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摘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币虼?,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老師,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就尤為重要。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課堂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9-055-01
本文從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路上不忘初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對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進行詳細的闡述與分析。
一、更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觀念
道德與法治作為中考科目之一,其分值相對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較低,而且每周只有兩個課時,很多教師認為課堂的時間比較少,學生課后對其重視程度又較低,所以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背誦關鍵知識點,加強題海訓練以便應付考試。往往在課堂上很少進行學生素質方面的教育,對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轉變“死板”的教學觀念,要緊跟時代的發(fā)展,在教學中除了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德育和法治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黨的領導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
二、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剛畢業(yè)時,很多的教師都是滿腔熱血,在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上不斷專研,努力探索一套適合自己的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隨著教齡的增長,很多新手老師變成了“老手”。他們對課本內容越來越熟悉,因此在教學上下的功夫也就也來越少,一直停留在原來的教學模式,同一個課件連續(xù)用幾年,每天都是把上課當作是一項重復執(zhí)行的任務。他們缺少的是當年的那種在教學上的拼勁,更多的是安于現狀。所以,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我們要找回當年在這一學科上的熱情,要不斷鉆研教材,關注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勇于尋找教學上的新突破。不管教學的道路走了多遠,仍然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性的基礎
道德與法治作為中考科目之一,其分值相對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較低,學生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對其本身枯燥的內容不感興趣,再加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因而很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所以,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我們需要采取豐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建構主義最早的提出者可以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huán)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fā)展。這就是皮亞杰關于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而獲得的。
所以,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我們要教學過程中注重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索和建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養(yǎng)成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教師主唱”的課堂教學產生了厭倦,對本身并不受重視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興趣驟然減少。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們要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要求導入新穎,可用問題情景、視頻動畫、熱身檢測、活動開展、題例展示等方式導入,而且進口目標,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懸念,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活動,而且學習活動方式多樣,可采用討論、表演、閱讀、練習等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樣的教育觀念的更新,角色的轉變,學生互動合作,充滿激情,為學生構建了一種寬松、活躍的學習環(huán)境,并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和發(fā)展的動力。這樣的課堂帶給學生更多的積極情緒感受,使使他們在學習上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進而激發(fā)他們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興趣,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合作探究為導向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支撐
以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為代表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有被動和主動的區(qū)分,有理解和機械之別,存在著有意義與無意義之異。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其特點是學習者身心的投入、身體的、心理的、認知的、情感的、邏輯的、直覺的,都和諧統(tǒng)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所以,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關注人的發(fā)展的學習。
將此理論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道德與法治學科能力,真正實現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合作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學習成果,相互取長補短,對于有異議的問題展開討論,集思廣益,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創(chuàng)立的社會互賴理論認為“群體本質上是其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不斷變化的動力群體,在其內部任何一個成員的狀態(tài)都會引起其他成員狀態(tài)的變化,而且成員之間緊張的內在狀態(tài)能夠激勵群體達成共同的預期目標。”由此可見,合作學習能夠促使小組成員之間的交往更為頻繁,他們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每個成員都在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員所接納,漸漸地,他們越來越有團隊之間的合作精神,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更為積極,因而學習效率也大大地提高,成績也更上一層樓了。這對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性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吳鐸.德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上)[M].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2004.7.
[3]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6.
[4]段潔.小組合作學習之我見[J].品牌(理論月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