻區(qū)均有發(fā)生,是水稻苗床常發(fā)病害,大多使用種子包衣、藥劑浸種等措施基本得以有效控制,但是近幾年來,該病害卻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甚至發(fā)病較重。為有效控制該病害,新華分公司積極響應總公司要求,調整了防治思路,著手探究控制赤霉素危害為目標的可行性。試驗結果表明:龍粳31在3.5葉期經過調查,使用赤霉素抑制劑平方米病株數平均值為205株,對照為2.5株;龍粳46在3.5葉期經過調查,使用赤霉素抑制劑平方米病株數平均值為191.7株,對照為3株。試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理想。
關鍵詞:赤霉素;水稻:惡苗病;防效
中圖分類號:S435.111
文獻標識碼:A
19世紀20年代日本學者黑澤英一發(fā)現,水稻惡苗病發(fā)病后,稻株生長迅速,與正常未發(fā)病水稻相比,其株高高出50%,最終通過研究發(fā)現致病因素主要是病菌分泌的赤霉素導致[l]。19世紀30年代日本藪田貞治郎和住木諭介通過赤霉菌培養(yǎng)基,在濾液中提取除了活性物質,化學結構得到鑒定,為其命名為赤霉酸。到1983年60多種活性物質悲分離和鑒定,按照自由態(tài)及結合態(tài)分成2類,命名為赤霉素。因此,本試驗在前人的基礎上,以龍粳31和龍粳46為試驗材料,研究赤霉素抑制劑葉面噴施對防治水稻惡苗病的作用,為惡苗病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
在水稻栽培中,得病率高、風險性大、防控難是惡苗病重要的幾項影響因素。特別是在育苗環(huán)節(jié)中,一旦遇到該病大面積發(fā)生,將會導致秧苗素質的降低,特別會在移栽后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分蘗率降低、白穗發(fā)生、有效穗數減少,
對產量的影響非常顯著。因此,在浸種、催芽、育苗等管理環(huán)節(jié)中,要對惡苗病的病害發(fā)生進行嚴密的防控,以減少其發(fā)病后對產量的影響。應做到在技術管理上“消毒種子、精選品種、栽培措施提高”等全套防治機理[2]。
1試驗日的
為了有效檢驗赤霉病抑制劑的防控效果,采用不包衣、不加藥劑處理的裸種,在秧苗1.5葉期和2.5葉期,通過苗床葉面噴施赤霉素抑制劑,激活赤霉素氧化酶將赤霉素氧化或掩蔽、抑制,使其不能成害,從而達到既有效防控惡苗病、又能進一步改善秧苗素質的目的。
2應用作物
水稻。
3 試驗材料及方法
3.1 試驗材料
赤霉素抑制劑、亮盾水稻種衣劑、勁護浸種劑。
3.2試驗水稻品種
龍粳31、龍粳46。
3.3試驗方法
3.3.1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點設在在新華分公司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水稻試驗園區(qū)大棚內。
試驗地基本情況:育秧大棚長70m2,寬12.6m2。
土壤類型:草甸白漿土。大棚內地勢平坦,使用微噴技術,排灌方便。
土壤理化性狀:堿解氮:149mg/ kg,有效磷:36.1 mg/kg,速效鉀:97.7 mg/kg,有機質:37.6 mg/kg,pH值:6.56。
3.3.2 試驗處理
試驗共設2個處理、2個對照,不設重復,面積均為45m2。
處理1:使用龍粳31未包衣未進行藥劑浸種種子在水稻秧苗1.5葉期和2.5葉期兩次噴施赤霉素抑制劑。
處理2:使用龍粳46未包衣未進行藥劑浸種種子在水稻秧苗1.5葉期和2.5葉期兩次噴施赤霉素抑制劑。
對照1:龍粳31包衣種子按常規(guī)播種管理(亮盾種衣劑包衣、勁護浸種)。
對照2:龍粳46包衣種子按常規(guī)播種管理(藥劑同上)。
3.3.3備注
第一次噴施赤霉素時間:4月28日。
第二次噴施赤霉素時間:5月6日。
4月30日:處理二開始有惡苗病發(fā)生,面積不大,病株數為11株/m2,5月2日面積增大,病株數為39株/m2。
5月2日:處理一開始有惡苗病發(fā)生,面積大,病株數為56株/m2。
同時對照一和對照二也有惡苗病零星發(fā)生。
4試驗調查
移栽前(3.5葉期)處理和對照各調查三點,每點1 m2惡苗病發(fā)病株數,得到平均發(fā)病平均值,見表1。
通過表l可以看出,龍粳31使用赤霉素抑制劑的惡苗病的病株數平均值是205株/m2,對照是2.5株/m2。龍粳46的病株數平均值為191.7株/m2,對照為3株/m2,相差較多。說明惡苗病在防治效果上,包衣與藥劑浸種的效果要好于赤霉素抑制劑。
移栽前調查處理與對照水稻秧苗素質(根條數、根長、百株地上地下干鮮重),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在播種時間、出苗時間及葉齡相同的情況下,兩種水稻品種處理和對照其秧苗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均對照比處理略高,但是差別不大,對照秧苗素質要好于處理。
5討論
產祝龍等學者通過對惡苗病的致病因子、水稻不同品類的抗病性、防控藥劑的選擇等不同指標進行分析,研究其對水稻植物生理指標、防控效果以及對多菌靈和使百克的防控效果關系。結果表明:催芽時段與水稻惡苗病率為正相關。病原菌最佳侵入時間為“芽長一粒谷”階段。溫度影響,浸種溫度對病害發(fā)病率有顯著影響;催芽溫度上升,病害的發(fā)病率不斷提高,34℃是最佳催芽溫度是。18h、24h是浸種、催芽階段的最佳接種時間[3]。浸種液的帶病種子,其分生孢子數目和菌率高低、浸種的時長表現為正相關,病菌擴散到浸種液中,導致種子的帶病程度不斷升高,在苗期發(fā)病率顯著增加[4]。通過對不同品種的水稻鑒定,對產量的測定表明,水稻產量減產主要是因為發(fā)病植株的分蘗率、有效穗數顯著性降低,千粒重和結實率的降低與發(fā)病程度呈正相關,大部分病株最終死亡,導致減產嚴重[5]。惡苗病發(fā)病特征存在“2個高峰,1個次級高峰”,2個高峰分別是在苗期和水稻的抽穗灌漿時期,次級高峰是在分蘗后期和孕穗開始期[6]。龐子千等學者研究表明,在種子消毒過程中,要選擇適合的浸種劑,在傳統(tǒng)應用咪鮮胺的過程中,病害產生了耐藥性,在防病、抗病性等方面顯著性降低,因此急需新型的抗病藥劑進行防治。龐子千等認為,25%勁護(氰烯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對惡苗病有顯著的防控效果,但是,要注重藥劑的使用方式,方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7]。
6 結論
從以上幾項試驗數據可以看出,在水稻1.5葉和2.5葉噴施赤霉素抑制劑,惡苗病發(fā)生面積大,其中龍粳31發(fā)病平均值為205株/m2,龍粳46發(fā)病平均值為191.7株/m2,而對照惡苗病也有零星發(fā)生,面積不大,但是秧苗素質相差不大,對照秧苗素質好于處理。試驗效果不理想。建議明年可以繼續(xù)進行此項試驗,繼續(xù)試驗施藥方法更正如下:處理施藥期提前到1葉1心期;增加藥量和施藥次數,使赤霉素抑制劑能夠對水稻惡苗病有所防效,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潘瑞熾,植物生理學[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6-179.
[2]楊肖峰,李萬明,謝勇,等.淺析雜交水稻惡苗病發(fā)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6 (1):127.
[3]產祝龍.水稻惡苗病的防治機理及其病原菌抗藥性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yè)大學,2003.
[4]潘以樓,楊敬輝,朱桂梅.水稻惡苗病菌在浸種過程中的擴散[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0(5):616-617.
[5]趙世麒.水稻惡苗病菌生物學特性及品種抗病性鑒定[D].成都:四川農業(yè)大學,2009.
[6]朱桂梅,潘以樓,楊敬輝.水稻惡苗病的消長規(guī)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2(3):394-395.
[7]龐子千,黃國育.水稻惡苗病發(fā)生成因及主要防控技術[J].中國稻米,201 7,23(3):77-78.
作者簡介:楊光鵬(1990-),男,山東茌平人,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yè)生產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