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 李寧
摘 要:隨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句,這就需要現(xiàn)場譯員具備更高的專業(yè)能力。而釋意論在口譯研究中有著重大意義,本文對李總理在2018年兩會答中外記者問中的講話進行分析,從釋意論的角度探討會議口譯的技巧和策略。
關(guān)鍵詞:釋意論;會議口譯;翻譯策略
一、緒論
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快車上,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令世人矚目。由于大部分國家已經(jīng)實施了開放政策,各國之間貿(mào)易投資往來密切在各個領(lǐng)域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增加,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很多重大會議中,國家領(lǐng)導人的致辭有著十分重要的含義。這些致辭口譯的準確性也是不容忽視的。致辭口譯要保證準確無誤地傳達信息并且順利溝通。所以準確、及時、流利的翻譯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釋意論
釋意理論即為釋意學,釋意學派的搖籃是巴黎高等口筆譯學院。該派認為翻譯即釋意;是譯者通過語言符號和自己的認知補充對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種解釋;譯者應(yīng)追求的不是語言單位的對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這種看法與語言學派的觀點差別頗大。該派理論直接來源于口譯實踐,其觀點對于翻譯研究有著獨特的意義,一般翻譯理論認為有三個不同層次的翻譯:詞義層次、句子層次、及篇章層次。這三個層次可以分別解釋為:逐字翻譯、脫離語境和交際環(huán)境的句子翻譯、以及語言知識同認知知識相結(jié)合的篇章翻譯。釋意理論認為:成功的翻譯應(yīng)在篇章的層次上進行,即對篇章進行釋意,因為句子是語法上的單位,篇章才是語義單位;翻譯所譯的是意義,而不是語法。20世紀60年代末期法國釋意派理論誕生,80年代維奇與釋意派另一大人物勒代雷合著《釋意理論》,對西方乃至世界的口譯理論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自80年代以來,釋意派理論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釋意理論對于口譯、實用文筆譯以及翻譯教學都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它明確地告訴譯者需要譯出的是什么東西它要求譯者弄懂自己所譯對象的內(nèi)容以及講話人或作者所要達到的交際目的。(李亞秋,2007:6)。翻譯是理解和表達語言意義的過程,意思的理解和儲存不一定非要語言符號位媒介,譯員可以將原語的意思結(jié)合其背景知識來進行信息編碼,從而脫離語言的語法和詞義構(gòu)成結(jié)構(gòu)(高峰,2015:11)。
三、案例分析
本文的文本來源于李克強總理2018年兩會答中外記者問的講話,以此為例,分析會議口譯翻譯的技巧和策略,總結(jié)出會議口譯中的翻譯難點,包括對古文、俗語和修辭的翻譯。譯員在翻譯時運用了釋意理論,擺脫了語言束縛,使得譯文更加精準通順。
(一)古文的翻譯
古代文言文是中華語言文化的瑰寶,近年來,我國多位領(lǐng)導人在各大會議中多次使用,此次答記者問中,總理也用到了古文,譯員對其精準的翻譯也是一大亮點,下面是舉例分析:
例1: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推進改革、做好政府工作,就是要為公、唯實、利民。
Interpreter:No matter is too small if it delivers benefits to our people.The ultimate purpose of all reform measures and endeavors of the government is to serve the common good,be result-oriented,and benefit the people.
分析:“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語出清代經(jīng)學家萬斯大的《周官辨非》一書就是說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譯者的翻譯準確且精煉的傳達了原文本意。此句文言文的翻譯采用了釋意理論作為指導,譯員在翻譯時做好了細致的三步工作,即首先透徹理解句子的內(nèi)容,并根據(jù)時代的不同對其中描述的事物進行更新,符合此時此刻的語境;其次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束縛,充分了解講話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最后,重新組織語言,在轉(zhuǎn)換成譯入語時,整理語序,完成翻譯。
(二)修辭的翻譯
無論是在漢語還是英語中都包含很多種修辭手法,但由于兩種語言語系不同,漢語更加追求意境美,注重對仗形式。而英語則更注重準確性,句子的邏輯關(guān)系更強。由此可見,兩種語言的差別是很大的,這對于譯者而言,也是一個難點所在。所以,在翻譯時,要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以此達到翻譯的及時和精準。
例2:就業(yè)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那是天大的事,沒有一個人就業(yè),一個家庭就毫無生氣。如果大學生畢業(yè)就失業(yè),那就沒有希望。
Interpreter:Employment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each and every family.A family would be listless and lifeless if none of its members had a job.A college graduate would not be hopeful about his future if he could not find a job upon graduation.
分析:“就業(yè)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那是天大的事”這句話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譯者把“天大的事”譯為“paramount importance”準確的傳達出了總理所要表達的意思,強調(diào)了就業(yè)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昂翢o生氣”譯者譯為了“l(fā)istless and lifeless”并沒有直譯成為“a family is lack of….”前者語氣更加強烈,從形式上來看,前者的語言表達簡潔明了,從邏輯上來看,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比照原來的漢語文本,脫離了語言外殼,經(jīng)過自己的加工輸出的譯文,更加精準凝練。
四、結(jié)語
翻譯,究其根源,是文化的傳遞。國家領(lǐng)導人的講話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提高了文化軟實力,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風采。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反映的卻是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國民素質(zhì)和精神文明。我們要不斷研究理論,用它來指導翻譯實踐,提高翻譯質(zhì)量,更好的扮演好一名口譯員的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新.釋意論視角下表達型文本的翻譯研究[D].蘭州大學,2015.
[2]陳芷蔚.翻譯的釋意派理論及其應(yīng)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31-35.
[3]吳小力.記者招待會的口譯和釋義理論—兼談釋意訓練[J].中國科技翻譯,2007,(02):102-104.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