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世學
【摘 要】每一位老師都應當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輔導員,義不容辭的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在教育教學中用真誠的愛去感化學生;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學生;用理解和寬容去解讀學生,關愛學生……這樣才能夠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使學生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積極樂觀的學習勢態(tài),使學生沿著正確的人生軌跡汲取豐富的知識,從而投入到社會的大熔爐中錘煉自我,做個社會好公民,為社會發(fā)光發(fā)熱,做貢獻。
【關鍵詞】健康的心理、真誠對待學生、行動指導學生、熱情感化學生
【正 文】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這個提法就意味著,今后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而且每一位老師更重要的是應當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輔導員,義不容辭的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國家素質教育的需要,作為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應在教育教學中用真誠的愛去感化學生;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學生;用理解和寬容去解讀學生,關愛學生……這樣才能夠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特別是低中年級的班主任更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不斷地、細心地研究學生,使學生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積極樂觀的學習勢態(tài),順利邁過童年的門檻,步入知識的圣地和宮殿,進入人生輝煌的發(fā)展階段,因此,要疏導好學生健康的心理,使他們不誤入歧途,根據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我覺得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做起,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用真誠對待學生
“真誠”是撥動學生心弦的鑰匙。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xiàn)出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一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首先要誠心賞識學生的才智和能力,真心維護他們的榮譽和自尊;要理解學生的心境和難處,高度信任他們。其次是要真誠的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公平公正的評價學生,賞識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激勵的和諧愉悅的氛圍。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問,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很有探索價值的問題。雖然老師不是萬能的,但是也不要不懂裝懂,而應告訴學生實情,老師不會,愿意和同學們共同學習,甚至向學生請教,讓學生當“小老師”來教老師,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中倡導的師生間的“角色互換”。通過師生的真誠相處、角色互換,學生也會逐步養(yǎng)成求真務實的作風,從而在學習和工作中說真話、掏真勁、辦真事,積極、自覺、大膽、主動地去做,把事做得更好。
二、以行動指導學生
“行動”是心理溝通的保障。要讓學生心理上理解你,行動上跟著你,你自己就得站得正,行得好,走在先。以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為此,作為教師,在知識上要先人一步,深入一層,為學生所佩服;任何事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為學生所敬仰;在生活上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為學生所感動。既能做一位學有專長、教有特色的優(yōu)秀教師,又能做一位善于當家、精于領導的管理行家里手。只有行得正,才能引導學生向正確的目標邁進。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問。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等都有了張揚的空間,展示的平臺時,他們就自然而然的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并成為朋友,這樣才能夠為學生的心理健全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用熱情感化學生
“熱情”是心理共融的催化劑。用“熱情”觸動學生的心扉,才能喚起深層次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因此,教師要努力在“情”字上下功夫,變無情管理為有情管理,設法創(chuàng)造一種以情感溝通為基礎的心理效應場。這就是要求我們做到“三多”:對學生在學習上多指導、多培養(yǎng);生活上多照顧、多體貼;他們有了錯誤要多理解、多幫助。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托,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熱情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愛更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愛需要教育,教育也更需要愛。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老師要贏得學生的信任,不是靠威嚴,更不能靠訓斥,最靠得住的是老師和學生坦誠相對,用真誠的愛心對待學生,以率先垂范的行動指導學生,用爐火一樣的熱情感化學生,這樣才能夠在融融的愛意中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使學生沿著正確的人生軌跡汲取豐富的知識,從而投入到社會的大熔爐中錘煉自我,做個社會好公民,為社會發(fā)光發(fā)熱,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敏.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方案[J].華夏教師,2018(3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