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欣
[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中相對比較重要的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特質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里程碑式的偉大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和諧思想,這為新時代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在新時代只有發(fā)揚光大毛澤東和諧思想,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理論內涵主要包括:革命總路線的闡述、綱領理論、革命道路理論及對“三大法寶”的闡述。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所包含的和諧思想有: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是實現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制定完善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實現各階級之間和諧的基礎即建立統一戰(zhàn)線;實現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是黨的建設問題。立足新時代弘揚毛澤東和諧思想還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fā):切實深入和加大對毛澤東革命理論中和諧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力度,強化研究隊伍的建設;加大其理論中和諧思想的宣傳力度,開拓新的宣傳方式;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中的和諧思想,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思想;和諧
[中圖分類號]K2S[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284(2019)04-0012-06
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里程碑式的成果,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又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具體國情和革命實踐融入其基本原理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含有豐富的和諧思想,在新時代,充分理解和發(fā)揚毛澤東的和諧思想對于當今黨和國家所倡導的和諧社會建設也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
一、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內涵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中的特質理論,這一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有關革命的理論,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最主要的內涵是其總路線。毛澤東同志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概括為:“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個總路線明確地回答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問題。他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只能是無產階級,并指出,無產階級之所以領導這場革命,是由于“其階級特性決定了能領導這場革命,這個特點是其他任何階級都不具備?!边@個特點:(1)無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他們所受的壓迫最深,所采取的反抗就最激烈,因而由其領導的革命也就最徹底,這種革命的徹底性是其他階級所不具備的。(2)無產階級與農民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聯系。中國的大部分無產者都是從農民轉化來的,他們最能體會農民的疾苦,無產階級的領導懂得農民的所思所想所需,因而所提出的看法和主張最能得到農民的支持。(3)中國的無產階級高度集中,有助于形成強大的革命力量。基于這些特點,無產階級能夠代替資產階級擔負起革命的重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總路線中也明確指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即“人民大眾”。人民大眾不是指某一個階級,它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必須依靠這些階級來推動革命的發(fā)展。將民族資產階級納入革命動力范圍是毛澤東的首創(chuàng),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革命動力論的極大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同志將當時中國的資產階級劃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對象,而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動力之一。其原因是民族資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對這種壓迫感到十分不滿,甚至想與其對抗,因而具有革命性。中國共產黨若對其采取正確的策略,在革命的某一時期或者階段將其爭取過來,與它建立廣泛的革命戰(zhàn)線,它將成為革命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革命的對象,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尤其帝國主義是近代中國發(fā)展的最大障礙。也明確了革命的前途,那就是通過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
2.綱領理論也是其內涵之一。
綱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進一步具體化,其內涵包括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政治綱領是指關于建立什么樣的政治制度的認識和主張。它包含政體和國體兩個部分。國體“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政體“是指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指的是一定的社會階級來取何種形式去組織那些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毛澤東主張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綱領。
經濟綱領是指推行什么樣的經濟制度的認識和主張。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了推行三大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所有”“沒收官僚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yè)”。通過這一制度的推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后,形成了國營經濟為主導的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內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制度。
文化綱領是指推行什么樣的文化制度的認識和主張?!缎旅裰髦髁x革命論》中毛澤東提出了推行“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文化綱領有以下內涵:(1)這一文化必須是由馬克思主義指導的;(2)這一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主張;(3)這一文化有三大特點,即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
3.革命道路理論也是其內涵之一。
毛澤東在探索革命道路時,首先面對的是“城市中心論”,中國革命初期也走的是這條道路,如北伐戰(zhàn)爭。但在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的反革命勢力也主要集中到了大中城市。三大武裝起義說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未懷疑過此道路,后來經實踐檢驗這條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毛澤東才開始懷疑并且探索其他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的主力是農民,所以不能站在城市來領導鄉(xiāng)村,應該回到農村。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的正式開啟。
4.關于“三大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通過總結以往革命經驗把統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總結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個法寶”。(1)統一戰(zhàn)線是中國革命的法寶之一。建立革命統一戰(zhàn)線,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其必要性是由中國社會階級的結構所認定的,中國的社會階級結構是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屬于中間階層的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所占比重最大,所以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都在爭取中間階層,革命經驗促使我們走上統一戰(zhàn)線。其可能性在于,中國國內大部分階級都遭受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有極其不滿和反抗意識,只要無產階級能利用這些有利的因素,采取正確的策略,就能夠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zhàn)線。(2)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爸袊伯a黨的武裝斗爭,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zhàn)爭”,由于我們面對的敵人是武裝到牙齒的反革命,所以中國革命主張采取暴力形式進行武裝斗爭。斯大林曾經評價中國革命時說:“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也是其優(yōu)點。”(3)黨的建設是“三大法寶”的核心。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黨的建設理論,他所創(chuàng)立黨的建設理論對于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政黨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為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核心力量。其內涵包括:(1)著重黨的思想建設,提出要在思想上建黨。原因有兩點:中國是農業(yè)國,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為多數人;為了統一黨內思想,避免出現思想錯誤,所以需要通過思想建設加強理論教育。實事求是的思想理論也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的重要內容,毛澤東反對教條主義,倡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踐相結合。(2)明確提出了三大優(yōu)良作風,提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3)廉政建設,提防腐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不驕不躁的作風。”由于貫徹了這個工程,使我們黨有了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領導核心。
二、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和諧思想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和諧思想主要側重于建立和諧社會的條件。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的條件,主要包括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制定完善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建立統一戰(zhàn)線以及進行黨的建設。
1.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從歷史的視角分析問題。他強調,周秦以來,中國屬于封建社會,沒有外來國家的侵略,主權是獨立的,領土也是完整的,存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但是由于統治階級對內實行殘酷的壓迫,“自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中國社會又逐漸生長了資本主義因素以來,中國已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币霕嫿ê椭C社會,就要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對內要反對封建專制,實現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為了達此目的,中國的有識之士從未間斷過革命與反抗,各階級都先后登上過這個歷史大舞臺,但都沒能完成這一歷史重任。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基礎上,于1921年7月23日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不僅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綱領,而且走上了與國民黨合作、建立統一戰(zhàn)線的歷程,并由兩黨聯合進行了北伐戰(zhàn)爭,推翻了北洋軍閥政府。這為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立了基本條件。但后來因蔣介石背叛革命,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拋棄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英美帝國主義勾結,開始出賣國家主權。因而,我們黨需要進一步完成反對國民黨政府、反對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的任務。1927年8月7日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槍桿子里出政權”,要以武裝的方式推翻國民黨政權。并開展了三大武裝起義,為了獲得人民的支持,開展了土地革命斗爭,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因而壯大了革命的隊伍,加強了革命力量,擴大了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的影響力也提升了。但正當國共兩黨內戰(zhàn)之際,日本帝國主義也大肆入侵中國。不僅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而且于1937年的7月7日開始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依靠中國人民的力量,徹底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由于戰(zhàn)后國民黨推行的是專制制度,并于1946年6月26日挑起全面內戰(zhàn),經過三年的內戰(zhàn),中國共產黨贏得了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從而,國內阻礙民主自由的因素被消除,真正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因此,毛澤東指出:我們建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人民自由的社會。為今后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了基本前提。
2.制定完善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
和諧社會必須具備完備的制度體系,“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所以主要強調三大制度:即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政治制度主要指國體和政體。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國體上選擇實行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制,政體被確定為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稱之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當時需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制,應該讓各個階級平等地享受革命成果,享有法律、政治和社會地位的平等。通過建立適宜的政治制度來實現階級和諧,建立和諧社會,為和諧社會的實現提供制度保障。在經濟制度方面,我們要建立一個適合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各經濟成分和諧并存,為整個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諧提供經濟基礎。實現方式是沒收官僚壟斷資本歸國家所有,因為它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將其改造為國營經濟后,國營經濟能夠控制經濟命脈,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基本的經濟基礎;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發(fā)展農民個體經濟,實現“耕者有其田”;保護、允許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能夠解決諸多不和諧因素,農民需要生產資料,但是國營經濟不能完全滿足,所以需要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提供資料,滿足人民生產生活基礎需求,不打擊、排除、壓制任何有利于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經濟成分,為更完善和諧社會的組建提供經濟制度保障。在文化制度方面,應該建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文化,即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也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文化制度保障。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文化構成了文化戰(zhàn)線的反動同盟,他們提倡奴化和反動文化,這意味著他們所希望建立的政府與人民大眾之間形成了不平等關系,將會引起很多社會問題。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力量,使得人民大眾能夠享受到平等的文化,這個力量是反對舊政治、舊經濟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因而要對這個文化采取民族的形式,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先進文化。這種文化必須宣傳實事求是,倡導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不迷信,不盲從,必須來自大眾、服務大眾、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唯有這樣的文化制度,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文化制度保障。
3.建立統一戰(zhàn)線是實現各階級之間和諧的基礎。
中國共產黨歷來倡導和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zhàn)線并為此進行不懈的努力。1924年至1927年,中國內部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統一戰(zhàn)線,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也參與其中。1937年全面爆發(fā)的抗日戰(zhàn)爭,又使國內各革命階級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毛澤東的和諧思想主要體現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之中,雖然那時毛澤東還不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負責人,但他在這時的中央領導集體中占據了核心地位。因而,他提出的建立一個以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建議得到了全黨的認可。全黨認識到:中國各階級都遭到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對其極大不滿,這就決定了在中國建立一個各個階級和諧共存的局面是能實現的。但是要把可能變?yōu)楝F實,必須要有一定的策略,毛澤東在實踐中逐步提出了中國國內各階級在革命階段相處的基本策略。(1)相處的總原則是必須保持在革命統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這里不僅指的是本黨、本階級,認為其他黨派、階級也應保持獨立自主,保持其政黨的獨立性,在政治上保持自己的綱領和目標,相互尊重。唯有這樣,和諧關系才能維持。(2)革命統一戰(zhàn)線策略的總方針是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發(fā)展進步勢力即“發(fā)展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力量,就是放手擴大八路軍新四軍……”;爭取中間勢力是指爭取中等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開明地方實力派;孤立頑固勢力是指孤立國民黨內部的親日派。并提出了爭取中間勢力的相關策略,即滿足中間階層的利益,我們需要了解每一個中間階層的利益,了解他們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從而相對應地解決其問題。還需要通過對頑固勢力的最大孤立來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勢力,其內部可分為親英美派和親日派,對于親英美派,盡可能地拉進統一戰(zhàn)線中,滿足其除了原則性之外的要求,為了實現國內各階級和諧相處、一致對外,而主要的斗爭對象就是親日派。(3)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原則。(4)還要聯合國際上所有友好的政黨和階級,保證在國際層面統一戰(zhàn)線。
4.黨的建設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黨的建設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貫強調的問題,也是毛澤東非常重視的內容。毛澤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理論應用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進一步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理論發(fā)展為適合中國實際的一套完整的建黨理論。在這些建黨理論中,毛澤東的和諧思想具體表現為:(1)毛澤東認為最起碼的和諧是黨內在思想上要和諧,而且思想和諧應被放在首位。中國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造成中國共產黨的迫切需要,因為當時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不同,中國共產黨的活動領域主要選擇在農村,黨的組織發(fā)展主要通過吸收農民來實現。這種發(fā)展形勢,使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被帶進了黨內,導致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進程中不斷出現“左”和“右”的錯誤,黨內思想不和諧統一。為此,毛澤東認為,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再次發(fā)生,必須在黨內把思想和諧放在首位,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全黨,統一認識。(2)毛澤東強調黨的組織和諧。第一要選拔好黨員隊伍,要嚴格把控黨員的選拔程序和選拔標準,要讓黨內成員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堅決服從黨的領導。第二,要必須實現黨組織的內部和諧,也是黨的領導機關的和諧,黨的領導內部要實現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因為只有集體領導才能防止個人專斷,防止“家長制”的出現。第三,要想達到組織和諧,黨內還必須充分發(fā)揚民主,營造民主習慣和民主氛圍,使每一個黨員都充分享受到其基本權利。做到以上三點,黨組織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和諧的組織。(3)黨內還必須保持作風上的和諧。毛澤東強調了黨員與群眾的和諧,黨員必須了解、思考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還必須時刻查找黨員與黨組織的問題,時刻檢討,提出整改意見方案。(4)必須正確、科學地對待理論問題,充分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和諧,這也是“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5)中國共產黨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實現黨派之間的和諧,尤其是實現黨際之間的和諧問題。
三、立足新時代弘揚毛澤東和諧思想
新時代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研究、宣傳、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的和諧思想,擴寬渠道、建設平臺,不僅要進一步加大對毛澤東革命理論中和諧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力度,強化研究隊伍的建設,還要加大其理論中和諧思想的宣傳力度,開拓新的宣傳方式,更要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拓展和諧思想的內涵,為新時代和諧社會建設努力奮斗。
1.必須加大對毛澤東革命理論中和諧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力度,強化研究隊伍的建設。
有人認為毛澤東思想已經過時了,這是非常無知的體現,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里程碑式成果,是毛澤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的國情和革命實踐提出的總結性指導思想,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因而,結合新時代的要求,強化毛澤東和諧思想的挖掘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這也說明新時代對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力度還不夠,對毛澤東思想中潛在的和諧思想研究力度不夠,一般群眾就更不可能理解了,所以要加大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挖掘和研究投入,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強化對毛澤東思想的學習。包括研究資金、研究隊伍的投入,國家給予適當的資金和項目支持,增加研究毛澤東和諧思想的現實可行性,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研究人員,出臺相應的人才保護政策,為毛澤東思想的研究注入新鮮血液。還可以通過增設研究毛澤東和諧思想的刊物,招募有理想、有信念的有識之士,充分發(fā)揮這方面的人才優(yōu)勢,系統而清晰地剖析毛澤東思想中的和諧思想,結合新時代的特性,將毛澤東思想潛在的有助于新時代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容盡可能地挖掘出來,力求使毛澤東思想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發(fā)揮最大的作用。這不僅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為毛澤東思想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契機,有利于我們更清楚地認識歷史,以史為鑒。
2.加大其理論中和諧思想的宣傳力度,開拓新的宣傳方式。
把毛澤東思想中的和諧思想先研究出來再宣傳,讓人們了解其中一些有助于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拓寬宣傳渠道,建設新的宣傳平臺,新時代的社會在進步,政治、文化和經濟都需要適應社會的進步,現代傳媒也在高速發(fā)展。新時代宣傳毛澤東思想,就要求我們學會利用新時代四通八達的網絡傳播媒體和平臺,但也不能拋棄傳統的宣傳渠道和傳播媒介,努力為毛澤東思想中和諧思想的宣傳提供更廣闊的宣傳渠道。除了拓寬宣傳渠道,我們還需要加大宣傳隊伍的建設,宣傳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所以宣傳隊伍內部更需要加強互相監(jiān)督,確保毛澤東思想的進行科學傳播。建設新的宣傳平臺,就需要發(fā)揮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開拓新的宣傳形式,比如開辟紀錄片和影片這種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加大人民對毛澤東思想中和諧思想的了解。同時,對毛澤東思想了解的弱化是從年輕一輩開始的,“少年強則國強”,中國的未來永遠掌握在年輕一代人的手里,所以要加強青少年對毛澤東思想的學習和理解。并且,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所以需要為毛澤東思想的和諧思想提供良好的宣傳氛圍和條件,加強中小學生對毛澤東思想的了解和學習,才能確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3.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中的和諧思想,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任何一種思想的實踐性都是需要后人不斷繼承發(fā)展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的,毛澤東思想也不能例外。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里程碑式成果。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原則和重大部署。沒有哪一種思想理論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而憑空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永不落伍的特質,要讓毛澤東思想中的和諧思想在新時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其指導作用,就要結合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具體國情和國際環(huán)境,使其適應新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社會,用毛澤東思想來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導航,毛澤東思想與其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緊密結合新時代的條件和實踐要求,形成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所以中國社會指導思想是離不開前人的理論成果的,毛澤東思想也是永不落伍的。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時刻牢記革命先輩和幾代共產黨人為中華民族的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所做的犧牲和貢獻,不能忘記他們在革命和建設的艱難探索中總結出的理論成果,不可否認中國的發(fā)展與強國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牢記歷史,開拓創(chuàng)新。
四、結語
自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我國將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一直把和諧社會建設當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和諧社會的建設為全面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堅持國家建設與歷史發(fā)展處在統一戰(zhàn)線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為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彭厚文.論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放手壯大人民力量的方針[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22-126.
[3]蕭詩美,蔣賢明.論毛澤東的階級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步[J].東岳論叢,2012,(8):5-11.
[4]張若云,蘇志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中間階級理論探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5-22.
[5]汪青松.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J].中共歷史與理論研究,2017,(2):19-45,263.
[6]吳玉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J].科學社會主義,2007,(4):158-160.
[7]蒲國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歷史地位[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8):2-6.
〔責任編輯: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