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
摘要 目的:分析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的臨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患者35例,均經由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進行治療,分析術前、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ODI評分、VAS評分差異。結果:35例均成功完成手術,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35例患者術前、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VAS評分、ODI評分均持續(xù)下降,不同時間點間ODI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VAS評分顯著高于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評分(P<0.05);術后即刻VAS評分稍高于術后6個月評分(P>0.05)。結論: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的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腰椎間盤突出癥;神經根管狹窄;臨床研究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伴發(fā)神經根管狹窄等病癥,以中老年群體為高發(fā)人群,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腰痛、下肢間歇性跛行、雙下肢疼痛進行性加重等,一方面帶給患者痛苦,另一方面使其生活及工作受到諸多干擾,生活質量不同幅度下降,目前多經手術治療,以達到盡快緩解癥狀及體征的目的[1,2]。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的治療方面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創(chuàng)傷較大,對患者身體造成較大影響,而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更新,基于脊柱內鏡技術發(fā)展而來的微創(chuàng)手術應用率逐漸提高,現(xiàn)已逐漸引起民眾的關注[3]。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患者35例,均經由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進行治療,分析術前、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ODI評分、VAS評分差異,獲得一定研究成果,現(xiàn)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55 - 80歲,平均(68.75±10.19)歲;病程2- 11年,平均(5.37±1.52)年;L3~410例(28.57%),L45s 18例(51.43%), L5 -S17例(20.00%).(1)納入標準:①入院后接受血尿常規(guī)、CT及MRI檢查,明確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診斷。②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③意識清楚,精神系統(tǒng)正常;④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同醫(y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腰椎先天性畸形以及其他先天性畸形者;②腰椎滑脫或腰椎失穩(wěn);③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凝血障礙、腫瘤、傳染性疾病者;④開放手術既往治療史者;⑤妊娠期、月經期及哺乳期女性。
方法:患者健側臥位,腰部稍墊高,保持腰部后正中線與床面平行;病灶椎間盤水平上,擇距脊柱后正中線10 - 14 cm處作進針點;采用利多卡因(濃度0.75%)作為局部浸潤麻醉藥物,在C形臂透視下經穿刺針(18G)逐層穿刺,直至抵達病灶椎間盤與鄰近下方椎體的上關節(jié)突處,經正位、側位X線攝片均證實穿刺針抵達預定位置后,注入亞甲藍及碘海醇,行椎間盤造影,并插入環(huán)鋸,擴張椎間盤,建立工作通道,觀察并取出病變椎間盤、黃韌帶組織,去除神經根鄰近粘連組織及疤痕組織,切除卡壓神經根結構,松解受壓神經根;徹底松解受壓神經根,使其達到在無張力的情況下橫移10 mm的標準;電凝止血,取出工作通道,黏合切口,無菌敷料覆蓋切口及創(chuàng)面。
觀察指標:觀察指標包括術前、術后即刻、術后6個月VAS評分、ODI評分;VAS評分由患者自評,0分無痛,1-3分輕微疼痛,4-6分中等疼痛,7-9分嚴重疼痛,10分劇痛,選擇合適的得分代表疼痛程度,分數(shù)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ODI評分0-5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功能障礙越嚴重。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選擇SPSS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利用(x±s)表示計量資料,開展t檢驗,P< 0.05提示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35例均成功完成手術,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35例患者術前、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VAS評分、ODI評分均持續(xù)下降,不同時間點間VAS評分、ODI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常見,多伴發(fā)神經根管狹窄,其病變原因在于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髓核突出,甚至突入椎管,對神經根產生一定的壓迫,繼而引發(fā)坐骨神經痛及腰痛等臨床表現(xiàn),可采取保守治療或于術治療[4,5]。但隨著我國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改善,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應用率也逐漸提高。此種微創(chuàng)方法創(chuàng)傷小、對患者影響較小、出血量較小而且療效較好,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康復時間,促使患者盡快改善臨床表現(xiàn)。
本次研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患者35例均成功完成手術,而且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前、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VAS評分、ODI評分均持續(xù)下降,不同時間點間VAS評分、ODI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椎間孔脊柱內窺鏡技術可在直視狀態(tài)下摘除病變椎間盤,松解神經根,緩解神經根管狹窄,而且能夠避免對椎管內結構造成損傷,組織粘連風險較低,加上電凝止血、外敷無菌敷料,感染風險較低,有助于維持腰椎穩(wěn)定性,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減輕圍術期疼痛,避免出現(xiàn)術后腰椎不穩(wěn)等情況。
總之,將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的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有助于緩解術后疼痛,減輕腰椎功能障礙,促使患者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劉東旗,申才佳,張敬堂椎間孔鏡TESSYS技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伴神經根管狹窄患者療效、VAS及JOA評分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24):70-72.
[2]李廣松,喬榮慧,劉偉,等.經椎間孔脊柱內窺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5,15(6):522-526.
[3]劉海軍,王文,劉中俊,等經皮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9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15):65-68.
[4]任大江,李放.經椎間孔內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的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3):267-269.
[5]崔為良,王萍,廖忠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及臨床體會[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5,30(7):74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