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物理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具備“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的態(tài)度和責任”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逐步形成適于學生終身發(fā)展和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優(yōu)良品格和必備能力。然而,現階段高中教育中“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作用是讓學生套用模仿教師的思維方式和建構方式,不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自主認知的過程中,禁錮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導致學生“學習力”的缺失。如何阻止學生“學習力”的缺失,必須從改變課堂教學做起,而教師如何改進備課方式,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途徑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力”,從而讓學生逐步形成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學歷案;備課方式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新課程觀的核心理念:
“立德樹人”、“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關鍵;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強調民主化師生關系;強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方位培養(yǎng);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樹立評價促進發(fā)展的發(fā)展觀;“批判與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
(二)“學歷案”
“學歷案”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落實而設計的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將傳統(tǒng)的“教師如何教”轉化為“學生如何學”的教學專業(yè)方案。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應在班級教學的環(huán)境下,務必明確學生是達成“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教師要立足于學生認知和建構的角度,圍繞某一具體的學習主題,從期望“學生要學會什么”出發(fā)來展示“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該專業(yè)方案是教師設計的、學生可以自主參與的、規(guī)范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專用文本,是學生學習的認知地圖(崔允漷,2017)。
(三)備課方式
備課是教師根據本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學科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講解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學習,并且形成課堂教學文本即“教案”的方式。完善備課方式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一)“學歷案”的相關研究
“學歷案”是由我國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崔允漷教授提出,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案、導學案等的一種教學方案。從2016年至今,在文化發(fā)達地區(qū),有大量的研究者參與了“學歷案”各個組成要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規(guī)模的研究結果。“學歷案”的構成要素以“學生如何學會”為主線,包括學習主題、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作業(yè)訓練、學后反思等板塊(蔣桂林,2017)?!皩W歷案”將“教”的邏輯轉化為“學”的邏輯,即采用逆向設計法,先制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再制定評價任務,最后才有依據地設計學習過程(戚利娟,2017)?!皩W歷案”設計是以學生立場為基礎,根據“學生完成一個學習主題目標的整體學習過程”制定課時量,評價最后學習目標達成效果(王法明,2016)。然而在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qū),由于各種原因,“學歷案”的研究還未得到有效的推廣和落實。
“學案導學”要求學生課前在學案中的問題指引下自主學習,方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學定教及師生共同討論學習,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然而,從教師的思維角度制定的導學案問題的設計,往往因為不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和知識建構的規(guī)律而喪失可操作性;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自主預習中,由于對知識點的梳理缺乏系統(tǒng)性,加上理論知識與生活經驗無法融合,雖說學生可以自主預習與復習,但缺乏發(fā)現問題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備課的相關研究
備課是開展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學論研究的重要問題。備課的要求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1985);備課的形式包括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的關系是:個體備課是集體備課的前提和基礎;集體備課是對個體備課的的提升和完善;集體備課和個體備課和諧共生(趙才欣,2009)。備課的原則有:1.保證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學習主題、學習目標、教學進度、作業(yè)訓練、目標檢測的“統(tǒng)一性”;2.實現鉆研教材、解讀考試說明、收集匯總資料的“超前性”;3.考慮教材內容和外在拓展關系的“完整性”。
(三)相關理論基礎
1.學習科學理論:
——布蘭.福特認為,學習的本質是認知經驗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持續(xù)變化,是學習者在獲得某些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建構和社會建構衍生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識體系的過程。
2.認知建構理論(Cogntive Constructive Theory)
在學習的過程中,兒童不僅可以建構自我圖示,而且也能建構自己的學習理論;兒童自主學習理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課堂教學方法的制約,教師的直接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反饋、同伴輔導和學習問題的討論、學習行為的合作,都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力。
3.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學生與教師、父母、其他學生之間的積極交往和反饋會極大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發(fā)展。自主學習是自我、行為、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個體不斷監(jiān)督和調整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狀態(tài),觀察和應用各種策略,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營造和利用學習環(huán)境中的物質和社會資源。
4.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
——L.R安德森認為,當人們確定了某一目標后,就會盡可能努力完成鎖定的目標任務。在課堂教學中,目標的設定是教師對學生未來的學習高度的期待。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實施之前,教師精心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決定教學評價任務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5.反思理論
——約翰.杜威認為,反思是一種人們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依托知識體系進行拓展而衍生的、自發(fā)的、長久的、邏輯嚴密的思考。
三、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價值
(一)研究背景
我國在2018年初重新修訂了《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旨在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普通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接受高中物理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優(yōu)良品格和必備能力,表現在“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的態(tài)度和責任”四個方面的修養(yǎng)。同時,新課程觀要求教師轉變自己在教學中的職能作用,倡導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由教授知識轉變?yōu)閹椭鷮W生自主學習,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的能力”。然而,傳統(tǒng)的“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作用是讓學生套用模仿教師的思維方式和建構方式,不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自主認知過程中來,妨礙了學生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深入整合及創(chuàng)新變式,從而漸漸喪失自主探究的欲望,導致學生“學習的能力”的缺失,無法達到學習目標的真正落實,最終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為了解決學生“學習的能力”的缺失,研究者們做了許多嘗試,國內外中小學大量開展了“慕課”(MOOC)、“學案導學”、“翻轉課堂”等輔助備課方式的實踐與研究,然而卻存在著怎樣與教學內容相互整合、相互兼容等問題。因此,如何阻止學生“學習能力”的缺失,進一步確立學生是達成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達成學習目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研究的價值
根據學習理論,學習的本質是認知經驗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持續(xù)變化,學習的能力是學習者在獲得某些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建構和社會建構衍生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識體系的過程。通過“學歷案”設計“學生要學會什么”為基準點,充分展現“學生何以學會的過程”的線索,幫助學生解決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為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提供夯實的基礎,才能讓學生逐步具備各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三)研究的實際意義
作為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縱觀我省的高中物理教學,雖然課程改革已經多年,教師也接受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但是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探究、建構、拓展他們所學的知識和經驗、落實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的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未很好地體現;多年來我省物理高考成績不盡如人意,這種現狀急需改變。因此,我們提出《新課程觀下利用“學歷案”改進高中物理教師備課方式的研究》的思路,希望通過實踐研究,探索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備課模式,打造有效課堂,努力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高中物理學習目標。
四、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重點
(一)研究目標
1.將備課思路由傳統(tǒng)的“教師如何教”轉化為“學生如何學”。用符合學生認知路徑的語言文字,精準設計課堂教學的“學生如何學會”的課堂教學“學歷案”線索,確定課堂教學的學習目標,建立輔助學生課堂學習的學習認知“地圖”,有效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課堂學習。
2.師生反思的行為互相融合,讓學生的思維困惑反饋滲透到教師完善備課思路的行動中。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變化,不斷修正備課線索,讓學生獲得漸進式預習途徑。
3.通過備課模式的改變影響課堂教學的模式,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度、質疑能力和探究素質。
4。通過備課模式的改變嘗試科學調整課堂評價角度。
(二)研究內容
1.確立學生是“學習目標”的行為主體,設計符合學生認知途徑的問題角度,將較為籠統(tǒng)抽象的國家課程標準進行“具體化”、“細節(jié)化”,深入淺出。
2.嘗試立足于學生自我建構和自我認知基礎上的落實學習目標的有效課堂教學方案(“學歷案”)的編寫。
3.為學生提供基于實驗體會的有參與感受、有探究活動、有自我學習和自我建構的漸進性的預習思路的教學預習方案(“學歷案”)。
4.廣泛借鑒高二、高三年級學生的學后信息反饋,嘗試教師反思與學生反思的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設計的合作模式,完善備課過程。
5.課堂教學備課方式的變革與科學的課堂評價角度的調整有機結合,培養(yǎng)教師的聽評課的專業(yè)能力。
6.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包括教學APP使用、希沃白板交互作用、微課制作等)的應用,助力學生的學習過程。
7.將我們的“校本教研”與培養(yǎng)師范院校實習生進行有機融合,為未來教師隊伍輸送合格教師。
(三)研究重點
在新課程觀背景下,立足于對學生高中物理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利用“學歷案”改進高中物理教師的備課方式,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和自我建構的學習線索,提高學生的“學習力”,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按“計劃—行動—考查—評價—反思—總結”的程序,先在高一年級開展研究,再由其他年級輔助拓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并學習與該課題有關的各種原始文獻和教學理論,尤其是關于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學歷案”方面的材料,進行分析、整理、獲取對本課題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行動研究法:運用比較(同課異構)、問卷調查、實驗方案設計、教師反思、學生反思、講座培訓、微課制作等方式獲得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依據,逐步完善對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個案分析法:選取教育、教學實踐中新課程觀下依托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力培養(yǎng)的用“學歷案”改進高中物理教師備課方式的典型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總結,提取成功經驗并加以推廣。
圖1 研究技術路線與研究步驟圖
通過改變備課方式,設計符合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建構途徑的“學生何以學會”的課堂教學方案,讓學生更好地參與探究、分享交流、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更好地形成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單志艷.中學生自主學習及教師相應教學行為的評價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2.
[2]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陳琦.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
[4]盧明.郭允漷等著.教案的革命: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歷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美]約翰.杜威著.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美]布蘭.福特著.人是怎么學習的[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涂麗萍(1966.11-),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