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樣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2016年小學《品德與生活》改名為《道德與法治》。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旨在引導小學生樹立依法公事的觀念,逐漸讓小學生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權益。教師要轉化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從學生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方法,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道德;法治;教學;有效性
小學是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關鍵性階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學生接受怎樣的教育,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我對道德與法治課有了新的認識,從基本學情出發(fā),確定教學方法,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提升教學效果。
一、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后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知識總體上難度系數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并且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對知識進行總結,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能夠跳出以前的漩渦。
二、重視教學的設計與安排
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教學課程,其實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是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長期被忽視。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是因為種種因素,一直都是形同虛設。因此,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小學生的指導作用,必須重視教學的創(chuàng)新,真正發(fā)揮它應有的教育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能夠做到以教材為基礎,但又超越教材。教材雖然能夠為開展教學提供一個方向,但是因為教材是統(tǒng)一編寫的,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地方的情況。教師如果僅僅是按照課本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會使得學生對這種說教式的道德說教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師要根據學校的情況、學生的情況,靈活的開展教學,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
三、讓小學道德與法制教育回歸生活化
1.精彩導入,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充滿興趣的課堂教學更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對小學生來說,受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對書本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相對不足,如果在課程導入的時候能夠選擇小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素材,會更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對于小學道德與法制課教學,要結合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背景,結合其活動體驗的邏輯規(guī)律,選擇貼近生活的素材應用到具體教學中。
2.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體驗。生活是教學的源泉,小學道德與法制教材也是來源于對生活的提煉,要想上好小學道德與法制課,除了必要的口傳心授以外,教師還要能夠充分重視對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各種實踐體驗中不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讓教師的教學做到不著痕跡、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新課程教學改革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踐行生本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也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從傳授者到引導者身份的轉變,走下講臺,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以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和學生一起開展生活化場景的設計和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和吸收知識,并將外在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3.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傳統(tǒng)以學習成績?yōu)槲ㄒ粯藴实脑u價方法,過于注重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以及努力,不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師應改進教學評價方式,重視學生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關愛學生,及時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與家長、班主任進行交流,及時將學生的道德與法制情況反饋給學生家長,使其督促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與法制行為。同時掌握道德與法制課外學生的表現(xiàn),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及時糾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使學生樹立積極的道德與法制意識。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當中非常強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將學生的位置明確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此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需要教師轉變思想,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增加交流和互動,適當進行角色的互換。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學模式,不斷地革新教學思維,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學對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對整個教學的環(huán)境和教學的過程進行優(yōu)化,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進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對教學的內容,面對教學的環(huán)境以及教學的目標,需要教師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
小學《道德和法治》是一門綜日常道德規(guī)范、法律基礎知識、社會核心價值觀等于一體的人文學科,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充分認識與領會新課程觀念中所要求的教師要把“以教定學”轉變?yōu)椤耙詫W定教”這一理念,從工具化的德育轉向以人為本的德育,堅持以人為本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效學習,從學生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方法,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寧.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教學的方向與建構[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5(8).
[2]宮海洋.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回歸生活化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