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作為人的基本需求,自由在個體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缺少最基本的自由,個體的安全將得不到保護,個性會被壓制,其生命尊嚴將失去基本依托,個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有效發(fā)揮。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目的就是要保護公民的權利,消除歧視、壓迫,減少貧困,免除匱乏,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使個體的實質自由而非形式自由得到實現(xiàn),進而保障每個公民過上富有尊嚴的生活。
[關鍵詞]?自由;個性;公共權力;尊嚴
[作者簡介]?吳玉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自由作為重要的價值理念,在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發(fā)展中受到了各層面的高度關注。理論自覺與實踐自覺是不可分的,理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實踐需要不斷發(fā)展的理論作為指導。對自由的價值予以充分關注并在實踐中加以貫徹,需要對自由本身為什么值得關注亦即自由權利保護和實現(xiàn)的合法性前提作出論證。唯有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對當代中國尊重和保護公民的自由權利、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具體生動實踐進行理論的反思和論證,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的實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基于此,對自由的價值意蘊這一問題進行考察就是十分必要的。
一、 自由是人的本性
安全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求。根據(jù)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人的需求可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這幾個需求的層次是由低到高、依次遞增的。根據(jù)這一理論,在人的需求的金字塔中,安全的需要屬于人的基本需要。安全“是人們的信心,相信直至將來,人們都能享有其生命和自由,不受到暴力和非法的干預,并且在他們的環(huán)境中不會有意外的、難以應付的變化”[1]。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安全的、有秩序的環(huán)境中,對未來有穩(wěn)定的預期,獲得本體性的安全。因此,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專屬自己的私人空間,這是一個不容外在的任意力量干預的空間,在這一空間中,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活動。對此,當代自由主義思想家以賽亞·伯林就認為:“應該存在最低限度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自由的領域;因為如果這個領域被踐踏,個人將會發(fā)現(xiàn)他自己處于一種甚至對于他的自然能力的最低限度發(fā)展也嫌狹窄的空間中?!盵2]191-192伯林將這種以私人空間的保全為表征的自由稱為“消極自由”。這種自由是一種防御型的自由,它源自人性中的下列基本需要:“防御性的、拒絕干涉的、退回自己領地的能力或需要,也是對外在的所有力量說‘不’的能力與需要。”[3]在這一意義上,個體能否獲得自由,在于其能否將外在的任意力量從私人空間中排除出去。在現(xiàn)代社會,生命權、財產(chǎn)權和自由權被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一個人的行為除非對他人自由構成侵犯或威脅,否則就不能以任何理由、以任何方式限制或剝奪這些權利。這些基本的權利,構成了私人空間的基本內容。它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立足、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依托。
如果說安全的需要表征了人的自然屬性,那么更高層次的需要,如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就表征了人的超自然性特征。毫無疑問,人是一種自然存在物,同其他生物一樣,人也受生物規(guī)律的支配。因此,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并不在于人可以擺脫生物性和自然性,相反,這正是人與動物共有的特性。但肯定人的自然性存在,并沒有將人降低為動物的層次。恰恰相反,人之為人在于人對動物性或自然性的超越。動物通過其自然生命本能地適應外在環(huán)境,而人具有意識,能夠理性地把握自己的生命活動。人的生命活動就是有目的性的活動,是將自己的目的性要求轉化為自己希望的現(xiàn)實的活動,同時也是讓世界滿足自己意志的活動。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即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發(fā)揮自我潛在能力的需要,在這種需要的驅使下,人們會盡最大的力量發(fā)揮自我的潛能,實現(xiàn)自我的目標,將自己的價值付諸行動。因此,“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4]。與動物的一切行為均受制于必然性、消極被動地適應自然界相反,人能以理性來約束自己的本能、支配自己的行動,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需求去創(chuàng)造世界,改變客觀的自然界。人由此也就具有了自我主宰、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xiàn)的自由特征。在這個意義上,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積極行動,從而支配自己,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特征。
“人性不是一架機器,不能按照一個模型鑄造出來?!盵5]70人的個性應得到自由發(fā)展,個人的興趣與愛好不應受到限制。一個具有自主行為能力的人,有權按照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生活,有權追求自己認可的幸福人生。除非其行為影響他人的自由,否則不應受到干涉。
個性發(fā)展有賴于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自由抒發(fā)己見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在生活中,對于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正是因為彼此觀點的差異,使得人們有了交流的愿望,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分享別人的經(jīng)驗或看法。個體的理性是有限的而非無限的,由于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每個人的知識和認識都是相對的,都存在有待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全知全能的智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知識上的封閉都會導致認識上的不完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思想的封閉和壓制是不合理的。對于壓制者來說,他們要冒著不犯錯誤的假設進行活動。對于被壓制者來說,壓制會使其對自己的理性能力產(chǎn)生懷疑,使其放棄自己的觀點而接受大眾的意見,進而會使其扭曲自己的理性和個性,喪失理性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尊重和保護私人空間,尊重個性,尊重每個人的多樣化選擇,是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基本表現(xiàn),也是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
二、 自由是發(fā)展的目的
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愿望和訴求,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人的基本權利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每個人擁有平等的發(fā)展機會,其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個性得到保存和發(fā)展,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和完善。所有這些,都應該是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認為,自由是發(fā)展的首要目的。財富、收入、GDP的增長,等等,固然是社會追求的重要目標,但這些充其量只是發(fā)展的手段而已,屬于工具性的范疇,從根本上說,它們是要為人的福祉、人的目的服務的。在阿馬蒂亞·森看來,發(fā)展是涉及經(jīng)濟、政治、社會、價值觀念等多方面的綜合過程,是擴展人們享有真實自由或實質自由的過程。發(fā)展,意味著消除貧困、人身束縛、各種歧視和壓迫,消除法治權利缺失和社會保障匱乏的狀況,從而提高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能力,即讓每個人獲得自由全面的發(fā)展。
強調自由是社會發(fā)展的目的,需要切實提升人們獲取和實現(xiàn)自由的能力。這里的自由,不是單純的消極自由。也就是說,自由不意味著人們擁有消極被動的權利,自由應該具有實質性的維度。古典自由主義對自由的理解是值得商榷的。古典自由主義所主張的自由是“免于……的自由”,即個體享有不受侵犯的權利?;舨妓怪赋觯骸白杂梢辉~就其本義來說,指的是沒有阻礙的狀況?!盵6]前文所言的當代自由主義思想家以賽亞·伯林也持相同的觀點。在他看來,“不受干涉的領域越大,我的自由也就越廣”[2]191。消極自由的目的在于排除外在的任意干涉力量,這就意味著外在的干預尤其是來自于公共權力機關的干預,不僅不能提升個體的自由程度,相反,還會對個體的自由構成限制或侵犯。
的確,個體自由的保障和實現(xiàn),需要排除外在力量的任意干預。權力具有擴張的本性,不受約束的權力會對個體自由構成威脅。但如果將自由僅僅理解為不受外在力量干預的狀態(tài),亦即對外在任意力量“說不”的狀態(tài),那就會對自由作出過于狹隘的理解。實際上,自由和權利不能僅僅表現(xiàn)為一種可能性,它必須要轉變?yōu)橐环N現(xiàn)實。也就是說,自由不僅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還應該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能力。生命權、財產(chǎn)權、自由權這些基本權利的確不容侵犯,但僅僅保證一個人的上述基本權利不受侵犯并不意味著他或她是自由的。如果一個人飽受疾病折磨,生活困苦,難以為繼,更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無論如何,我們都難以稱其是自由的?!皩τ谡紊蠜]有權力,經(jīng)濟遭受剝削的工人和其他勞動階級來說,法律上的自由與平等無異于空洞的政治口號,因為它們并沒有反映到實際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當中,并不能改變普遍存在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壓迫和奴役?!盵7]政治權利的實現(xiàn)必須有經(jīng)濟和社會權利作為依托,缺乏經(jīng)濟社會條件支撐的自由,是抽象的、空洞的。
人之所以為人,應該享有基本的權利,但這里的權利是作為一種可能性而存在的,要想真正享有這些權利,還需要權利擁有者擁有能夠享受和支配這種權利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實現(xiàn),顯然有賴于社會提供的相應條件的支持。阿馬蒂亞·森也是從這一角度來理解自由的。在他看來,從實質意義角度講,自由應當是“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包括免受困苦——諸如饑餓、營養(yǎng)不良、可避免的疾病、過早死亡之類——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夠識字算數(shù)、享受政治參與等等的自由”。[8]在這里,能力在自由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自由是人們能夠過自己愿意過的生活的能力。對于一個人而言,不具備相應的實現(xiàn)自由目標的能力,很難談自由。同樣,對于一個社會而言,如果不能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不能為人們的成長提供切實的機會,也很難稱其為自由的社會。因此,機會不應該僅僅對社會的強者開放,它應該面向所有人尤其是弱者開放,應該讓每個人都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發(fā)展是全民的權利,發(fā)展指向的不僅僅是效率的提高,更為根本的是廣大民眾的參與和分享,是廣大民眾的選擇能力及其社會發(fā)展機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提升。
三、 自由是人的尊嚴的依托
尊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根據(jù)。人有被別人尊重的需求,需要被認可,需要從事可以給人感覺有貢獻、被接納和有自我價值感的職業(yè)。尊重的需要的滿足,會使人對生活充滿信心,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相反,如果這種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自卑,甚至引發(fā)反社會的不良情緒和舉動。
人是目的,不是單純的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工具。“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盵9]86一個人,因為是人,就具備了享有人的尊嚴的資格。它不能因為性別、種族、職業(yè)等不同而有差別,也不能因為貢獻大小而有差異。尊嚴與人緊密結合,即使最卑微者,其擁有的人的尊嚴也不能被否定?!安还苊總€人的個性如何,身心有無缺陷,也不管其對社會‘道義’的價值有多大,他們每個人都擁有尊嚴。無論是尚未出生的胎兒,還是已經(jīng)過世的死者,他們的尊嚴均應受到尊重和保護?!盵10]324人格尊嚴不可替代,不能用別的東西隨意置換。金錢、權力等外在的東西一律不能置換人的尊嚴?!耙粋€有價值的東西能被其他東西所代替,這是等價;與此相反,超越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代替,才是尊嚴?!盵9]87
尊嚴與自由緊密相關。尊嚴表征個體在權利方面的平等,意味著人人享有平等的生命權、財產(chǎn)權、自由權和社會福利權,每個人都有在地球上生存和發(fā)展下去的權利?!白饑朗敲總€人應當享有的權利,而且優(yōu)先于國家法律所規(guī)定的所有權利?!盵10]324尊嚴以自由權利為前提??梢栽O想,如果我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隨時都面臨恐嚇、暴力、奴役的威脅,得不到合法的辯護和公正的審判,那么人將會失去安全感,感到無助甚至產(chǎn)生絕望;如果一個人的財產(chǎn)被隨意剝奪或隨意侵占,那么他或她將失去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的基本依托;如果沒有福利權,缺少基本的社會保障,流浪街頭,無依無靠,亦難稱其生活得富有尊嚴。因此,尊嚴意味著自由和權利。尊嚴的實現(xiàn),需要每個人所擁有的神圣權利不能以任何借口被隨意地侵犯,意味著人應該享有免于恐懼的自由。同時,尊嚴也與體面的生活緊密相關,意味著人需要獲得基本的保障。
四、 自由的保障和實現(xiàn)
享受人之為人的自由,擁有人之為人的尊嚴,是公民的權利;相應地,保障和實現(xiàn)公民的自由權利,捍衛(wèi)公民的尊嚴,是政府的神圣使命?!巴苿由鐣】涤行虬l(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進國民福祉,讓公民有尊嚴地活著才是政府存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基礎?!盵11]現(xiàn)代國家應當充分尊重和切實維護公民的尊嚴,堅決杜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誣陷、虐待等侵犯權利事件的發(fā)生;應該使每個人都享有自我實現(xiàn)所需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權利,特別是要對社會弱勢群體予以切實的幫助和關懷,確保實質自由的充分實現(xiàn)。為此,國家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防止個體自由遭受侵犯。人是一種自由的存在者,壓制自由是違反人性的?,F(xiàn)代國家必須尊重每個公民的自由權利,尊重人們多樣化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具有怎樣的價值偏好,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念,應該是自由的,只要其行為沒有觸犯法律規(guī)定,沒有侵犯他人的權利和公共利益,都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在此,法律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個體的自由?!胺o禁止即可為。”凡是法律不禁止的,個人即可行,外在的力量不能任意干預,否則就是對個人自由權利的侵犯。
“法無禁止即可為”實際上為個人劃定了一個專屬自己的私人空間,也為外在的行為特別是公共權力運行提供了邊界。權力擁有擴張的本性,每個權力擁有者都會面臨濫用權力的誘惑,進而出現(xiàn)侵犯個體自由權利、踐踏社會公平正義的危險?!八袚碛袡嗔Φ娜耍純A向于濫用權力,而且不用到極限絕不罷休?!盵12]為此,必須加強對公共權力運行的制約,切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大力加強法治建設,建設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法治的核心思想——法律至上實際上是要實現(xiàn)規(guī)則治理,是將明晰的、普遍有效的法律作為嚴格的規(guī)矩來規(guī)范權力的運行。相對于個體的“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必須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也就是說,政府的所有行為都要有法律依據(jù),要依法行政,法律沒有授權的行為,不具有合法性。因此,依法公開權力運行,建立政府權力清單,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方向和要求。
第二,營造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促進個性的成長和社會的創(chuàng)新。自由是創(chuàng)新之襁褓,沒有了自由,創(chuàng)新就難以發(fā)育。而創(chuàng)新有賴于眾多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的涌現(xiàn)。大凡中外歷史上有成就的文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發(fā)明家,無不具有鮮明的個性,他們的新思想、新發(fā)現(xiàn)、新創(chuàng)造,無不與其鮮明的個性緊密相關。無論從人的本性出發(fā),還是從社會進步、人類福祉出發(fā),都不能把人性磨成一律、同質化。
培養(yǎng)人的個性,促進社會的創(chuàng)新,有賴于首創(chuàng)精神。“首創(chuàng)性乃是人類事務中一個有價值的因素?!盵5]75人類社會不僅需要依靠思想和行動上的首創(chuàng)者來倡導前所未有的事物,還要依靠他們保持已有事物的生命和活力。社會如果缺少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將變得沉寂平庸。要充分尊重個體的自主選擇。自由意味著人有多重選擇,在人們的面前有多條路可走。只有面前擁有多扇敞開的大門,人才擁有多重選擇的可能性,有機會追求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可能生活。因此,要創(chuàng)設可供人們自由選擇的寬松環(huán)境,讓人們按照自己認可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生活。唯有如此,人的個性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人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全社會才能形成依靠創(chuàng)新推動發(fā)展的良好氛圍。
第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實質自由的實現(xiàn)。自由的實質性維度表明,自由并非意味著人們享有某些抽象的權利,而是意味著人們有能力、有資源去獲得和享有這些權利。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自由是實質的自由而非形式的自由,所主張的平等是實質的平等而非形式的平等。表面看來,形式化的自由為人們提供了平等的機會,每個人憑借自身努力都可以平等參與機會競爭。但事實上,并非任何人都可以獲得機會,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機會,要受到外在社會條件的影響。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受教育條件對于一個人的成功十分重要。因此,自由絕非純粹抽象的、形式化的權利;相反,它意味著積極的能力,意味著人們現(xiàn)實地擁有和運用這些權利。自由的實質性維度表明,政府不能將自身限定在“守夜人”的位置,不能僅僅停留在消極被動地保護個體的權利的層面。對于現(xiàn)代政府而言,一方面,應該搭建機會平等的框架,保證規(guī)則平等,為個體自由競爭創(chuàng)造公平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應該特別保護弱者的權利,保障其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政府應該在保障個體自由權利的前提下,促進人們實質自由的實現(xiàn)。因此,一個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社會,同時也是社會保障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個體的自由權利不受侵犯與積極主動地促進個體幸福的實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找到一個恰當?shù)钠胶恻c。我們很難期望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能夠讓弱勢群體的自由權利自然而然地得到保障和實現(xiàn)。市場追求的是效率,它強調平等的競爭機會。市場競爭原則對社會的強者,準確地說,是對現(xiàn)實的強者有利的,它能夠讓那些現(xiàn)實的有才能者出人頭地,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但是,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市場不同情弱者。保護弱者,應該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政府要發(fā)揮好?;?、兜底線的作用。
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實質自由的實現(xiàn)而非僅僅形式自由的滿足,是社會主義的目標追求。社會主義絕不能建立在少數(shù)人充分享有權利而大多數(shù)人無法享有自由的基礎上。“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chuàng)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xù)?!盵13]自由的實質維度表明,在倡導自由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我們一方面需要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激發(fā)社會活力,推動社會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保障和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為其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使每個人都過上富有尊嚴的生活,實現(xiàn)實質的自由而非單純的形式自由。
參考文獻
[1]?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jīng)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85.
[2]?以賽亞·伯林.自由論[M].胡傳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3]?胡傳勝.自由的幻像——伯林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8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5]?約翰·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59.
[6]?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62-163.
[7]?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57.
[8]?阿瑪?shù)賮啞ど?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
[9]?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0]?喬治·恩德勒.經(jīng)濟倫理學大辭典[M].王淼洋,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石佑啟,曾鵬.論保護人的尊嚴與現(xiàn)代行政法任務的變遷[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25.
[1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許明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85.
[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6.
(編輯:楊增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