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燦
摘 ?要:小學低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關鍵階段。然而學生因其年齡特點,在課堂上注意力較難長時間集中,如何讓課堂在開課階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帶著好奇心和興趣感,以飽滿的狀態(tài)和專注力學好每一堂語文課,成為我們語文老師著力思考、用心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于是關于“開課三分鐘”的探究也就隨著思考的深入應運而生。
關鍵詞:語文課堂;開課三分鐘;興趣;階段
一、背景分析
(一)過渡期的思考
學生剛從學前教育進入到基礎教育階段,他們即將開始系統(tǒng)化、正規(guī)化的接受到全面的義務教育,相比之下他們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完整的40分鐘的課堂,一周連續(xù)5天,長達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加上語數(shù)英等多門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接不暇,甚至在學習初會有心力不足的感覺,如何快速的實現(xiàn)角色轉換,適應心理和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小學語文課堂首當其沖,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的威信的形成,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教學課堂帶給學生的收獲和滿足感,而不是行政身份賦予個人的權威。因而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學起來趣味盎然,意猶未盡,他們就會忘記時間的枯燥,他們就會樂在其中,他們就能高效率的完成知識的學習,當他們進步明顯時,家人、老師和朋友就會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與贊許的目光,他們的學習勁頭就會更足,這樣渡過過渡期就會顯得較為容易。
(三)萬事開頭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就一堂語文課而言,剛開始上課的幾分鐘抓住了學生的眼球,也就相當于整個一堂課成功了一半。一個好的語文課堂,就像一篇洋洋灑灑的佳作,起承轉合,一氣呵成。其中“起”是基礎,也是關鍵,“起”不好,“承”就不順,“轉”就變味,最終導致“合”也尷尬。
正如一堂課,如果“開課三分鐘”不能吸引學生,進而導致學生課文重難點學習不透徹,最終導致拓展延伸形同虛設。 因此“開課三分鐘”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用心對待,精心設計,在研究時要有高度和深度,結合不同的課文篇目,形成較為有系統(tǒng)和規(guī)律性的開課方法,從而將每一堂課的精彩處,都留一份給每位教師最開始的初衷——一切為了孩子,課堂的每一瞬間都應當精彩,開課更不能忘。
二、模式的探究
(一)“比較學習”的魅力
在《比尾巴》一課中,我展示兩幅圖片要求學生“找茬”,比較其中的不同,從而以關鍵詞“仔細觀察”導入課堂。
《小蝸?!分?,我對比播放著蝸牛爬行這一動作的慢鏡頭和正常鏡頭,很快就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蝸牛真的很慢”這一的教學難點很快就突破了。
(二)“跨界能手”的妙處
在學習《日月明》中,我將數(shù)學學科的加減法運用在識字教學中。我為孩子們帶去了一個融合很多漢字的圖案,要求通過漢字的加與減來尋找漢字,在開課初就調動的學生的積極性。
(三)“角色扮演”的風采
《青蛙寫詩》的課堂教學中,在開課初我就將自己cosplay了一番,將自己打扮成一位青蛙王子,學生頗感興趣,在此情境下,我將荷葉、荷花、池水等帶進了課堂,于是講臺瞬時變成了一片美麗的荷花池,學生們分角色戴著頭飾演著蝌蚪、水珠和小泡泡,他們玩著游戲,與青蛙王子聊著天,學著新的字詞與標點,玩得不亦樂乎,學得津津有味。
(四)“快樂游戲”的風潮
在《影子》一文中,我用游戲的方式將開課進行合理安排。在開課時,我?guī)ьI學生來到操場,和同學們玩起了“蒙著眼睛猜一猜”的游戲,我大聲問他們“大家猜猜,我的影子在哪里”,學生們紛紛加入到游戲中來,同時,學生們還會模仿者我自創(chuàng)與影子有關的游戲,不知不覺中就進入到了生字新詞的學習階段。
(五)“音樂之聲”的魔力
在拼音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設計與音樂知識有機融合進行開課,如在“ao、ou、iu”的教學時,我為學生帶來了兩種不同的“音樂”,狼的嚎叫聲和老牛的呼叫聲,逗得學生一會兒緊張兮兮,一會兒哈哈大笑,進而十分巧妙帶領學生重點學習了“諧音”的特征,順勢引領他們在四人小組中進行字母發(fā)音和拼讀練習,正真做到熟練掌握。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開課“三分鐘”的“三”即是定數(shù),為規(guī)定動作;又是概數(shù),豐富多彩,在學生剛入學的時候,我們用心為他們保駕護航,在學生剛接觸到語文課堂的時候,我們用一個又一個精彩的“開課三分鐘”銜接好每一堂傳播知識和文化的語文課堂,為他們量身定做,相信只有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始終學習,我們就能培養(yǎng)每一位學生對語文學習和中華文化的熱愛,從而立德樹人,為低年級語文教學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支玉恒,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亮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7.
[2]余映潮,王君,肖培東.備課到底備什么——語文名師備教手記[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4.
[3]郭曉瑩.文本解讀與小學語文教學設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