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英
【摘要】本文基于部編新教材淺談初中寫作教學策略。從立足文本進行仿寫訓練、提升學生對語言詩意領(lǐng)悟力、狠抓寫作基本能力訓練方面進行闡述,從而使學生能提高寫作能力。
【關(guān)鍵詞】文本教材 仿寫 詩意 寫作基本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94-0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于語文教師都是一個難題。一直以來,我們的寫作教學效果很不明顯。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語文教材對作文教學編排與設(shè)計目標太多,缺乏系統(tǒng)性。
初中新教材作文訓練每個單元都安排一個訓練目標。一共有36個訓練目標。一個目標不是一節(jié)課能完成的。例如七上第三單元“寫人要抓住特點”。人物描寫方法很多,要講清楚就不止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涉及到三大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加實用文(消息、通訊、演講稿等)。寫作訓練的數(shù)量如此之多,時間有限,其效果不明顯是可想而知了。
語文教材在寫作方面一直沒有系統(tǒng)性編排,不能做到循序漸進,新教材也是如此。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專題《寫人要抓住特點》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作專題《寫出人物的精神》最好放在一起編排,所選的課文也和寫作訓練一致,便于學生模仿、參照。
二、教師沒有重視部編教材中現(xiàn)代文教學。
近年來中考沒有直接考課內(nèi)的現(xiàn)代文,只有考文言文、詩歌,很多教師只重點講解這些,現(xiàn)代文略講,只講文學常識、字詞,課文內(nèi)容一帶而過。對于課文語言特點、寫作手法、藝術(shù)構(gòu)思等很少深入講解。
三、教師不重視學生基本寫作能力訓練。
從學生中考作文來看,很多學生文體不清,記敘、描寫、議論等寫作基本能力明顯不足。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很大原因是老師平時對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訓練不夠。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文本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訓練,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jié)合。部編教材是專家組成員深思熟慮后精心挑選、編排出來的。每一篇課文能被選入教材,必有它的獨特之處,有的是文質(zhì)兼美,有的是寓意深刻,有的是構(gòu)思巧妙等。課文閱讀教學提供的主要語文能力的材料適合于該單元的寫作訓練。我們要精讀課文,緊扣文本訓練寫作。其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立足文本,進行仿寫訓練。
A.利用教材中精彩的語句片段進行仿寫。
如:教材中《春》最后一段,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仿寫一些比喻句來描繪春天。有學生這樣仿寫:“春天像一首動人的歌”;“春天像燃燒的火焰,帶著火一樣的熱情,領(lǐng)著我們奔向前方;有的寫“春天像淘氣的娃娃,走到哪里,就給哪里帶來歡樂?!边@樣的仿寫既有助于掌握和運用修辭手法,增加文章的文采,還幫助學生開發(fā)想象力。
B.利用教材對文章篇章結(jié)構(gòu)、主題進行仿寫。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后練習:讓學生寫出類似的經(jīng)歷,具體描寫怎樣克服的。并啟發(fā)學生對家長的教育進行反思。學生結(jié)合文章的中心,把自己類似的經(jīng)歷寫出來,真實而具體,當然是一篇好文章。這樣的仿寫讓學生有例可依,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能暢所欲言,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C.模仿教材中文章的寫法,加強仿寫訓練。
例如《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通過寫濟南的山和水來體現(xiàn)濟南城“溫晴”的特點。從描寫中抒發(fā)對濟南的喜愛之情。教材中課后習題就布置了練習:抓住特點,寫出你家鄉(xiāng)冬天的風景,不少于200字。通過訓練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提高寫作能力。
2.立足文本,狠抓基本能力訓練。
教材中寫作單元指導有年級側(cè)重點,如初一側(cè)重訓練記事、寫人、抒情;初二側(cè)重訓練描寫、說明;初三側(cè)重議論、立意、謀篇布局。雖然寫作訓練內(nèi)容多,但我們不應該面面俱到,要重點解決寫作基本能力問題。如認清文體,讓學生有寫基本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能力;如學習表達方式,讓學生有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能力,能明確地區(qū)分和運用;如學習寫作的過程,讓學生有審題、立意、構(gòu)思的能力。我們要在這些基本能力上以課文為例子多講解多分析。只有這些寫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了,才能探求文章主題的深刻等。
例如:八上第三單元寫作《學習描寫景物》,要求學生學會描寫景物。不論借景抒情,還是托物言志,都要先把景物描寫寫好。大部分老師直接叫學生描寫,然后評講,念上一兩篇例文。富有經(jīng)驗的老師會聯(lián)系《春.》《濟南的冬天》等寫景的名篇來點撥引導學生,概括出描寫三個標準:①明確描寫對象;②具體描寫內(nèi)容;③描寫要生動形象。然后以具體實例進行舉一反三。這樣就著重解決了描寫基本能力,學生的描寫能不進步嗎?
又例如七上第二單元《學會記事》,編者還舉了教材中《散步》《秋天的懷念》為例子,顯得通俗易懂。我們老師還要抓住記事的關(guān)鍵能力來訓練。即記事要學會敘寫“沖突”,利用教材中《散步》《秋天的懷念》為例子,總結(jié)出好的故事要學會敘寫好沖突,即抓住我與自然,我與他人,我與自己的關(guān)系。這樣讓學生懂得怎樣敘寫沖突。如果我們加強記事的關(guān)鍵能力訓練,學生記事還能平鋪直敘嗎?
再如九上第三單元寫作《議論要言之有據(jù)》,初中生學習主要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議論文接觸較少,而且學生在思辨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議論文寫作對于初中生來說比較有難度。但只要我們抓住議論文的基本能力即學會分析事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首先要引導學生懂得分析教材中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只有分析的事例才是事實論據(jù),舉例只是議論的手段,說理才是目的。如何分析事例?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反面假設(shè)法。例如:要證明“人貴有只知之明”觀點。可以引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的事例,鄒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都贊美鄒忌比徐公美,但他沒有被蒙蔽,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這是為什么?原因是他有自知之明,并從中悟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像這樣結(jié)合教材中的事例分析后,學生寫議論文就不難了。學生寫作的基本能力不可能一次就掌握,要緊扣基本要領(lǐng),反復訓練,最終才能形成。這樣的寫作教學才是高效。
3.立足文本,增加文采。
學生作文語言枯燥無味,主要原因是平時沒有積累詩意的語言,老師缺少這方面的訓練。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fā)揮想象,對教材文本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細加品味。例如七上《雨的四季》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調(diào)動我們的各種感官,全面感受這四季的雨。像這樣的文章讓學生多讀、多體會、多積累。
不僅多讀多背教材中的美文,還可以仿寫、改寫教材中的詩歌,培養(yǎng)學生的詩意的語言和想象力。如學了《望江南》,可以設(shè)計一個片段練習。讓學生想象自己進入到了這首詩的情境中,自己是主人公,寫一段描寫,要求與詩的意境符合,并有細節(jié)和比喻。通過這樣練習,學生不僅加深對詩的理解,也使自己的想象力得到了自由的拓展。
不僅記誦美文美句,還要善于運用。善于引用不僅增舔文采,還體現(xiàn)學生的知識面和才情。也可以化用詩文,把他人的文句,巧妙的化用為自己的文章。如“血可流,頭可斷,發(fā)型不能亂!”這句作者很有創(chuàng)意地把一個陳舊的政治口號順手拈來,改變了幾個字,就化為我用,反映了學生的天真和生活。讀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文章也頓生文采。在寫作時可以用這種舊瓶裝新酒,讓自己的語言別具一格。
孩子是天生的詩人,通過引導他們更好地與文本對話,最終能用生花妙筆書寫生活。
總之,我們老師要盡量充分利用部編教材,用智慧去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大膽吸收新的作文教學理念,積極探求新教法。如果這樣我們語文作文課堂就會煥發(fā)生機,學生就會樂于學、勤于學,他們自然會寫出好的篇章。
參考文獻:
[1]卜建珍.《關(guān)于三位一體式作文教學的探究》,《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