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提升自己的認知,也要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尤其是創(chuàng)新思維。對現(xiàn)在的他們而言,大多不愿意深入思考問題,只愿意被動地去學習,很少出現(xiàn)主動創(chuàng)新的場景?;诤诵乃仞B(yǎng)的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將創(chuàng)新思維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之一,進而讓他們的思維進入更深地思考場。
【關鍵詞】創(chuàng)新思維;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鐘文麗,南通啟東折桂中學。
對學生來說,閱讀課是他們開啟思維最多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他們需要去思考故事的情節(jié),去猜想人物的命運,去考量故事的結構,去模仿文本的寫法,去表演其中的對話。毫無疑問地,這些過程或多或少地摻雜了創(chuàng)新的元素。只有真正地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讓這些思維迸發(fā)出鮮活。但在通常的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更關注的是詞匯與語法,結構與內容,很少去真正地思考,有效地創(chuàng)新。
一、設置開放問題,給創(chuàng)新提供空間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設置一些開放的問題,以讓學生參與討論,進而給他們提供創(chuàng)新的機會。所謂開放的問題,就是沒有固定的答案,沒有將學生的思維固定在某一個點上,給他們以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那些固定的答案的問題,學生能直接從文本中查找,不需要學生去創(chuàng)新。但對于開放的問題則不同,因為不同的學生對問題的看法不一樣, 表達出來的想法也就不一樣。這些開放性的問題,大多沒有標準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行,這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寬松的環(huán)境。以課外閱讀 “Robinson Crusoe”為例,這本書描述了主人翁一次次的探險經歷,學生對這樣的題材很感興趣,尤其是處于初中階段的男生。教師在學生讀完之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魯濱孫,你在一個荒島上,你會選擇怎樣的生存方式。明顯地,教師將學生置于文本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中,給他們的表達提供具體的情境,同時教師也沒對這個問題做一些說明,以讓學生自由地發(fā)揮。他們想怎樣去創(chuàng)新,就怎么去創(chuàng)新。有學生說,I will live on this island,eating the fish in the sea and enjoying the sight in the eyes,I do not want to go out。當教師看到這樣的回答,首先要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給予肯定,因為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畢竟學生所處的時代與魯濱孫所處的時代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他們處在一個美好的時代,一個繁華的時代,隨處可見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景象,他們想在文本描述的環(huán)境里找尋一分安寧。因此教師在讓學生創(chuàng)新的時候,也要能讀懂他們在創(chuàng)新之中包含的那份情感,進而讓創(chuàng)新更遠。
二、建構生活情境,給創(chuàng)新提供支架
閱讀的過程對學生而言也是一次經歷,使他們能經歷文本中神奇的故事,旖旎的風景,感人的情愫。這些對學生而言,都是對自身生活的一次補充,因為他們的經歷畢竟有限。但同時,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描寫會缺少一些真實的體驗,這讓他們很難通過文字就能感知文字背后的情感。體驗不深刻,他們的思維就難以被激發(fā),就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了。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復原文本中的生活情境,以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一個依附。同樣以這篇課外閱讀為例,教師問出這樣一個問題,在荒島上魯濱孫用手做了些什么,做這些想說明什么。對于第一問,學生在Pages 26-32上很快就能找到,即,He made tents, fences, tables, chairs, lights, pots, bread, boats, clothes and so on。對于第二問,有學生回答道,這樣的描述是為了彰顯孤島生活的艱辛。做這些東西就是艱辛嗎,有些學生顯然不理解。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建立在虛無的實踐上,于是教師讓學生在活動課間進入一家家具廠,讓他們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做帳篷。于是真正的問題出現(xiàn)了,學生不知道先做哪一步。在小組討論之后,他們決定先做一個帳篷的支架,然后將布固定上去。學生在固定支架時,他們將在野外找來的小樹條交給師傅。他們拿著枝條跟著師傅在火上烤著,然后到一定的火候,將枝條扭成弧形。師傅做著,教師用英語解釋著,整個過程學生都在體驗著。當帳篷做成的時候,學生已經是滿頭大汗。明顯地,此刻學生能體會魯濱孫當時的艱辛,也就能理解魯濱孫的精神世界。有了這份體驗,學生在回答教師的另外一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Robinson,就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有學生說,He could face many difficulties,and he is my hero。有了生活的情境,就有了自己深層的理解,進而給創(chuàng)新帶來多維的視角。
三、進行文本改寫,給創(chuàng)新提供體驗
對閱讀而言,創(chuàng)新的體驗最終可落實到寫上。對一門語言而言,閱讀是輸入,寫則是輸出。創(chuàng)新式的輸入,就是為了創(chuàng)新式的輸出。只對學生進行輸入,不進行輸出的訓練,整個閱讀過程就會顯得單薄,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生成。換言之,教師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一方面,讓學生的能力向多元的方向發(fā)展,另外一方面,也是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不至于在中途斷片。對文本的改寫也是多方面,只要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拓展,教師都要讓學生主動地去嘗試。還以“Robinson Crusoe”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對整個文本進行縮寫,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以讓學生精準地掌握事物的來龍去脈;可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以某一人物的視角進行改寫,可將這一人物的心理著力地展示出來,進而給學生很多創(chuàng)新的空間;可讓學生就著某一個情節(jié)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作者沒有寫到的,有可能發(fā)生的事物讓學生表述出來,進而能淋漓地展現(xiàn)創(chuàng)新才情。比如說,教師讓學生寫一篇作文,來介紹文本中的另外一個人物Friday。通過文本斷斷續(xù)續(xù)的描寫,學生對Friday的形象也日趨清晰,但要表達得周全而生動,學生就要在語言上創(chuàng)新,即將多句合在一起表達。同時學生還要在思想上創(chuàng)新,可將Friday的個性提煉出來,再展示出來。有學生這樣寫的,F(xiàn)riday is loyal to Robinson. He has no temper and he is outgoing, kindhearted。當然為了表達的生動,有學生竟然用起了比喻句,對初中學生而言,這樣的表達不做要求。但教師要鼓勵這樣的創(chuàng)新,他是這樣寫的, Friday to Robinson is what a child to father。給了創(chuàng)新的平臺,學生就能自由地馳騁。
四、組織辯論活動,給創(chuàng)新提供挑戰(zhàn)
在閱讀中進行辯論能讓學生將思維盡情地展示出來,也能讓他們進入思考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能讓學生從文本中跳出來,以自己的視角看問題。辯論就是讓正反兩方就一個論題不斷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去反駁對方的觀點。在辯論中需要學生不斷地去創(chuàng)新,首先要創(chuàng)設分論點以讓自己的觀點豐盈,而處于不可置疑的地位;其次又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論據,進而有效地反駁對方。在某種程度上,辯論給創(chuàng)新提供了機會,也給辯論提出了挑戰(zhàn),即,創(chuàng)新的途中會受到多方面的質疑。在辯論中,教師要做一個組織者與旁觀者任由學生思維自由地翻飛。還以“Robinson Crusoe”為例,教師設定這樣的議題,背景是,魯濱孫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已經27年了,當他回來的一切都發(fā)生了改變。正方認為,他們在家鄉(xiāng)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反方認為,他會再次來到荒島,開始余生的孤單生活。明顯地這樣的議題,學生首先列出自己的論點來,然后再做詳細的論證。論點尋找的過程,是整個團隊一起創(chuàng)新的過程。正方說,魯濱孫將野外生存獲得的技能用在家鄉(xiāng)與自家的建設上,進而使自己融入了這個大家庭。英語是這樣表述的,He built his hometown with the ability that he achieved from the wild.Finally he became the part of the big family。反方的表述則為,He could not understand what people said,so he left sadly??梢娹q論,就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可以作為論點的句子,再在論點中尋找曾經體驗過的論據。也就是說,辯論是以自己的思維為視角的一次創(chuàng)新。
五、結束語
對于閱讀而言,就要讓學生的思維運轉起來,讓他們在思考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是不人云亦云,就是能表達自己的主見,就是讓閱讀成為一個性化的精神改造。因此教師要緊抓創(chuàng)新的弦,以讓學生在閱讀中生出許多美麗的花。
參考文獻:
[1]錢佳.論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J].考試周刊,2016(86).
[2]陸敏.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探究[J].學子(理論版),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