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水果不僅需要陽光,也需要涼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僅需要歡樂,也需要考驗和困難。”美國作家布萊克筆下的文字,娓娓道出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然而對于幼兒來說,哪些是挫折?家長和幼兒園應該給予孩子哪些適當?shù)拇煺劢逃??賞識教育與挫折教育的邊界在哪里?為此,本刊記者專訪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周念麗,梳理清晰脈絡,循著生命成長的邏輯,為幼兒全面發(fā)展引路。
建立直面人生的心理彈性
《教育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挫折教育的意義,但并不了解哪些是挫折、什么是挫折教育。您認為,對于幼兒來說,挫折的來源有哪些?
周念麗:首先,挫折來自日常生活。比如許多小朋友在尚不能自主吃飯、穿衣的時候,當他想要達成目標卻達不到,這對他而言就是挫折。其次,被剝奪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也是一種挫折。比如獨生子女本來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當爸爸媽媽生了“二寶”,獨屬于“大寶”的關(guān)注度消失了,孩子感到失落,這也是挫折。再有就是孩子想要做的事情被制止。比如說孩子一定要看電視,媽媽不讓他看,這個時候他也會有挫敗感。
應該認識到,幼兒的挫折來自方方面面。不同的幼兒面對同樣的挫折,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和反應。有些小朋友會顯得比較淡定,而有些小朋友會非常急躁,特別是現(xiàn)在有一種“男孩危機”,就是發(fā)現(xiàn)越是男孩子情緒越容易波動大,碰到問題馬上哭個不停。從性別差異來看,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遭受挫敗;從年齡來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挫敗;而從個性來說,性格比較內(nèi)向的孩子,不太愿意跟別人交流的話,也比較容易有挫敗感。
《教育家》:根據(jù)您的了解,目前我國學齡前兒童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如何?挫折教育在幼兒階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何在?
周念麗:總體而言,我們現(xiàn)在的學齡前兒童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較弱,為什么呢?我想跟目前的家庭教育也是密切相關(guān)的?,F(xiàn)在有兩種家長,一種叫作“直升機家長”,一種叫作“除草機家長”。所謂的“直升機家長”就是孩子碰到任何困難,馬上從天而降,在第一時間內(nèi)要為孩子遮風擋雨;而“除草機家長”則是把孩子所有的生活、接觸的事情,都弄得平平坦坦、舒舒服服的,不讓他有任何一絲挫敗或者波折。我在美國主要跟著導師在做情感調(diào)控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兒童如何面對挫折。根據(jù)觀察和體驗,應該說美國小朋友,可能更加能夠承受挫折。而由于“直升機家長”和“除草機家長”的過度保護,長此以往,相對于日本、瑞典、美國的孩子,我國的小朋友對挫折的承受力就比較弱了。這也是我在生活中直覺感受到的。
因此,挫折教育對幼兒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的孩子學會承受挫折,能夠面對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為孩子將來奠定直面人生的基礎(chǔ)。人生活在社會當中,總是不斷碰到被剝奪、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會有許許多多自己想做卻無法達到的事情,這些情況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但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越挫越勇,而有些人一受挫就顯得沒有任何心理彈性,這主要是源于童年的經(jīng)驗。良好的心理彈性是一種力量:碰到挫敗、困難和壓力的情況下,借助它,人能夠馬上恢復。如同一張彈簧非常好的彈簧床,外力施加上去,馬上彈回來;彈性不好的,施加外力后就會塌下去,不會彈起來。心理彈性就是這樣一種勝任行為和有效機能。
挫折教育以及現(xiàn)在我們強調(diào)的培養(yǎng)逆商(AQ),對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我們沒有必要給孩子故意制造挫折,因為這是沒有意義的。日常生活當中這些挫折已經(jīng)有許多了,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漸漸形成良好的心理彈性,我認為是最重要的。
巧用榜樣跟隨效應
《教育家》:既然人為創(chuàng)設挫折不符合挫折教育的內(nèi)涵,在您看來,科學的挫折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如何結(jié)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把控挫折教育的尺度,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彈性?
周念麗:雖然挫折教育不需要人為地、特意地去創(chuàng)設挫折,但就像現(xiàn)在我們預防胃病一樣,能在生病之前通過各種手段進行預防,類似這種預防形式的挫折教育是值得提倡的。幼兒教師或家長可以利用一些孩子特別喜歡的卡通形象,展示它們堅強勇敢的行為,孩子會根據(jù)自己的榜樣來進行一種跟隨。
比如巧虎這樣一個小人偶,我們賦予它一種品質(zhì),就是碰到各種問題,越挫越勇,摔倒了再爬起來,爬不上去,它還要堅持爬,那么就會傳遞給孩子多層面的教育。因此,我認為科學的挫折教育應該有幾方面:一是隨遇而“誨”,意味著碰到受挫折的情況,及時給孩子一種解釋和疏導;一是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再有是事后總結(jié),幼兒受挫折后,可以跟他們交流:碰到剛才這樣的情況,哪些是你做得比較好的,哪些是做得不好的,媽媽爸爸或者老師認為應該怎么樣。
《教育家》:您對日本學前教育有深入研究,對比日本和我國的幼兒教育,主要有哪些不同?在挫折教育方面,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邊界應該怎樣把握,能否舉例說明。
周念麗:其實我對日本的學前教育也談不上深入研究,但是通過我的觀察和體驗發(fā)現(xiàn),日本的家長、教師一般較少故意創(chuàng)設挫折的條件,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給小朋友以教育,更多以激勵、鼓勵為主,而且以期待、相信為主。
比如我在廣島看到的一個幼兒園小朋友,體能和運動方面能力相對弱些,在爬屋頂?shù)挠螒蛑性趺匆才啦簧先?,老師表現(xiàn)出對孩子能夠成功的相信,并跟他說,你要忍耐、忍耐。然后告訴他具體的方法,你可以用雙手去抓繩索,這樣更容易爬過去。一旦最后孩子成功的時候,及時給予他反饋,哇,你真能干,你成功了。通過這樣一套“三部曲”,能夠讓孩子知道承受了挫折,克服困難之后,所體驗到的成功的愉悅。我想這些大概都是日本的學前教育比較值得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