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開容
所謂“問題引領”是指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始終,有效滲透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教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一、用問題引領學生的好奇與自信
實踐證明,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催化劑”,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有力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
【課例】創(chuàng)設情境,鋪墊導入
1.談話引入“轉化”的思想(猜謎語):一片綠草地打一花名(梅花)又一片綠草地(野梅花)這時來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草莓)又來了一群狼(楊梅)
問:為什么一開始的謎語大家都覺得很困難舉手的也沒幾個?為什么后面兩個謎語就變得簡單了呢?什么原因造成的?
(這個問題的拋出引發(fā)學生的積極反應,因為有了第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經驗就可以遷移轉化到相似問題的解決上,使得問題就變得簡單了,其實猜謎語是這樣,數學的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轉化思想不僅出現在生活中,它也是我們數學中很重要的一種思想。)
2.出示教具:(簡單的不規(guī)則圖形,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很輕松的應用轉化知道它的面積),思考:轉化的過程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形狀變了但面積沒有變)。
【評析:一個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大合唱,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和自信】
二、用問題引領學生的探究與交流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有效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案例】合作探索,遷移創(chuàng)造
師:剛才謎語中提到的兩塊綠草地還引發(fā)了一場爭論呢?這兩塊草地屬于羊村分別由慢羊羊和懶洋洋管理,當它們來到草地看見這兩塊草地時都認為自己的草地最大,那這兩塊草地怎樣才能知道它們的大小呢?
你能一眼看出它們哪個圖形更大嗎?這種不能一眼就看出大小的圖形我們就要借助工具來比了,看看你們桌上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哪些工具?(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紙片、方格紙和小剪刀)。方格紙中的小方格是邊長為1厘米的小方格,同學們可以用這些工具來比兩個圖形的大小
怎樣比較呢?小組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教師適時加以指導,引導學生思考出2種比較方法:一是把圖形放在方格紙上看一看,二是把兩個圖形重疊起來比。
4.匯報、展示
(1)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略)
(2)圖形轉換。(學生匯報)
師:是不是可以隨便沿一條線剪開呢?(不是)
這條線是平行四邊形的什么?不沿這條線剪開行嗎?為什么?
轉化的過程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剪拼成了一個長方形以后是不是就行了,它的面積就知道了嗎?還怎么辦?
生:還要算長方形的面積,量出長和寬的長度(學生上臺量一量并算一算)
師:他是轉化成長方形,然后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算出面積就可以知道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那我就在想,如果說是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地,那要求這塊地的面積是不是還是要沿它的高剪開,然后平移過去拼成長方形來計算呢?
那說明我們這個方法不能到此為止,我們是不是應該探討一下,這個平行四邊形和拼成的長方形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小組探討,發(fā)現關系,匯報,師板書)
5.組織引導學生回憶公式的推導過程(梳理整個推導過程)
師:我們怎么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
生回憶并說一說過程(師板書:剪移拼發(fā)現關系)
(讓學生閉上眼睛再想一想這個過程)
【評析: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帶著問題嘗試操作,并不斷完善操作,直至他們清晰地意識到“平行四邊形沿高剪開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通過觀察、對比探索出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為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做好了鋪墊。】
三、用問題引領學生的思考與實踐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庇袃r值的數學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所謂有價值的問題,就是指其應具備情境性、探究性、層次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案例】層層遞進,拓展深化
1、打開準備的信封,拿出平行四邊形求它的面積。
師:現在我們不去剪、移、拼怎樣求它的面積?
(生先說一說怎樣求,再動手量一量,交流,匯報)
師提出錯誤的量法:量高時量成了平行四邊形的另外一條邊。能不能兩條邊相乘呢?為什么?這條是它的高嗎?
(出示教具長方形的方框)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讓學生發(fā)現:不能用兩條邊相乘,因為它的面積變小了,必須是底乘高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醒學生還要注意怎樣去量高。
【評析:教師在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引領學生提出生活中的問題,進行“習”,并及時鞏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p>
四、用問題引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和心理水平,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思考學生可能會怎樣去想,引導學生自己解決認知沖突。
【案例】
探討平行四邊形除了沿這條高剪開可以拼成長方形以外還有其他的剪法嗎?(平行四邊形有無數條高,沿任何一條高剪開都能拼成一個長方形。如果學生還不能想到師演示從中間畫出它的高,學生試驗也能拼成一個長方形,再說一說這個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回顧新知,讓學生明白:雖然我們剪拼的方法不一樣,也就是沿高剪的位置不一樣,但最后得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一樣的。)
(一)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說一說。
(二)聯系生活,練習鞏固
1、開展比賽:讓兩位學生上臺各自選一個圖形,比比誰能更輕易地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便取得勝利。
2、小結比賽,兩幅圖通過練習讓學生體會:高與底要對應
3、思考題:(體會轉化思想在數學中的應用)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設計了學生熟悉的問題,并以問題為紐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創(chuàng)新學法等學習方式明確了算理,解決了一系列的實際問題,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讓我們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以問題為抓手,通過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標,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