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劉遠星
【摘要】英漢語言差異體現(xiàn)在眾多方面,本文從英漢句法特點入手,主要通過“形合”與“意合”“靜態(tài)”與“動態(tài)”“被動”與“主動”“物稱”與“人稱”以及“替代”與“重復(fù)”五個方面對英漢句法特點進行對比。同時以一些典型表達方式為實例,力求探尋出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以應(yīng)用于英漢互譯中。
【關(guān)鍵詞】句法特點;差異;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張慧(1969.08-),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劉遠星(1986.08-),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一、引言
英語和漢語所產(chǎn)生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兩族人民的思維特點對語言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本文從英漢句法特點出發(fā),主要從“形合”與“意合”“靜態(tài)”與“動態(tài)”“被動”與“主動”“物稱”與“人稱”以及“替代”與“重復(fù)”等五個方面對英漢句法特點進行對比。同時以一些典型表達方式為實例,力求探尋出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以應(yīng)用于英漢互譯中。
二、英漢主要句法特點對比
英漢句法之間存在很多不同之處,英語句法規(guī)則并不適用于漢語的遣詞造句,反之同理。本文試圖選取五個主要方面進行闡述。
1.“形合”與“意合”?!靶魏稀敝傅氖蔷渲懈鱾€成分通過句法或詞匯等語言手段進行連接,如:連詞、介詞等;所謂“意合”指的是句中詞語與分句之間通過語義手段進行連接,如:詞語順序,邏輯意義。英語是一門“形合”語言。在句子構(gòu)成中,采用多種方式應(yīng)用于連接單詞,短語或從句。英語更加注重句子形式,強調(diào)銜接,結(jié)構(gòu)完整。而漢語是一門“意合”語言。與英語相比較,漢語中的連接詞和助動詞數(shù)量相對較少,對句子不同成分之間關(guān)系的理解主要取決于語序以及邏輯關(guān)系。
如:(1)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在英文中,兩個小分句需要由but連接,如果沒有則會產(chǎn)生句意分歧并會出現(xiàn)語法錯誤。只有相應(yīng)的連詞才能清晰表意。而漢語則無須如此,在語序和句意的幫助下足以判斷出前后的轉(zhuǎn)折關(guān)系。
(2)有你在,我放心。Since you are here, I feel relieved. 盡管沒有連接詞,但根據(jù)漢語語義可得知前句是后句的原因。
2. “靜態(tài)”與“動態(tài)”。根據(jù)英語的主謂一致原則,在一個簡單句或從句中只允許出現(xiàn)一個謂語,而其他動詞則需轉(zhuǎn)換為名詞,形容詞或其他非謂語形式,由此可知英語句法具有“靜態(tài)”特征。而漢語詞匯沒有詞形變化,動詞的應(yīng)用更為廣泛,因此漢語句法具有“動態(tài)”特征。
如:(1)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感謝您的關(guān)注!此句中已有一個動詞,則“關(guān)注”一詞需要轉(zhuǎn)化為相應(yīng)的名詞形式。(2) 我懷疑這篇文章的真實性。I am doubtful about truth of this article. “懷疑”這一動作在漢譯英的過程中轉(zhuǎn)換成了同詞根的形容詞,英語的曲折變化使得一些動詞可以添加詞綴轉(zhuǎn)換為名詞和形容詞等。
3.“被動”與“主動”。通常來講,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被動語態(tài),但用法和形式存在明顯差異。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較為常見,主要應(yīng)用于以下幾種情況:動作發(fā)出者是未知的;動作發(fā)出者未被曾提及或不愿被提及;動作發(fā)出者不如動作承受者重要。與英語不同,漢語更習慣用主動的方式進行表達,因此用主動方式表達被動含義是漢語中比較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如:
(1)Socialist core values should be remembered by heart.
我們應(yīng)用心銘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銘記該理念的人相比更為重要,因此在英語當中作為主語出現(xiàn),整個句子以被動形式表達。而其譯文則體現(xiàn)了漢語主動的特點,將原文中沒有出現(xiàn)的動作發(fā)出者譯為“人們”是漢語常用的表達形式。
(2)《蠅王》是威廉戈爾丁的著作。
Lord of the Flies was written by William Golding.
漢語原文用主動形式表達了被動含義,而譯文則還原了被動形式。簡言之,英語的被動主要體現(xiàn)在形式上,而漢語的被動主要體現(xiàn)在語義上,由此體現(xiàn)了漢語主動的語法特點。
4.“物稱”與“人稱”?!拔锓Q”是指無生命的詞通常用作主語或出現(xiàn)在句中顯著位置,而“人稱”是指頻繁采用能實施動作的有生命的詞作為主語。英語經(jīng)常采用“物稱”這種表達方式,此方式可使表達更為公正客觀,結(jié)構(gòu)更加嚴密簡潔,語氣更加柔和并易于接受。與英語不同,漢語更為主觀,“人稱”在漢語中應(yīng)用得更為廣泛。
如:(1)This chocolat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吃了這塊巧克力,你會感覺好一些。此處用chocolate做主語會使整個句子更為客觀,語氣也更容易接受,聽話者不會感受到說話者的主觀意志,也不會感到強制性的建議,更符合英文表達習慣。而譯文中 “你”成為句子主語則體現(xiàn)了漢語“人稱”的特點。
(2)我因這個壞消息失去了胃口。The bad news made me lose my appetite.漢語中的“我”是“失去胃口”的實施者,作為主語出現(xiàn)無可厚非。而在譯文中變作賓語,主語位置被This story所取代。
5. “替代”與“重復(fù)”。通常情況下,除非作為修辭手段以達到強調(diào)的效果,英語傾向于避免“重復(fù)”,而 “替代”的應(yīng)用則更為廣泛,與英語不同,“重復(fù)”是漢語句子構(gòu)成中常用的銜接手段,重復(fù)的表達方式在漢語中極為常見。
如:(1) If this is the problem, how to solve it? 如果這就是問題所在,那么我們應(yīng)如何解決問題?在以上例句中我們不難看出,英語傾向于用代詞替代上文提及的內(nèi)容。
(2)我不知道你為何這樣,也不理解你為何這樣。I don’t know why you behave like this, and I don’t understand either.
漢語中為了表意更為清晰,在適當?shù)奈恢眯枰貜?fù)相應(yīng)的內(nèi)容以避免歧義的產(chǎn)生,盡管漢語中也存在代詞,但并不如英語中運用的頻繁。
三、翻譯策略
針對以上分析,在英漢互譯中我們應(yīng)根據(jù)英漢句法不同特點,做出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譯入語語言特點的翻譯。
1.“形合”與“意合”表達方式的翻譯。英譯漢:英語中的無實意銜接詞,如連詞、介詞、關(guān)聯(lián)詞等可以省略。在長難句的翻譯過程中可以重新調(diào)整句子順序,同時根據(jù)句意進行分句也是有效策略。漢譯英:句子的銜接需要添加適當?shù)倪B接詞得以實現(xiàn)。
2.“靜態(tài)”與“動態(tài)”表達方式的翻譯。英譯漢:有動詞含義的名詞、形容詞或介詞等均可譯為漢語中的動詞。漢譯英:根據(jù)英語主謂一致原則,句中其他動詞需要進行詞性轉(zhuǎn)換。
3. “被動”與“主動”表達方式的翻譯。英譯漢:首先,可用語義被動取代形式被動;其次,可采用無主語形式;再次,如果有明確的動作發(fā)出者,可直接譯為帶有“被、叫、給、讓”等被動標志的句子。漢譯英:首先,語義被動的句子譯為被動形式;其次,無主語形式譯為被動語態(tài);再次, “大家”“他們”“別人”等不如賓語重要的詞做主語時,譯為被動語態(tài)。
4. “物稱”與“人稱”表達方式的翻譯。英譯漢:首先,物稱可直接被人稱所取代;其次,表達時間、條件、原因等無生命詞可譯為狀語從句;再次,可譯為漢語無主語句。
漢譯英:首先,譯為更為客觀的物稱;其次,以“我們”、“他們”“大家”“人們”為主語的句子可譯為there be句型;再次,it可用于譯文使其變?yōu)槲锓Q。
5.“替代”與“重復(fù)”表達方式的翻譯。英譯漢:為加強語氣和情感,已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避免歧義產(chǎn)生,漢語中需要適當?shù)闹貜?fù)。漢譯英:英語表達有多樣性的特點,同一詞、短語、句的重復(fù)應(yīng)盡量避免,譯文應(yīng)采用代詞或其他詞來替換同一成分以滿足英語句法特點。
四、結(jié)語
英漢句法特點對比研究可為翻譯提供有效標準及準則,進而根據(jù)不同的句法特點總結(jié)出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對翻譯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ng Press, 2001.
[2]李艷,鄭江蓮.英漢句法對比及翻譯[J].延安大學學報,2007(2).
[3]邵志洪.英漢對比翻譯導(dǎo)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