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宗旨的“絲路精神”詮釋了“一帶一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高度。面對“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給大學生帶來諸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嘗試將“絲路精神”之“和平合作”作為基礎,“開放包容”作為內容,“互學互鑒”作為方法和手段,“互利共贏”作為最終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有加強高校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絲路精神;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Based on the "silk road spirit" perspective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Huang Shanme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llege of marxism Guangxi Laibin 546100
Abstract:the spirit of the silk road,which aims at "peace and cooperation,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interprets the world heigh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In the face of all the way "area" construction initiative brings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ollege students,try to spirit of "silk road" of the "peaceful cooperation" as the foundation,"open inclusive" as content,"mutual study mutual learning" as the method and means,"win-win"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Silk road spirit;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絲路精神”詮釋“一帶一路”世界高度
“絲路精神”作為“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的大智慧,橫跨古今中外,體現(xiàn)我國文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偉大創(chuàng)舉。習近平主席于2017年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fā)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演講,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四個精神作為“一帶一路”內在精神文化價值底蘊。[1]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的最初宗旨和最高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因為“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的命運,人類歷史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共同發(fā)展”。因此,“絲路精神”跨越古今中外,根植于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觀察和思考世界的發(fā)展形勢和發(fā)展動態(tài),穿越時空的維度,將中國文明傳播于世界,用實踐的理性傳播“中國好聲音”述說“中國故事”?!敖z路精神”詮釋“一帶一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思維、新戰(zhàn)略和新篇章,敞開胸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高度。這種世界高度可以作為一種新的視角來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去思考和探究。
二、“一帶一路”倡議給大學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習近平主席強調:“面對新的形勢與任務,我們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提出與發(fā)展,是當前我國發(fā)展新的形勢與任務,是國人期盼已久的國家戰(zhàn)略,同時也廣泛得到諸多國家特別是沿線國家的重視與支持。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提出與發(fā)展,對高校大學生來說既存在機遇又存在挑戰(zhàn)。
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提出與發(fā)展對大學生來說是一種機遇。其一,大學生時代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成型的關鍵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發(fā)展的影響,“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實質充滿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特別是敞開胸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高度是當代大學生所必須要學習的。不僅如此,“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力保障。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2] 因此,“一帶一路”的國策可以促進高校大學生有效開展中國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而充實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其二,“一帶一路”建設的沿線國家的境況值得大學生去認識和關注,從而利于大學生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及各個國家的發(fā)展狀況,形成相應穩(wěn)定理性的價值觀和哲學思維。如今中國已經躍居第二大世界經濟體,也許過不了多久將會有所突破而獨領風騷,這是一種發(fā)展趨勢,是“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的提出與發(fā)展的結果,因此需要大學生們樹立新的思維理念,一定要學會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開拓自身的視野,把科技和文明帶回家。其三,“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是國家的重點戰(zhàn)略項目,其“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有利于大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的文化和發(fā)展特點,從而增強愛國情懷和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提出與發(fā)展給大學生帶來新的挑戰(zhàn)。第一,多元文化交流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挑戰(zhàn)。隨著“一帶一路”的全面縱深開放,市場經濟以及網絡全球化日益突出,其他國家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念也隨之而來,大學生價值觀的也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并受到外來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沖擊,多元文化價值理念已成為部分大學生價值觀的不爭事實。第二,市場經濟全球化對主流價值觀的突破?!耙粠б宦贰钡陌l(fā)展會融入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潮流中,而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和誘惑下,人們的價值觀念、人生態(tài)度、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外交方式也會發(fā)生困惑和混亂,產生消極的影響。這對高校的師生們的價值觀也帶來很大的影響,從而導致高校思政課在價值觀教育方面帶來艱難挑戰(zhàn)。第三,開放網絡化對傳統(tǒng)思政理論教育的沖擊。開放的網絡化格局是“一帶一路”建設過程的必要手段。高校大學生們通過開放的網絡化獲取的知識,以及相關信息,甚至危及自身安全的有害信息將會撲面而來,這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思想心態(tài)以及價值理念的塑造,從而對高校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單向的、說教的、枯燥的教育方式帶來不可避免的沖擊和挑戰(zhàn)。因此,面對“一帶一路”開放的網絡化,高校教育者如何守住教育的陣地,牢牢握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觀主動權,這是一個重要難題。
三、“絲路精神”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核心價值理念,也是古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智慧結晶的再現(xiàn)。如何利用“絲路精神”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其有效性?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以“和平合作”為基礎。在《國語·鄭語》中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币馑际鞘篱g萬事萬物的生存發(fā)展之道在于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平衡、相互協(xié)調,而不是同一事物的簡單相加??鬃釉谄浠A上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3]今年是中意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建立15周年,習近平主席于今年3月訪問該國,進一步鞏固新時期兩國政治互信,深化“一帶一路”框架下各領域務實合作,擴大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推動新時期中意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取得更大發(fā)展,為促進中歐關系以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作出貢獻。[4]因此,我國自古就倡導“以和為貴”,強調和平交往合作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特質,這是為人處世該有的基礎品性。因此,將“和平合作”的絲路精神作為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起點,這是他們?yōu)槿颂幨酪约傲⒆阌谏鐣钠瘘c,這是必要的。
其次,以“開放包容”為內容?!拔覈湃藦娬{:在開放中包容,在包容中開放,從而達到兼收并蓄的效果,這是一種大智慧?!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體現(xiàn)了我國在開放與包容中以世界的眼光和敏銳的戰(zhàn)略思維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開放包容作為“一帶一路”精神的顯著特征,體現(xiàn)了開放是一種盎然的姿態(tài),一種辯證整體的思維;包容是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一種承前啟后的涵養(yǎng)”。[1]將“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作為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大學生們所要樹立和學習的理念,在開放與包容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生命的厚度與高度,促進自己各方面和諧有序發(fā)展。因為開放包容是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統(tǒng)一,不僅有利于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促進外在事物和諧發(fā)展,從而營造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再者,以“互學互鑒”為方法和手段?!盎W互鑒”是一種明智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通過向他人學習來提高自己,還可以在整個交往的過程中促進雙方的感情和友誼長存,從而營造更加和諧美好的氣氛?!耙粠б宦贰睆奶岢龅街两竦陌l(fā)展一直圍繞“絲路精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世界高度來對外交往,“互學互鑒”作為“一帶一路”對外交往的方法和手段,目前取得顯著的效果,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對外開放,增強了我國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這五年來,我國對外的戰(zhàn)略對接和政策溝通不斷強化,與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國際社會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的良好氛圍?!盎W互鑒”作為古老中國對外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具有中國人的精深與睿智,也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良好精神品質,有利于增強和促進他們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態(tài)度。
最后,以“互利共贏”為最終目標。習近平主席于2019年3月23日,對法蘭西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發(fā)表題為《在共同發(fā)展的道路上繼續(xù)并肩前行》的署名文章,強調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40年歷程,未來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我們愿同法方繼續(xù)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和第三方市場合作邁出更大步伐。[4]因此,“互利共贏”是我們對外交往的最終目標,并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作為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這不僅讓他們有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而且可以構建他們良好的人生價值理念和美好道德情操,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發(fā)展,這也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最終目標。
四、結語
“絲路精神”作為“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的大智慧,經過時空的維度,橫跨古今中外,體現(xiàn)了古老中國的文明與智慧,具有承前啟后與繼往開來的特性,作為科學正確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面對“一帶一路”倡議給大學生帶來諸多的的機遇與挑戰(zhàn),嘗試將“絲路精神”之“和平合作”作為基礎,“開放包容”作為內容,“互學互鑒”作為方法和手段,“互利共贏”作為最終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加強高校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讓學生端正心念,堅定好理想信念,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理念,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當然,對“一帶一路”之“絲路精神”去研究和挖掘以及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式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黃珊妹.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絲路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意義[J].求知導刊,2018,(22).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3]傅菊輝.儒家“和”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N].人民日報,2006-07-14 (15).
[4]外交部發(fā)言人介紹習近平將對意大利、摩納哥和法國進行國事訪問相關情況-中新網?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9/03-18/8783476.shtml.
[5]習近平在法國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Chinadaily.com.cn https://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1903/25/WS5c982c95a 3104842260b2461.html.
[6]王義桅. “一帶一路”的中國智慧[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