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南勇
摘 要:所謂人文素養(yǎng),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氣質、修養(yǎng),主要指一個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準、情感、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等個性品質。它是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基礎。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把知識能力教學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機統(tǒng)一起來。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素養(yǎng);對策
語文教學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教師要對語文教材文本展開深度解析,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感知,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同時,適時調整教法學法,積極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人文的意識,幫助學生進入人文學習狀態(tài)。
一、感知內容,啟動人文思維
感知文本內容就是教師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情節(jié),理解主旨、語言特色。整體感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高效語文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想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教師必須根據(jù)文體特點進行閱讀。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同體裁的文章,教師根據(jù)不同標準對文章進行劃分、歸類。
在學習《秋天的懷念》時,教師讓學生吟唱孟郊的《游子吟》,以此導入新課。學生紛紛背誦吟唱,并感知詞中蘊含的母愛。學生情感被激活之后,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完文本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文本內容:“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讀完文本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感知文本內容后,開展復述。有的學生說:“本文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癥的母親,忍受著肝癌帶來的巨大痛苦,照顧雙腿癱瘓、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我’,母親的寬容、崇高和偉大深深震撼著‘我’,讓‘我’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苯處熇^續(xù)引導:“從文本內容中,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交流結束后,學生發(fā)表觀點和看法。有的學生說:“讀完文本內容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這個兒子太不懂事,一點都不知道心疼別人,關心、愛護別人,只關注自己。”還有的學生說:“在整篇課文中,‘我’由一個不懂事的人逐漸變成了積極生活的人,這也是一種進步?!?/p>
記敘性文章通過記敘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情感。在學習這類文章時,要抓住記敘要素以及線索,透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體悟作者情感。議論性文章,則要抓住文章中心論點、論據(jù)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感知,人文思維得到啟動。
二、依托教材,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分析教材、應用教材是教師組織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基礎。對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使用教材的方式,在對教材剖析的過程中,挖掘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內容,并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將其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文字語言解讀中感知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借此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人文內涵的熏陶,為其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背影》一文的內容為例,朱自清先生通過在這篇文章中對父親的描繪,表現(xiàn)出了父親對“我”以及“我”對父親的愛。對此,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會抓住重點語句,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引導學生通過對父親為“我”買橘子的動作描繪如“蹣跚”“爬上”“攀著”等來體會父親買橘子的艱辛,進而體會父親對“我”的愛。
三、深度賞析,塑造人文思想
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眾多顯性人文因素,教師不能忽視其作用和價值,要注意對文本人文知識點的深度挖掘,并以文本內容為依托,對學生開展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要想塑造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語言、人物形象等進行深度賞析,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完善的思想體系。
在學習《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時,教師由葉圣陶先生青年時期趣事導入新課。學生認知被激活。教師借機展示葉圣陶先生的生平,隨后,讓學生閱讀文本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內容后,對人物進行深度賞析。在進行深度賞析時,教師借助問題,逐步引導:“文中記敘了葉圣陶先生的哪些品格?文中選取了哪些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他的這些品格?”學生積極思考并明確。接著教師繼續(xù)問道:“在語文教學方面,葉圣陶先生有哪些主張?除了為人寬厚,葉老還有哪些高貴的品質,作者又是如何描述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另一面的?”學生開始熱烈討論。
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能力逐漸形成。只有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賞析,才能將學生帶入文本意境,體悟人物內心情感波動。從人物身上,挖掘更多人文精神,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典范榜樣。
四、精準切入,激活人文意識
初中階段,學生心智發(fā)展日益成熟,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濃厚興趣。教師要抓住學生心理特點,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文本蘊含的人文精神,激活學生人文意識。
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談話導入:“現(xiàn)代社會,經常聽到老人被騙的新聞,我們憎恨騙子的行為,同情老年人的遭遇,其實不僅是現(xiàn)代社會,在古代也有騙子,曾經有兩個騙子,利用人們的虛榮心理,不僅騙得了金銀財寶,還騙過了所有的人……這兩個騙子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教師的言語情境中,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活。有的學生說:“既然騙子能騙得那么多的金銀財寶,被騙的人肯定是達官貴人吧!普通老百姓可沒有那么多錢?!苯又處熇枚嗝襟w播放皇帝光著身子游行的視頻。學生觀看后,都哈哈大笑起來。有的學生說道:“這個皇帝不僅被騙財了,還被騙色了,他怎么這么愚蠢呀!”教師巧妙利用語言描述和視覺觀賞,點燃了學生探究文本的熱情,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人文意識。童話故事通過夸張、想象編織故事情節(jié),闡釋意義深刻的哲理。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故事內容,讓學生有整體感知。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師應當發(fā)揮語文的智育功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內涵,完善學生的品格,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俊.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J].課外語文,2018(13).
【2】周蝶.淺談人文素養(yǎng)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yǎng)研究[J].人文之友,2018,(007):282.
龍海市第三中學? 福建 漳州 36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