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華 韓兵
摘 ?要:運用表現性評價的相關理論,分析以比賽構建指向運動能力評價的表現性任務的可行性,并提出具體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比賽;運動能力;表現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7-0035-03
學習評價是體育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體育教學,需要目標清晰、過程科學、結果合理的評價體系。表現性評價豐富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評價方式,也為我們探索促進包括運動能力在內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體育教學中的落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表現性評價與表現性任務
表現性評價的提出和大范圍應用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深化,逐漸被國內學界所了解。按照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師范教育司的定義,表現性評價是“教師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境中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問題或創(chuàng)造某種東西,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實踐、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復雜能力的發(fā)展狀況”。表現性評價具有“真實的評價場域、直接觀測復雜行為的外在表現、教學評一體化”等基本特征;由于這些特征與核心素養(yǎng)內涵之間的高度一致性,表現性評價被認為是適合評價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方式之一。
構建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性評價需要完成三個步驟:具體化核心素養(yǎng)的評價目標;設計表現性任務;制定評分細則。表現性任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決定評價過程和結果的質量,因此設計和開發(fā)能夠“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性任務”被認為是實施表現性評價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在開展指向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性評價時,也應該把設計真正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密切相關,且能夠滿足表現性評價基本特征的評價任務作為關鍵的工作內容來處理。
二、比賽作為“指向運動能力的表現性任務”的主要依據
運動能力是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基礎”。運用表現性評價對運動能力進行診斷,應該建立在對運動能力概念和表現性評價內涵的理解基礎上。筆者認為,比賽與運動能力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不僅符合作為表現性任務的條件,也能夠滿足課程標準對于學習評價的要求。其主要依據在于:
(一)比賽能夠提供最真實的運動能力評價場域
競賽是體育運動的主要特點。在運動訓練中常有“練兵千日,用兵一時”的說法,比賽場是檢驗運動員訓練水平和身體能力的終極場地。盡管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的目標不同,但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運動能力和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作為身體能力的本質是一致的。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能否在比賽中“會用”應該作為是否真正“學會”和掌握的重要評價標準。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踐性特征決定了那些“漂亮而不實用”的動作只能稱作一種“示范性運動技能”,那些“練習時動作標準,比賽時發(fā)揮不出來”的能力也不是真正的運動能力。因此,比賽是檢驗運動能力發(fā)展的真實水平最直接的評價情境。
(二)通過比賽能夠綜合觀測構成運動能力各要素的整體發(fā)展狀況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根據本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評價應該緊扣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不同方式收集學生在運動技能、運動認知、體能、鍛煉習慣、心理狀態(tài)、適應能力、體育品格、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等方面的表現信息”。課程標準的這一精神與表現性任務的基本特征高度一致。具體到運動能力而言,需要從體能、技戰(zhàn)術能力及心理能力等主要構成要素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學比賽能夠滿足這一要求。以球類項目為例,教師不僅可以通過教學比賽直觀地觀察學生的體能儲備狀況和技能發(fā)展水平,還可以觀測到學生在復雜多變的實戰(zhàn)狀態(tài)下,能否通過敏銳的觀察和機敏的反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的比賽能力。這種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和運動能力培養(yǎng)中最為看重的“實踐能力”,是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外顯。
(三)比賽不僅是一種評價方式,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
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王登峰司長在談及學校體育和體育教學的改革時,多次強調要通過“教”“練”“賽”來“實現目標、完成任務”。作為其中重要一環(huán)的比賽,不僅可以作為評價和檢驗的手段,也是促進體育認知、技戰(zhàn)術能力和體能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競賽法更是體育教學中重要和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可以營造活潑熱烈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促進學生體育認知,尤其是理解項目屬性和鍛煉價值等方面發(fā)揮著難以取代的作用。以田徑項目為例,我們在觀摩高水平的跳高比賽時,不僅會感受到運動員在實現超越自我的“更高”目標時釋放出的激情,對于他們在每一輪次選擇或放棄起跳高度時與對手的斗智斗勇以及面對巨大壓力挑戰(zhàn)時表現出的心理能力等,也會留下同樣深刻的印象。離開比賽,很難感知這類以體能和技術為主的項目在促進學生智能和心理等發(fā)展中所具備的獨特教育價值。因此,比賽在融合體育教學中教、學、評為一體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所在。
三、運用比賽對運動能力進行表現性評價的實施建議
用比賽來對運動能力進行評價,不能秉承簡單的“拿來主義”,照搬競技比賽原有的內容和規(guī)則,應該根據表現性評價的設計和實施原則,從學生發(fā)展運動能力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設計比賽內容和組織形式,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為表現性任務的作用。
(一)明確比賽作為表現性任務的評價目標
表現性評價遵循課程改革所強調的“教育評價要淡化甄別與遴選功能,發(fā)揮其激勵與反饋作用”的基本理念。因此,作為評價任務的教學比賽與運動訓練中的競技比賽存在目標上的根本區(qū)別:后者的對象是運動員,目的在于選拔優(yōu)秀的選手進入更高層次的平臺(或隊伍)進行訓練;前者則需要面對全體學生,目標旨在挖掘每一名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潛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個性的機會”,最終實現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創(chuàng)設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并且在過程中通過努力都能實現表現自我和突破自我,體驗運動能力發(fā)展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的比賽機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受到學生運動能力個體差異的困擾,因為在比賽中設置統(tǒng)一“起跑線”和評價標準看似公平,但可能會對那些體育基礎薄弱的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傷害。以學習團隊參加比賽的形式來進行評價是一種可行的應對策略??梢詤⒖济绹献鲗W習“小組游戲聯(lián)賽法”(Team Games Tournament)的操作方式,其方式是按照盡可能平衡的標準將不同運動能力的學生分配進固定的學習團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相同的學習任務后,在小組內按照能力進行排名,并一同參加組間對抗比賽。每組的第一名、第二名至最后一名分別與其他組的同名次選手進行比賽,獲勝者為本組贏得一定的分數,最后積分最高的小組為優(yōu)勝。這樣的比賽安排,既保證了水平相近的學生進行比賽帶來的激烈競爭,也讓每個組員都有努力獲得成功并為本隊獲勝贏得機會。
(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動能力的項目特點設計比賽內容
按照表現性評價的要求,教師在設計聚焦某一素養(yǎng)或能力的表現性任務時,需要對該素養(yǎng)或能力進行分析,梳理出評價要素和關鍵點,并具化為可觀測的行為,最終確定任務的內容和形式。體育教師在運用比賽作為運動能力的表現性任務時,也需要遵循上述過程和要求,分析不同專項運動能力的項目特點,結合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設計針對性的評價要素,并據此構建教學比賽的具體內容和組織形式。脫離學生能力實際水平,違背項目屬性的比賽不僅不能發(fā)揮檢驗學習效果的作用,還可能阻礙運動技能的掌握,對運動能力的發(fā)展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在筆者觀摩的體育課中,曾經見過連續(xù)兩場5分鐘的小籃球教學比賽出現0∶0比分的“冷場”,也曾看到過排球變成發(fā)球比賽的“尷尬”。很顯然其原因在于教師設計的比賽不適合學生的實際運動技術水平。相比之下,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在組織初學者特別是接觸籃球較少的女生進行比賽時,采用“允許二次運球,投中一球得4分,碰到籃筐得2分, 碰到籃板得1分”的“變通”規(guī)則,雖然降低了難度,卻大大增加了比賽的觀賞性和流暢性,調動了參與者的運動興趣。之后隨著學生體育學習時間增長和水平發(fā)展,教師逐步加大比賽難度,適當提高要求,慢慢向正規(guī)比賽看齊。這樣的比賽安排,才能實現以賽促練的功能。
(三)結合學生運動能力發(fā)展的需要制定具有導向性的比賽規(guī)則
表現性評價強調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評價要“為學生提供展示指向素養(yǎng)的學習證據的機會”。在確立了作為表現性任務的比賽內容和規(guī)則后,還需要制定明確具體的評價細則,并在使用評價前對學生講解清楚。學生了解操作過程和評分細則,知悉教師設置各評價指標的目的,就能明白“為什么做”;學生了解較高等級的行為特征,就能清晰努力的方向,就知道了“怎么做”;進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以自我為參照,努力達到最高水平。
當教師運用比賽作為對學生運動能力的表現性評價任務時,評價細則往往以比賽規(guī)則的形式出現,教師可以通過比賽中一些“特殊規(guī)則”的設置,體現出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導向性。例如在高中籃球選項課學習完“運球+行進間上籃”組合技術后,一位教師借鑒NBA技巧比賽的設置,安排兩輪“運球突破障礙并完成行進間上籃動作”的任務,第一輪采用計時比“快”的方式,第二輪比“特”,允許學生自創(chuàng)動作,并針對學生完成動作的技術含量進行評價,最后以兩輪成績疊加作為最后的比賽成績。這樣的規(guī)則設置,既保證了比賽的競爭性,又為其設置了繼續(xù)學習和提升運動技術的目標,還為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留出了空間。
(四)注意發(fā)揮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作用
“表現性評價是將評價主體與教學主體、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有機結合的黏合劑?!痹诮M織比賽對學生運動能力進行評價時,也可以打破常規(guī)比賽的思維束縛,嘗試讓學生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例如在球類比賽中采用輪流比賽和輪流執(zhí)裁,在健美操集體展示中,安排學生評委打分。這樣的安排旨在發(fā)揮學生主體在評價中的作用,其益處有兩點:一是把教師從煩瑣的計分、排序等操作性任務中“解放”出來,能重點關注學生個體與群體在專項運動能力關鍵因素中的表現,將更多精力集中于改進和完善比賽內容和方法,以及設計進一步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發(fā)展的教學活動;二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以觀察者的視角觀察和思考運動項目特征和內涵的機會,幫助他們熟悉運動競賽規(guī)則,促進認知的發(fā)展,為技能學習奠定基礎。此外,新角色還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也為班級內培養(yǎng)學生榜樣、促進同伴學習創(chuàng)造了氛圍和實施條件。
(五)從發(fā)展的角度用好基于比賽獲得的評價結果
“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敝赶蚝诵乃仞B(yǎng)的發(fā)展性評價,不僅可用于改進,更著眼于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也不僅是停留在眼前的發(fā)展,而是面向將來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诒荣惈@得的評價結果,遠不止簡單地對學生體能狀況和運動技能水平進行診斷,它能夠反映出學生運用戰(zhàn)術、合作行為、角色勝任、尊重他人和遵守規(guī)則等各種情況。換而言之,比賽不僅可以作為指向運動能力素養(yǎng)的表現性任務,它同樣可以作為指向學生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素養(yǎng)的評價手段。
因此,從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教師要用好比賽,通過比賽激發(fā)學生對運動的熱情,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有愿望和動力,在運動中不斷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發(fā)展的目標;從學科發(fā)展角度出發(fā),教師更要用好比賽,把它作為“核心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單元設計—學習評價”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促進核心素養(yǎng)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落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新課程與教育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登峰.新時代學校體育的整體策略和重點任務[J].體育教學,2018,38(3):4-6.
[4]周文葉,陳銘洲.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性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9):36-43.
[5]徐夢琴.體育表現性評價任務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6]潘建芬.體育與健康課程需要發(fā)展性評價[J].中國學校體育,2018(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