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洪
摘 要:隨著新高考改革的到來,選課走班已成為一種趨勢。但選科過程中存在的偏科博弈,多次考試給學生和家長帶來的長時間焦慮,走班模式給學校管理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已然迫在眉捷。問題在即,但良策難尋,以至于質疑四起,批判之聲絡繹不絕。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總結,本人將新高考中所面對的核心工作選課走班進行了一番梳理,希望能對高考新政的落實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關鍵詞:新高考;選課;選科;走班管理
一、選課與選科
選課與走班,兩個動作是緊密結合的,沒有選課的走班是“偽走班”,猶如邯鄲學步。但目前的許多學校其實根本不具備“選課走班”的條件,我們最多只能進行的是“選科走班”。但有很多人把這兩個名詞混淆了,而且認為兩者沒有本質區(qū)別。走班的前提是選課,這里的“課”指的是課程,而不是課堂,更不是科目。據我所知,江浙和上海20年前就開始了大量的“校長課程領導力培訓”,各區(qū)的教研員親臨各級學校進行課程資源建設指導。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評審及驗收的一大指標就是課程體系的建設情況,而許多省份目前根本就沒有把課程建設提上日程,就匆匆地進入了選課走班,請問我們能讓學生選什么?無課可選,我們只能是選科走班了。
再來說說我們的“選科走班”吧。選科走班的目的性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為了高考,而不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因為我們的選科工作只能在高考科目中進行選擇,在六個科目中讓學生選出最優(yōu)化的組合而不一定是最適合的組合。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講,人生不可重來,高考只有一次,誰都明白田忌賽馬的博弈道理,所以只要各省一進入選科走班的模式,又怎么能不步滬浙“偏科”的后塵呢?況且部分省份并沒有如滬浙一般強大的教育資源,所以本人對高考新政在其它省份的落實并不十分看好。我們可以預計得到,許多中等甚至偏弱的普通高中,短時間內他們可能會最先嘗到新高考的甜頭,因為他們會最先舍棄有關物理學科的所有組合,利用“最佳組合”這一杠桿最大程度地撬動升學率。而這樣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因為像物理和數學這樣的理科才真正是一個學校的強校之基。如果一個學校里連一個數學或者物理特級教師都找不到,或者根本開不了數學和物理的競賽自招培訓課程,你覺得他們的教研能有多深入,你還認為這會是一所強校嗎?為什么清北90%以上的專業(yè)都要求要學物理,北大的所有學生都要學化學,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們培養(yǎng)的是具有邏輯思維和動手觀察能力的人才。為什么適合理工科的職業(yè)是文科的數倍之多,因為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而一所放棄物理,放棄理科的學校無異于放棄學校的未來。放棄競爭激烈和未來更有發(fā)展空間的組合所贏得的升學率,或許會成為某位學子曲徑通幽的良策,或許會成為某些學校上位的籌碼和素質教育的幌子,但絕不會是一省老百姓的福音,也不會是一省教育主管部門所喜聞樂見的結果。我只想說:“選科,想說愛你不容易。”一步尚未精心規(guī)劃的錯舉影響的可能是一代人,也可能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教育靠的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需要理智的分析,前面談的是選科的外部形式,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選科的內在原理。選科走班表面上看可以歸結為四種形式:全走班、大走班、小走班和套餐式。首先,所謂“套餐式”就是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若干個固定的選科組合,學生以行政班的形式上課,此種做法基本可以定性為“小選擇零走班”。當然,學校出于自身師資、教室等各方面條件的考慮也是在情理之中,這樣的困境不應該過多地責難學校。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發(fā)揮區(qū)域聯(lián)合辦學的優(yōu)勢,讓教師從“學校人”變成“系統(tǒng)人”,最大化地實現(xiàn)區(qū)域內教師資源地優(yōu)化組合。對辦學質量的評估應該進行的是區(qū)域性的評估,而不是每個學校的個體性評估。“小走班”和“大走班”兩種走班與“套餐式”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他們可以讓學生選滿20種組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自主選擇的需求,但仍然是依托行政班進行管理,學生仍然無法實現(xiàn)選課程、選班級、選教師的完全自主性選擇。學校也無法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分層分類教學,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只能成為空談。走班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全走班”,學校取消行政班,學生完全自由走班,選類型、選進度、選學程、選老師,采取學分制評價,學生選擇性得到了最大化地體現(xiàn)。為適應全走班需求,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要相應做出較大改變,所以北京上海等許多學校先后引入了項目化地分布式管理以應對走班所帶來的各項挑戰(zhàn)??傊?,四者的本質區(qū)別在于“選”這個核心環(huán)節(jié),“走”只是為了滿足“選”而在管理上做出的對應選擇,把選擇權真正放到學生的手中才是我們此次新高考改革的真實意圖,但顯然我們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二、走與管
選課走班所追求的核心價值就是因材施教,如果做不到,那么任何形式的走班都是失敗的。如果做到了,學校管理也就進入了課程領導的3.0時代。從硬件的準備到軟件的管理,走班圍繞的是“辨選走管評”這條主線開展工作,沒有前期的精心布局和中期的精細化管理,最后只能是“形”走而“神”不走。為了實現(xiàn)走班的核心價值,我想與大家分享走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重要因素:
1.班額:博耶說:“當學生人數超過30人的時候,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标P注或控制,體現(xiàn)的是教師完全不同的兩種工作方式和狀態(tài)。沒有小班化,不可能實現(xiàn)個別化,因材施教也就無從談起,走班教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肯定是小班化。
2.資源:走班對資源的儲備和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如小班化教學對師資數量的要求較高,生師比必須小于10:1,但目前大部分學校的生師比在12:1至20:1之間。走班要求“生走師不走”,每個教師都要設計自己的學科教室,雖然小班化教學縮小了對空間的要求,但數量卻至少要達到原行政班個數的兩倍,所以教室規(guī)格的改造和數量的提升也是不可避免的。其它方面,不在這里一一贅述。
3.分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思維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世界上并不存在誰更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人怎樣聰明,以及在哪一方面聰明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應是出色的。在智能占優(yōu)勢的領域中,學生往往變得更加自信、情緒情感更積極、參與活動更熱心。同樣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有的人擅長作詩,有的人喜歡寫小說,有的人卻成了散文家。所以,如果我們的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不對教材進行校本化地二次加工,就無法積累符合學生多元化需求的課程資源。因此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學生優(yōu)勢智能的分類教育也是走班教學的歸宿。
4.分層:如果學校想在走班的情況下將分層工作進行到底,那么模式上的差異將會帶來分層思路的極大差異。“全走班”把分層的主動權交到了學生手中,學校只需設置好層次的要求和調層的程序即可,無需過多的介入。其它三種走班由于是依托行政班進行管理,所以還是由學校掌握著分層的主動權,大部分的分班方式就是以行政班學生的公共學科的成績作為參考依據進行分班,而走班的學科則以單科的成績?yōu)闃藴省5@個做法對于選擇人數較少無法重新整合的學科就不太適合,因為同一個班級內學生的層次可能差別很大,而教師無法實現(xiàn)合理的教學定位,這就是“偽走班”所帶來的一大弊端。還有一大弊端就是教師接到相應層次的班級與期望中的可能有所差距,如果這個結果是學校造成的,那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或者限制了教師的發(fā)展。
5.評價: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高考新政后,不同類別的班級每年都會在班級個數和層次上產生差異,相應的目標和評價每年都需要實行動態(tài)地調整,為此學校必須要通過教代會制定出符合學校發(fā)展目標的具體標準;選科后,不同學科的班生數可能會產生較大差異,但不同班生數產生不同的工作量,任課教師對應的績效和獎金必須設置一定的基數和比例系數才能符合多勞多得這一原則。
總之,新高考雖為新事物,選課走班也絕非一件易事,但認真研究和反思,我們還是可以找出一條工作主線。面對新事物的態(tài)度,將直接決定我們是否能抓住機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zhàn),看到形勢發(fā)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鹿星南;;走班制:內涵、問題與改進[J];教育導刊;2015年11期
[2]陳才锜;;普通高中全員導師制的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年24期
[3]馮蕓;;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的高中德育改革[J];當代教育科學;2013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