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中國的古代詩文幾乎都有“山水”的烙印,難道古代文人很悠閑,有大量的時間去游山逛水嗎?其實不然,不少文人都是將他的無奈苦悶、志向乃至隱逸情懷寄托在“山水”之中,“山水”亦成了他們精神的家園。
《答謝中書書》是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黑暗的時期,各種矛盾非常尖銳,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以期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陶弘景,曾經(jīng)擔(dān)任諸王侍讀,后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因看透了人世的黑暗,便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笨梢?,山林成了陶弘景心靈寄居之所。當然,在語文教材中還有不少文本都折射了古代文人的這份“山水情結(jié)”。
一、山水中寄托著隱逸情懷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文學(xué)家吳均寫的一篇山水小品,寄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節(jié)選。吳均先后擔(dān)任過郡主簿、記室、奉朝請(一種閑職文官)等,因私自撰寫《齊春秋》,觸怒梁武帝,書被焚,自己也被免職。不久之后又奉命編撰《通史》,未及成書就去世??v觀他一生的浮浮沉沉,就不難理解他的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了?!杜c朱元思書》中,吳均卻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闭芍^“居山不作出塵想,鄰水只貪垂釣閑。”山水中寄托著他的隱逸情懷。
再如唐代詩人常建與王昌齡是同榜進士,但是他長期仕途失意,耿直,交游無顯貴,多來往山水名勝處,過著長期的漫游生活,后隱居鄂渚鄂的西山。因此他的詩中也有著對山水的一份獨特的依戀,字里行間流露出隱逸的情懷。比如最為有名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吧焦鈵傴B性,潭影空人心”,山光看似悅的是“鳥性”,實則是“人心”。無論是山光還是潭影,都能讓詩人暫時忘卻俗塵的煩惱,內(nèi)心變得空靈澄澈。一個“空”字既是潭水的清澈透明,又是人心的一塵不染。此時此境,詩人感受到的是“萬籟此俱寂”,“俱寂”指“一切煙云”都消散凈盡,“寂”則是心靜如水,只能聽到鐘磬音??梢?,詩人在山林中尋找的是一份獨特的“靜”。
當然,“山水”不僅折射出一種隱逸情懷,有時透露的則是一種反抗的決心和不屈的斗志。
二、山水中折射著不屈斗志
北宋文學(xué)家王安石初涉宦海,而立之年的他在登臨飛來山時,寫下的《登飛來峰》則展示了那份堅定的決心。在飛來山上的千尋塔上,王安石看到了旭日東升的磅礴畫面,心中激情澎湃。盡管在未來的變法路上困難重重,但是那些“浮云”于自己而言又算得了什么,因為身在最高層??梢姡巧酵h中寄托的是王安石的決心與信心,被看作是變法的前奏;可見,山因為它的巍峨,也帶給了文人這種進取的勇氣和不屈的意志。
柳宗元的《江雪》也是如此。“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渲染的是一幅冰天雪地的圖景,人鳥絕跡,其實這樣一幅冷峻的冰雪圖何嘗不是當時社會的寫照。追溯柳宗元的生平經(jīng)歷,不難發(fā)現(xiàn),從小便受到了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受到了儒學(xué)和佛學(xué)的雙重影響。少年得志的他,二十歲便考中了進士。經(jīng)過十多年的官場生活的歷練,對腐朽的政治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萌發(fā)了革新的想法,即后來的“永貞革新”??上Ц镄虏坏桨肽昃褪×?,柳宗元也因此被貶到永州任司馬達十年之久。而被貶期間的柳宗元并沒有消極頹廢。本詩就是創(chuàng)作于這一背景之下。雖然很多詩詞中都將“漁翁”當作隱逸者的形象,這里卻是一個不屈的斗士?!蔼氠灐本褪且环N堅守,就是一種不屈的斗志。當然,像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也有這種情懷。
當然除了通過山水來寄托這份不屈的斗志,有時還寄托著詩人的家國情懷。
三、山水透露著禪意
《論語》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倍蹙S就是這樣一個仁者和智者。王維參禪悟理,學(xué)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在開元、天寶年間極富盛名,以山水田園著稱,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笨梢?,王維的詩畫一直都有著山水的烙印。早年的王維在政治上是想有所為的,隨著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例如,王維《終南別業(yè)》“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可見作者中年就很喜愛佛教,晚年才把家安在終南山下腳下。一個“頗”字展現(xiàn)了作者的虔誠之心?!芭d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中“興來”“獨”可見詩人的那種灑脫隨性?!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走到水的盡頭,坐看閑云升起,可見此時的詩人心無雜念,已經(jīng)達到了空靈之境,在云水間感悟禪心。
當然,古代文人文章中的山水寄托著隱逸情懷,折射著不屈斗志還透露著空靈禪意,這些都跟當時的作者所處的特定社會以及個人的遭遇經(jīng)歷有關(guān)。作者會將自己那種無法明說的特殊心境寄托在山水之間,因此,在閱讀這類詩詞文言時一定要反復(fù)研讀,透過文字去還原生命的真相,去洞悉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曲塘中學(xué)附屬初級中學(xué)(22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