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看圖作文,就是根據一幅或一組圖畫,通過認真細致地觀察,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然后圍繞圖的主旨精心構思,用自己的話有條理、有重點地把圖畫的內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準確地表達出來??磮D作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邏輯想象以及口頭表達能力。文章對指導小學生看圖作文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看圖作文;策略
一、仔細觀察,不留盲點
1.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初步了解圖意
觀察要有順序,要知道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單幅圖觀察順序要由畫面來決定。觀察要仔細,任何細小的東西都不可放過,同時按“整體―部分―整體”的步驟進行,也就是按“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由物及人,“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等順序,一部分一部分看清楚、看全面,最后再回到整體上來,把各部分內容聯(lián)系起來觀察。看多幅圖時,要先統(tǒng)觀幾幅圖,看幾幅圖合起來講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按觀察單幅圖的方法,從第一幅開始,逐圖仔細觀察,看懂每幅圖的內容,最后再回到整體上來,將幾幅圖聯(lián)系起來,進行觀察思考。
2.找準重點和事物的特點,掌握圖畫的中心思想
觀察要有重點,一幅圖畫和一篇文章一樣,作畫的人不是平均使用力量的,畫面的內容必定有輕重之分,這往往從形象的大小、位置的遠近等方面來表現。我們在作文之前,面對一組圖畫或一幅圖畫,必須抓住圖的主要畫面,對圖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進行認真具體的分析,才能和作畫人原意吻合,找準中心,再從寫文章的角度看,重點突出了,文章的主次分明了,詳略也就恰當了。例如《節(jié)約用水》這幅圖畫,男同學在水龍頭邊洗完手后扭頭就走,女同學緊跨一步,把水龍頭關上,一位老大爺對女同學豎起了大拇指。從老大爺的舉動就可以看出圖意是要提倡節(jié)約用水。然而要弄清楚圖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仔細觀察圖畫中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和環(huán)境等,然后做認真的分析思索才能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掌握圖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3.指導學生抓住細節(jié)進行觀察
要善于抓住并認真觀察細節(jié),看圖作文才會寫得更好。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只能觀察到畫中最顯眼的部分和最突出的部分,卻容易忽略細小的部分,但是細節(jié)往往可以反映出中心。例如,《耕耘》這幅畫中,有一個老教師在燈下批改作業(yè),周圍燈都熄了,老教師還一手按著頭,正是“按頭”這個細節(jié)充分體現了老教師廢寢忘食和帶病工作的敬業(yè)精神,這一細節(jié)也正好是這幅圖的中心所在,所以要指導學生不放棄圖中的一根小草、一束月光、一個眼神等細節(jié)。
二、理解圖意,抓住重點
1.抓住題目進行分析
圖畫的題目往往揭示了圖的主要內容,所以抓住題目分析圖畫,就很容易掌握圖意。而要把圖意充分表現出來就應指導學生抓住關鍵細節(jié),寫清過程。如《尊師愛生》這幅圖,要突出表現圖意,就必須要求學生寫清教師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小同學的身上,以及后邊一個男同學看到這種情景連忙把自己的雨傘舉在教師的頭上這兩個過程。同時還要學生把他倆的動作、心理、語言等細節(jié)盡可能地寫詳細,這樣才能較好地表現圖意。
2.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動作
每幅圖畫都可能有幾個人物出現,并且各自有不同的動作,但肯定有一個主要人物,仔細觀察畫面,認真分析后就會找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如《保護小動物》這幅圖,圖中有一群小朋友在河邊捉小青蛙玩耍,有一個小女孩擠到他們中間,接過小青蛙放到小河里,其他學生看了后都呆住了,不難看出圖中的小女孩就是其中的主要人物,從她的動作就能看出她是要保護小青蛙,從而也體現了整個圖意就是要愛護小動物,指導學生抓住小女孩的動作來寫,才能把圖意表現出來。
3.抓住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
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例如,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次看圖作文,從圖中桌子上放著的地球儀、書本、墨水瓶、老花鏡等,可以看出這是教師的辦公室,從桌上的日歷、窗外盛開的喇叭花以及畫面紅色的光暈等,可以看出事件發(fā)生時間是“9月10日早晨”。這樣可以想象人物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在干什么。這樣,這幅圖畫的重點也就更加清楚了。
三、合理想象,凸現亮點
圖中表現的內容只是生活的瞬間情景,看起來是靜止不動的,但要用文字表現出來,就要把靜態(tài)的變?yōu)閯討B(tài)的,從“瞬間”寫出過程,讓畫面動起來,把各方面的活動都要寫出來,如行為、思維、語言等。要把內容寫得具體、生動,學生就要合理地想象,教師要開啟學生想象的大門,指導時應抓住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合理想象
看圖作文的想象要合理,可以采取“瞻前顧后”的辦法,想想這幅圖所構成的情景之前是怎樣的,之后又是怎樣的;畫面上的人以前在做什么,以后又會做什么。如果丟開畫面內容胡想一番,不但離題偏題,而且會使重點不突出。合理想象還要大膽地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把自己擺進去,假設自己是畫中人,此時此刻會怎樣做,會怎樣想,這樣就能使畫面內容豐富起來。
2.指導學生根據圖中人物的表情、行動,想象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
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圖片想象人物的語言、心理等。如《最后的姿勢》這幅圖,從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死死地護著身下的四個學生這一舉動,想象譚老師在生死攸關的一刻是如何用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的。
3.抓住圖中的中心內容,通過細節(jié)想象
《不要捕蜻蜓》這幅圖,圖題就揭示了圖的中心,教師要求學生仔細審圖,這樣就不難抓住圖的重點。這幅圖的重點部分是少先隊員,從她的手勢就可以想象,她是為了阻止他們捕蜻蜓才這樣做的。從大男孩摸頭的動作,小男孩天真的神態(tài),推測他倆聽了大姐姐的話后,有點不好意思……這樣的想象就抓住了重點,反映在文字敘述上自然就成了習作的一大亮點。
四、正確表達,緊扣要點
正確表達就是在前面仔細觀察、深刻理解、合理想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觀察到的、想象到的東西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從而布局謀篇。只有把圖畫的要點寫得具體、寫得形象,中心思想才能表現得更突出,才能生動感人。怎樣表達呢?一方面要緊扣圖的要點。如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看圖作文《歡樂的節(jié)日》就是要抓住一位母親在節(jié)日的早晨為子女試穿新衣的情景這一要點,從而反映蒙古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節(jié)日里的喜悅心情。
筆者認為,看圖作文的教學,一定要在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這一關鍵問題上下足工夫。通過看圖作文的教學,進一步發(fā)展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才是作文教學的根本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周一貫.小學語文文體教學大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董一菲.尋找語文的詩意與遠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王國珍(1982—),男,甘肅定西人,一級教師,本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