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文
下課后,我剛回到辦公室坐下,班長便急匆匆地跑來,說:“老師,不好了,劉磊和王剛打起來了。”
我顧不上喝水便往教室跑??吹轿襾砹?,圍觀的學生一哄而散,只有蓬頭垢面、臉紅脖子粗的兩位“當事人”互不服氣地站在教室門口,眼睛里都噴著怒火。
看著情緒特別激動、幾近失態(tài)的他倆,我知道,現(xiàn)在不是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深知犯錯是學生成長中的必備營養(yǎng)。此時若是各打五十大板或大罵一通,并不起什么作用。簡單粗暴的做法既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不能讓其知曉如何改正錯誤,除了讓學生更傷心、更沮喪、更仇視外,毫無裨益。
教育不是低效的說教和簡單的責罰,而是抓住一個個契機,讓學生在主動的切身體驗中認識、感悟和內(nèi)化。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這恰恰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俗話說:“話是開心的鑰匙。”話說得好,可以暖心提勁;話說得不好,只會火上澆油。
此時,熱問題不妨冷處理。我是用3句話來化解這場學生間的沖突的。
第一句話:“在老師心里,你們一直都是懂事的孩子,今天可能心情不好,有點兒沖動。你們什么時候冷靜下來了,再過來找我說說事情的原委?!泵鎸W生打架事件,教師應(yīng)先穩(wěn)定雙方的情緒,耐心傾聽事情的前因后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先冷靜,繼而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教師也可以借此了解事情的大概,從而指出學生哪些地方做得不對。
第二句話:“沖動是魔鬼。你們知道魔鬼會帶來多么嚴重的后果嗎?傷感情,影響自身和班級形象,耽誤寶貴的學習時間,還惹得老師、同學不高興?!苯又處煈?yīng)指出這件事的嚴重后果,以及大家對這件事的感受。當然,如果打傷了人,就要負法律責任,那就更嚴重了。無論哪一方受到傷害,沖突的性質(zhì)都會改變。
第三句話:“錯誤已經(jīng)犯下,你們想如何彌補?”并啟發(fā)學生:“如果你是老師,會如何處理這件事?”同時告訴學生,雖然他們犯了錯誤,老師仍是愛他們的。
很多情況下的學生沖突,多是源于學生單方面強調(diào)個人的想法與感受,從未考慮過自己的言行對他人造成的心理攻擊和身體傷害。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他人的感受,是一種處世方式,也是人格修養(yǎng)。
“老師,我錯了!”
“老師,我也錯了!我不該先動手打人?!?/p>
剛才還互不服氣、梗著脖子的兩個人,此時都低下了高傲的頭顱。
峰回路轉(zhuǎn),水到渠成。此時,打架事件已處理得差不多了,我及時跟進3個小動作:先溫柔地拍拍兩名學生的肩,又摸摸他們的頭,再用期待的眼神與他們進行目光交流。響鼓不用重錘敲。先處理情緒,后處理事情,點到為止,見好就收,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都心領(lǐng)神會,認了錯,該收場了。
意猶未盡,再來個小插曲:我暗示兩個“當事人”當場互相擁抱。在全班同學的掌聲中,他們緊緊抱在了一起,最終冰釋前嫌。
整個事件的處理只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便大功告成。
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只有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愛是教育的原動力,教師親切的話語就是學生心靈的陽光。
1 首先,班主任要讓學生冷靜,認真反思。學生犯了錯,應(yīng)該批評教育,但熱問題不妨冷處理,暫時放一放,讓他們坐坐“冷板凳”。仔細想一想自己的行為,等情緒穩(wěn)定下來之后,再來處理也為時不晚。同時教師要有同理心。“在老師心里,你們一直都是懂事的孩子,今天可能心情不好,有點兒沖動?!比朔鞘ベt孰能無過?犯錯后循循善誘,使其知錯、認錯,進而改錯,而非一棍子打死,才是管理的藝術(shù)。
2 其次,班主任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了解了整個事情經(jīng)過后,分別針對雙方所犯的錯誤及認錯態(tài)度,力求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打架的不良后果。同時,處理打架事件最好的解決結(jié)果就是不留下隱患,很多教師往往是給打架的學生批評了,講道理了就認為事情解決了,其實還沒有做到位,讓他們彼此承認錯誤,互相道歉,冰釋前嫌,握手言和才是事情的終結(jié)。
3 再者,班主任要及時消除后顧之憂。“雖然犯了錯誤,老師仍是愛你們的”,再加上“及時跟進3個小動作”,這一切舉動讓孩子解除了后顧之憂,認識到老師不厭惡自己,仍然愛自己,自己要改正,好好學習。教育因愛而生,因愛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