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華民 翟曉瑞 鄭笑楠
[摘要]深入分析新聞評論課程的現(xiàn)狀,重在研究和探討改革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問題。首先,拓展教科書內容滯后的問題,提升以科研為主導的理論創(chuàng)新視野。第二,補充教科書中的最新實例,解決教材滯后的問題。第三,讓課程教學最大化地接地氣,轉化到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上。同時,對實現(xiàn)新聞評論課程改革和實踐探索提出積極性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新聞評論;教學改革;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284(2019)04-0071-04
新聞評論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新聞專業(yè)課程。新聞評論學理論是一個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理論體系,非常需要新聞實踐的補益。應該說,這是新聞評論課程的特殊方面。同時,又因為新聞評論教材不可能隨時更新和修訂,這就注定了教材的一些內容時效性的延后。所以,對新聞評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內容創(chuàng)新,就擺在很現(xiàn)實也很急迫的位置上了。特別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為強化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這種新聞評論課程改革意識更為重要。
一、提升以科研為主導的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
現(xiàn)在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是丁法章先生著的《當代新聞評論教程》。應該說,這個教材在業(yè)內來說評價是比較高的好教材。《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在《巧得丁總新“教程”》中說:“深深為它的體例之完備、內容之豐富、立論之精當、文字之活潑所傾服”[1]。當年,范先生感到不足的是時效問題。當下,這一問題還是存在的。就是這本(第五版)教材,查看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shù)據(jù)核字(2012)第264337號得知為2012年版,至今又過了7年。在步入新時代的今天,新問題、新情況日新月異。顯然,需要授課的教師對前沿的理論有所探索,并融入教學的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拓展教學的視野和增強教學的活力??v觀當下,傳媒生與死的競爭非常激烈。在去年年底的最后幾天里,據(jù)初步統(tǒng)計停辦的報紙有35家,其中日報有18家?,F(xiàn)在,各地方媒體大都進行了大整合、大合并。不少家傳媒集團都稱為“融媒”,旨在發(fā)揮聚合的作用,強化特色和獨特的聲音。言論正是媒體競爭的核心強音。于是,各家媒體都增加了新聞評論的策劃力度。在設置新聞評論的專版、???、專題、專欄方面各有特色。
媒體大趨勢如此,那么當下的新聞評論的理論又怎么樣呢?就新聞評論的要素來說,幾十年來課堂上都是講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這個理論沒錯。也完全可以指導新聞評論的教學和寫作。但是,議論文不等同于新聞評論。這樣說,大概沒人反對。于是,如果要更改議論文強加給新聞評論要素的話,也許有人就不同意了。我們認為,教學還應該是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好。為此,我們大膽把《論新聞評論教學的“新三要素”》(原載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2012年1期,作者霍華民)引入課堂教學,讓同學們思辨與探討。期望同學們不僅開拓視野,還營造敢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氛圍。就現(xiàn)有的新聞評論教科書上用“三論”(簡稱:論點、論據(jù)、論證)分析的實例,應該說:選擇的實例很典型,分析研究都很到位。但是,一是發(fā)表的時間較遠,時效性太滯后了(可以留給同學們自己學習);二是論文味重了,缺少新聞自己的味兒。
說起新聞評論的“新三要素”,也許不精準,也許還有更好的新理論。但是,有關這“新三要素”的內涵和創(chuàng)新方面,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這新聞評論的“新三要素”:是事實、事態(tài)、事理(以下簡稱“三事”)。在正常講授關于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的同時,我們引入“事實、事態(tài)、事理”,簡稱“三事”進行研究教學。
第一,簡單詮釋一下事實。事實,作為新聞的基石,符合新聞的定義。由此分析,新聞評論是因具體有新聞價值的客觀事或問題而發(fā)表議論。顯然,可以作為新聞評論的第一個要素。
第二,簡單解釋一下事態(tài)。事態(tài)是事實發(fā)展中有動態(tài)的內容,往往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要靠對新聞事實全過程的分析和思辨作素材根據(jù)的。寫作新聞評論,不完全是靠推理,更要尊重客觀事物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來撰稿,關鍵是不能沒有依據(jù)的亂發(fā)議論。寫作新聞評論不等于撰寫論文。特別對于追蹤事件的系列新聞評論,尤其凸顯概念的重要。
第三,簡單分析一下事理。顯然,事理就是事情的道理。新聞評論貴在說理,而且老生常談的理還不行,要有新義、有深意,最關鍵的是,還要和新聞同頻共振。這個理,不同于論證。因為它要及時配合新聞宣傳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這個事理的時效性,是與當時的新聞生命共生的。
有關“三論”和“三事”的分析。在教學上,借鑒了該論文的觀點:關于“三論”與“三事”的關鍵點比較來說,用“三事”這個要素,比“三論”要素,能更多地強化新聞客觀事實的這一方面,或是最低也是強調了客觀和主觀的結合。而“三論”要素,主要側重強化主觀方面的東西多。所以,提出 “三事”讓新聞評論作者多些客觀、少些主觀臆斷,真正達到以理服人,凸顯新聞性和時代進步的特征,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與發(fā)展服務的強化新聞評論對受眾進行更深層的服務,就應該強化事實為依托,關注事實的發(fā)展變化過程的全部事態(tài),并進行說理闡述觀點后才能成為新聞評論[3]。
對于新聞評論的教學來說,是想讓同學們多一些批判和思辨,目的不在于要顛覆教科書上的新聞理論,而重在引領新聞專業(yè)學生們創(chuàng)意的意識。從而,把新聞專業(yè)課的教學當成一項創(chuàng)新工作。
二、提倡用最新實例創(chuàng)新教材
在近一個時期所講授的新聞評論課程中,基本上所有的實例大都采用最新的《人民日報》新聞評論作品。作為全球十大報紙之一的《人民日報》,實在是最好的最新的“教材”。特別是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jié)點上,以“鐘軒理”署名的(顯然這是中宣部理論局撰稿)《自信的中國永遠在這兒》,針對《人民日報》關于“寫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的五篇(1.《向我們共同的四十年致敬》;2.《億萬人民智慧和實踐的成果》;3.《這是正在發(fā)生的歷史》;4.《中國的發(fā)展屬于世界》;5.《以奮斗姿態(tài)將改革進行到底》)系列評論,還有“站在改革開放新起點上”的系列評論?!凹o念改革開放40周年(《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變革》(上)《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yè)》(下))”兩篇大評論,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和好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中實例的選用,還有思考新聞評論的選題與寫作,必須要提升政治意識。新聞與政治是彼此建構的,這是回避不了的一個非?,F(xiàn)實的敏感問題。我們知道新聞傳播學和政治的關系非常密切,既然和政治密切,自然就有一個政治大方向的問題。當年嚴復先生辦報的時候,就說過這樣的話:“一立論不能無宗旨,一舉足不能無方向。”我們從事新聞傳播的教學,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民族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振興中華,從公民的角度來說我們要遵守法律,以及執(zhí)行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還要忠實地執(zhí)行黨的宣傳紀律。寫言論文章是一個敏感性的寫作,所以這個立場必須是鮮明的。每個人實際上都有自己的立場,關鍵看你站在哪個地方。這叫定位。
西方國家的新聞工作者或新聞傳播研究者,大都盡量想淡化這個新聞傳播運作當中的政治色彩,但是實際上是離不開政治的。西方新聞學里,經(jīng)常談的記者應該有“新聞感”,大家俗稱為“第六感”,就是五官之外的第六官,就是新聞感,其實它無非就是個政治敏銳性,對一些客觀信息的政治上的評估來做出決斷,這個新聞該不該報道?有多大新聞價值?也是從政治上來考慮的。
在從事新聞與傳播學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同時,還必須講究一個好的人品。具體說,要講究職業(yè)道德,要講究新聞道德。日本東京大學一位故去的老新聞學者,叫小野秀雄,他說過這樣的話:新聞系別的課都可以不開,新聞倫理這門課一定要開。這無非就是,突出強調要未來的新聞工作者養(yǎng)成職業(yè)道德。其實,當下堅持做人做事的底線,已經(jīng)成為社會構建道德的呼聲。此外還要有敬業(yè)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像梁啟超、邵飄萍、成舍吾等人,都是非常有敬業(yè)精神的。所以我想說的第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有個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實際工作,不能僅當概念來理解,還需要付諸行動。這就是要應用到課堂之中。
三、提高教學質量重在學生學會創(chuàng)新性的寫作
如何讓教學思路形成自己的體系,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上,和同學們一起進行了探索實踐。
新聞評論的選題與寫作,首先需要發(fā)現(xiàn)必要的靈感,還有必要的及時的思辨和前瞻。換一句話,新聞評論應該是最快捷,還應該是比較深刻地追隨現(xiàn)實生活的即席發(fā)言。當然,這個發(fā)言不是不經(jīng)過大腦,而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深思熟慮,還要是積極的和負責任的,同時必需承載著個人的思想和觀點、責任和義務。當然,新聞評論不能偏激,更不能不負責任的瞎說或胡說八道。而對于課堂教學的作業(yè),我們改變了過去通常“應景”的純練筆的寫作,而是采取了接地氣的選擇,真正把作業(yè)當作實戰(zhàn)來進行。
過去,新聞界有一種認識,那就是撰寫新聞評論的人,一般都是資深的新聞人或宣傳部門領導。其實,這個思想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時了。歷史上的中國,從來沒有這么弄虛作假過,也從來沒有現(xiàn)在這樣強烈地反對虛假。這說明,我國人民正走向成熟。所以,只要有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有實在的真話要說,人人都可以寫新聞評論。這種新聞文體,承認積累,承認能力,但不搞論資排輩。以往的新聞理論,大都把新聞評論的選題歸納為三種選材的渠道。也就是“上、中、下”,即從領會上級精神中找選題;從自己的親歷中找選題;還有深入基層挖掘選題。這種選題的思路不錯,但是我們應更具體到實踐的細化上,概括出找選題的思路。
成長帶來突破,停止帶來死亡。在課程教學中,我們大膽地把選題定位在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目的就是想從中更明晰地分析和解決新聞評論的選題和寫作中的諸多問題。這其中,主要想解決一個思路的問題。只有思路,才會有出路。即使再多才多藝的文豪,他沒有選題,自然也就沒有寫文章的動機和源頭。這個思路,實質上更是想研究一下在選題方面的智慧問題。因為,只有智慧,才能更容易讓人借鑒,還不折舊。當今,在置身于瞬息萬變的知識經(jīng)濟的大浪潮中,社會生活在急速的變化,不確定的因素在增加。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側重研究選題的智慧方面的問題,顯得更實在更有操控性。換一句話說,這就是把知識邏輯體系轉變成技術邏輯體系。提倡知識積累,更提倡會寫稿子。于是,先由同學們個人自報選題。在課堂上大家一起研討。選題確定后,以同學中的典型引路再進行商榷,講述寫作思路,集班級同學的智慧進行補充。到這個時候,允許動筆寫作。文章寫出來后,自己先修改稿。然后,同桌和班委再次修改。
作為教師一定要對課程或學科有自己的體驗,這種體驗是自覺的、是覺悟的。特別對于應用型的高校,那就是要有屬于自己教改方面的求索。有本《新聞評論作品集》,是17新聞一班的同學交的一次作業(yè),也是同學們在學校期間成長的足跡。這是一段歷史的寫真,這是一種特殊的檢閱,這是一份緬懷的珍藏,這是一筆人生的積累……在這47篇新聞評論中,有《掃地,可以讓我們接地氣》等14篇寫勞動內容的,占的比重最多??梢?,勞動對同學們的深刻教育和影響。《不為檢查而掃地》,讓同學養(yǎng)成了良好習慣和公德素養(yǎng)。從《自律從早讀開始》到《鎖住惰性》,讓我們欣喜地看到同學的成長和成熟。從被動到主動,寫跑步的有《四十五公里》等多篇。讀《黨徽雖小,掛于我心》,我們高興地看到了思政課程在同學中的烙印?!侗粓D書“管束”的快樂》,體現(xiàn)了同學的認知過程,這篇作品榮獲校第二屆記者文化節(jié)新聞評論類一等獎。還有談細節(jié)方面的評論,《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等多篇,顯然是受校董事長講話的教益??v觀這本集子,選材多樣角度各異,都記錄著同學的思想和思辨。有成熟的,有不成熟的,或者不夠完美的,甚至有缺憾或缺陷的,都不失為聽到同學們成長的拔節(jié)聲音。
我們知道,新聞理論來源于新聞實踐。而新聞評論課程,則是需要更多的實踐鍛煉。所以說,同學們的作品里凝聚著許許多多的認知與思考,是自己對新聞實踐的探索,是提升自己和為社會進步的貢獻。準確地說,這些作品都是留給歷史的緬想。同時,這還是一部人生的風景線——有定格的照片。誠然,這還是一部聯(lián)絡的密碼,讓大家永遠擁有這樣一個班級的系統(tǒng)和平臺。
總的來說,新聞評論是一門內容涉獵很廣、知識面涉獵很深,要素變化復雜,亦很難駕馭的新聞文體。說它廣,它可以聯(lián)系到古今中外;說它深,這里主要涉獵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全部社會人文現(xiàn)象;說它難寫,主要是從選題一開始就有難度,因為時刻要出新觀點、新思想。新聞評論的寫作,就是要思考著寫作,還要寫作著思考。誠然,這就需要作者有更多的來自于實踐上的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積累。新聞評論有著屬于它自己的特殊品性。這個品性,就是真實和深刻的說理,引領社會的發(fā)展。鑒于這個品性,新聞評論的寫作需要同學們真正的“走轉改”,從深入的現(xiàn)實生活中,提高新聞評論的生產(chǎn)力。我們要緊扣應用型人才這個目標,“用實踐拓展認知,用思考形成體系”來推進更加實效的教學形式與內容。在奮進的新時代,新的答卷正等待著我們去書寫。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匯聚改革開放再出發(fā)的精神力量,努力提高教學改革的勇氣和智慧,努力為學生們深化新聞評論課程改革與發(fā)展增添新內容。
[參考文獻]
[1]范敬宜.巧得丁總新“教程”[N].新民晚報,2002-07-25.
[2]丁法章.當代新聞評論教程(第五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3]霍華民.論新聞評論教學的“新三要素”[J].學術交流,2012,(1).
[4]霍華民.新聞評論分類寫作研究[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