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在信息時代,我們語文教師應堅守“語文本真”的底線,與時俱進,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內外,為語文教學所用,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從深度、廣度和效度上分享了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的經驗。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深度;廣度;效度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如歷史的滾滾洪流,勢不可當。作為老師,面對這種現狀,該做出何種反應?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還是順應時代,將新的信息技術引入課堂,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為教學所用呢?我選擇了后者,而且我發(fā)現,將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教學所用,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解決教學中的難題,并對引領學生正確的上網行為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把握語文的本真
我的師父吉春亞老師認為,語文的“本”指:
1.教育之“本源”——我們是老師,為人師者,首先應以育人為本。語文教師的育人任務應該根植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審美體驗、表現美好事物的能力,展現和創(chuàng)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2.語文學科之本體——語文課不同于思品課,常識課有別于其他學科。語文課上,我們需關注學生言語的生成——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
3.兒童學習之本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需求、學習的疑難是教師主要考慮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運用語言的機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滔滔不絕講解的沖動。
語文的“真”指的是:
1.規(guī)律之真——遵循學生學習、發(fā)展的規(guī)律,順學而導,循序漸進。
2.教學之真——課堂是真實的呈現,學生是真實的參與。
3.發(fā)展之真——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能得到發(fā)展,能力能得到提升,或能為學生將來的會學指明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
課堂上,教師把握了語文的本真,就像抓住了大樹的根,把握了語文的魂,再融入信息技術,就如給語文課堂教學添枝加葉,就如給語文課堂畫龍點睛,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更富有活力和生機。
二、高度融合的具體措施
先說說這個“融”字?!叭凇弊址譃樽笥覂刹糠?,在竇文宇、竇勇主編的《漢字字源》一書中有這樣的解釋:左邊的“鬲”字表煮飯用的鍋,右邊的“蟲”字表示把各種蟲子放在鍋里一起煮。蟲子變形,失去原來的樣子,由此產生融化的意思,引申為了無痕跡的化合、轉化。
從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的關系來看,信息技術像是一口鍋,而語文課堂就是這融入鍋中的蟲子,利用信息技術這個工具,悄無聲息地將語文課堂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思維的訓練點、能力的提升點融合在一起,服務于學生,服務于課堂。
一般的融合,老師們都做到了,如上課使用課件、插入音樂等。但是如何進行高度融合呢?這就需要在融合的深度、廣度和效度上下功夫。
(一)融合的深度——融形象于課件中,巧妙突破重難點
信息技術的使用要能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用得恰到好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果。
1.復雜漢字的教學。如鶯歌燕舞的“舞”中間四豎,“4”是一個盲區(qū),因此一年級的孩子們在認識它時,容易丟了一豎。針對這樣的認知特點,在易錯處吉老師是這樣做的:
師:燕子飛來了,你們做一做燕子飛來的動作。(學生做動作)燕子飛的動作就像跳舞,這就叫燕舞?!拔琛钡闹虚g多像四只燕子排著隊準備跳舞?。?/p>
(認讀“舞”字)
通過課件的展示,孩子們一下子記住了這個“舞”中間是四只燕子——四豎。形象畫面的出現,遵循了學生形象思維優(yōu)于抽象思維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走出了“4”這個認知的盲區(qū),突破了學習的難點。
2.陌生詞語的教學。如《紀昌學射》一文中提到梭子、虱子、織布機這些離這個時代久遠的物品。由于受年紀小、抽象思維能力差、見識不廣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這些詞語是很陌生的。如果沒有圖片和網絡,如果不走進博物館,學生對這些陌生詞語的理解就只能靠想象了。圖片的出現能幫助孩子們理解詞語,引起他們對文本的興趣。
3.難句的理解。如《鳥的天堂》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边@株大樹究竟大到什么程度,枝干“不可計數”是什么樣子?枝上生根,根直垂到地下,伸進泥土里,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模樣?要理解這句話,讓學生憑空想象還是很有難度的。相應的圖片或者視頻,將生動形象的畫面直觀地展示在孩子面前,這對他們理解字義、詞義、句意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4.言語的生成。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小毛蟲》一課,以孩子們現有的認知水平,要理解“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一句多難哪!吉老師在教學時,先播放了一段毛毛蟲作繭自縛、破繭成蝶的視頻,讓孩子們了解小毛蟲的變化;再出示一張示意圖,讓孩子們借助圖中提示說出小毛蟲經歷了哪些變化,再用課文中的詞語講述。教師出示的示意圖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這句話的含義,還幫助學生進行了言語的訓練,積累了書中的語言。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苯柚畔⒓夹g,化抽象的文字為具體形象,把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展現在孩子面前,這樣,孩子們難以掌握的知識掌握了,難以理解的形象見到了,既獲得了審美享受,又對抽象文字有了深入的理解,并為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打下了基礎。這就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融合的深度。
(二)融合的廣度——融多種手段于課堂外,鞏固學習效果
吉老師借助微信群帶領全國弟子每天學習《道德經》《易經》,以期提高弟子們的文化底蘊。弟子們也經常在UMU仁知平臺學習吉老師的教育智慧、教學方法。這種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式,就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融合的廣度的體現。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融合的廣度又有哪些體現呢?我認為,我們的思路要打開,不僅要在語文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還應建立大語文觀,讓孩子們在課前、課后都能受益于信息技術。
1.課前預習。
(1)融收集資料于網絡。如孩子們在學習《青藏鐵路》一課時,上網了解相關的知識,了解修筑青藏鐵路的原因是為了改變青藏高原交通閉塞、物流不暢、經濟落后的現狀,他們對于理解課文內容及援藏工作人員克服困難的決心、信心和毅力會有更深一步的感悟,進而對援藏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偉大人格產生敬佩之情。
(2)融朗讀檢測于“微掌”。以前布置學生預習,他們從不把它當作作業(yè),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等到了學校你發(fā)現他沒做,也拿他沒辦法。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老師缺乏檢測督促的工具?,F在我布置孩子們預習課文,就有辦法了。我在“微課掌上通”上建了一個群,讓孩子們把自己讀得最好的一個自然段發(fā)到“微課掌上通”,我隨機進行抽查。“微信群”也可以這樣操作。
(3)融預習鞏固于音頻。一年級學生不能留有書面作業(yè),可每天要接觸大量的生字,回生率很高,怎么解決這個難題呢?有位一年級教師就將一冊書中所有的課文內容、生字筆順錄成音頻,發(fā)給家長。預習時,讓孩子們在家跟著老師讀課文,書空生字,學完課文后再用音頻鞏固。結果班上的孩子生字學得非常扎實,筆順沒有寫錯的。
2.課后拓展。
(1)融閱讀打卡于微信訂閱號。我認為,課外閱讀最重要的是營造讀書的氛圍,讓孩子發(fā)自內心地喜歡閱讀才是正道。因此,我做得最多的是捕捉閱讀的身影,將學生的美照上傳到QQ群相冊,期望達到引領示范的功效??墒且部傆行┖⒆泳褪遣蛔x,為此,略帶強制性地讓他們讀書打卡,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怎樣打卡呢?我在微信中關注訂閱號“優(yōu)秀教師之家”,它的右下角有一個“閱讀助手”,由此進入“語文教師手機版”,就能進入我班查閱孩子們的課外閱讀打卡情況。教師通過這個訂閱號既可檢查孩子讀了什么書、讀了多長時間,還可以看到孩子們看書后的感受。教師再根據學生閱讀的情況在班上進行表揚,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2)融習作展評于微信公眾號?!罢f起習作教學,總聽到老師們如此感慨:每次挖空心思布置一個作文題,費盡心力地指導,學生卻總是敷衍了事;面對這樣的習作,老師還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字斟句酌地精批細改??墒?,對老師的辛勤付出,多數學生并不領情,他們往往只看看分數就把作文本塞入課桌了事。下一次習作,學生依然敷衍了事,老師依然身心疲憊地批改,循環(huán)往復。結果呢,收效甚微。于是,小學習作教學就在這樣疲憊的反復里慘淡,黯然?!迸聿湃A老師的這段話道出了大部分語文教師的無奈。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有意識地喚醒學生的發(fā)表意識和讀者意識。我將每單元優(yōu)秀習作的名單公布在微信群,讓家長督促孩子將優(yōu)秀習作打成電子文檔,發(fā)在QQ群里。然后,我將它們綜合在一起,進行編輯,發(fā)在我的微信公眾號。孩子們回家閱讀發(fā)表的習作,寫學習收獲。孩子們看到自己的習作得到了發(fā)表,聽到來自家長和同學的贊美,習作的熱情高漲。
為了保障每次習作的質量,我前期的指導也花了不少心思。每次接觸一個新的單元,我會把該單元的習作要求盡量融入到每一課的教學目標中進行訓練,將難點分散,一一突破。我把自己的做法進行總結,寫在每一單元優(yōu)秀習作的前言里,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借鑒。我利用微信公眾號這個平臺發(fā)表學生的習作,已經堅持了近兩年的時間,感覺師生都受益了。從這個學期開始,我把日記也融入了進來,旨在提高孩子們寫日記的興趣和水平。
(3)融活動展示于美篇。對于孩子們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展示、讀書分享會等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教師應用視頻記錄孩子們成長的腳印,這對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信心又有助益。在有限的上網時間內,學生還得留些時間來閱讀打卡,來發(fā)語音,來閱讀優(yōu)秀習作并點評,來讀美篇,這對他們正確上網也是一種引領。
(三)融合的效度
融合的效度主要指運用信息技術節(jié)省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運用恰當,這種效度是不言而喻的。如“Link” (希沃授課助手)這款軟件,在電腦和手機安裝后,可以用手機拍照并同步到投影儀上。如果學生在寫話時運用這款軟件,教師馬上就可以進行現場指導:孩子的用詞是否合適,標點是否恰當,符不符合寫話要求等都一目了然,從而大大縮短了批改、反饋的時間?,F在很多軟件還具備同屏、多屏功能,能將手機的視頻、音樂同步到投影儀,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快捷。
信息技術還會不斷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為教師,我們當與時俱進,正確運用信息技術,揚長避短,讓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最大的效益。
(本文系“‘論壇杯2019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展評暨全國語文名師工作室論壇活動”特邀名師文章)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