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鈺青
摘 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然而,通過新聞媒體經常瀏覽到社會中關于見死不救、冷漠旁觀的報道。文章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責任分散效應的存在。因此,文章基于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借助博弈矩陣模型推導分析責任分散產生的原因。結果顯示,隨著在場人數的增多,人們勸阻的概率就越小。有時并不是公眾社會道德的淪喪,而是由于他人在場所產生的相互影響,抑制了大家的援助動機。因此,文章針對公共事件中,旁觀者責任分散問題提出了避免責任分散的具體策略,分別就政府、相關部門、公民、法律方面列舉相關策略并做出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公共事件;責任分散;旁觀者效應;博弈模型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大踏步前進、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促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社會中也存在許多弊病,通過新聞媒體屢屢看到有關見死不救、冷漠旁觀的報道:2011年,年僅兩歲的小悅悅三次被車碾軋。事發(fā)后女童身邊經過十幾名路人,都選擇了離開。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姨將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其母親。2014年,一名大媽雨天騎車不慎摔倒在地造成骨折,但在數十分鐘內,沒有一人上前幫助,她甚至對圍觀者喊道“是我自己摔倒的,我不會訛你們”也無濟于事。最后,一名小伙子停車跑來報警并扶起老人。2018年,由于道路維修改道,劉某錯過目的地站要求下車,但該處無公交車站,駕駛員冉某未停車。因而劉某上前指責冉某,雙方爭執(zhí)逐步升級至毆打,最終造成車輛失控,與對向小轎車撞擊后墜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而這期間公交車上十幾名乘客沒有一名起身勸阻,全部采取漠視狀態(tài)。
同類性質的事件,從文明的大都市到城鄉(xiāng)角落,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在各種緊急情況下,對他人危難的坐視不救,對公共利益的漠視,這些真實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集體冷漠”現象,傷害著受害者當事人的利益,也嚴重損害人們的道德信仰,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應當引起人們高度的關注和反思。
不可否認,在公共社會中也不乏見義勇為者,但畢竟為少數。況且那些因見義勇為受傷,由于無錢治療或身體殘疾,給個人和家庭造成巨大影響的報道,見義勇為反被拘留的無奈,也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人們見義勇為的積極性。但是,如果讓充滿愛心的見義勇為者在“流血”的同時,還付出他本不應該承受的代價,則不得不說是社會制度安排中的某種缺憾。
因此,在社會轉型加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如何改善公共事件中“集體冷漠”的局面,使每位公民在公共社會中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盡忠盡職、任勞任怨,是我國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本文將從經濟角度出發(fā)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并針對該現象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一、相關研究綜述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又稱旁觀者效應,最早解釋冒險轉移的理論。認為群體比個體更富于冒險精神的原因是群體決策冒險的結果將由群體承擔,責任將由于分散到各個成員身上而減小,因而個體減少了對失敗的恐懼。[1]而責任分散具體是指如果一個人被要求獨立完成任務,那么其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強,他的行為將是非常積極的,因為他必須獨立完成并對自己的利潤和損失負責; 如果在社會中需要有人完成某項任務,那么在場的每個人都會相對缺乏責任感,并且面對責任或困難時更容易退縮,因為每個人都會想逃避,并將責任推脫給他人。簡單來說,就是在每個人都有責任的情況下,大家都不主動承擔責任,并期望對方承擔責任的現象。
而旁觀者效應不是單純的現代現象,前現代社會同樣存在著旁觀現象,并一度引起學者的關注。在黃巖(2010)[2]的著作《旁觀者道德分析》中提到,在近代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我國學者梁啟超、魯迅等就曾深入剖析過旁觀者的丑惡嘴臉。進入現代社會,Zygmunt Bauma(2005)[3]認為當代旁觀者大量存在與各種傳媒技術的高度發(fā)達有關。人們坐在電視機前,對他人的苦難和不幸,以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觀看,久而久之會造成同情心的弱化,對他人痛苦和不幸的冷漠。此外,劇烈的社會競爭,人們利益關系中的沖突,容易引發(fā)個人心理和行為的失常,也會造成對對手的潛在敵意。這是現代旁觀者形成的主要原因。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旁觀者責任分散的研究著作,大多局限于社會心理學與道德層面的分析,如我國臺灣學者楊國樞(1986)[4]編著的《現代社會的心理問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Baron Byrne(2004)[5]編著的《社會心理學》;黃巖(2010)編著的《旁觀者道德研究》[2];等等。在中國期刊網上以“責任分散”“旁觀者”為檢索詞,查閱到許多國內學者的學術論文大多從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等視角進行闡述,或針對具體某事件進行分析。如高曉文和于偉(2016)[6]對教師行動中的“責任分散”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并提出了相關的防范措施。李吉楨和張浩(2017)[7]在《中日校園暴力的起因及對策分析》中論述 “旁觀者效應”是我國校園暴力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黃鳳等人(2018)[8]認為虛擬社區(qū)中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現象——90%的用戶不參與知識分享,這可能與虛擬社區(qū)知識分享中的旁觀者效應有關。
通過對研究文獻的梳理發(fā)現,以上研究均對旁觀者責任分散現象進行了一定深度的分析與論述。但從公共事件下,經濟角度分析旁觀者責任分散與道德問題的研究尚不多見。因而,本文將突出在公共社會環(huán)境的大背景下,重點利用經濟學思想,分析責任分散效應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案。希望本文可以為相關部門提供政策參考意見與建議,對讀者有一定的道德啟發(fā)與影響,并促進社會良性發(fā)展。
二、責任分散產生的經濟分析
為什么會出現該種現象呢?我們借助最近發(fā)生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分析。在此次事件中,乘客劉某因錯過下車站而與司機冉某發(fā)生沖突毆打造成車輛失控,墜入江中,造成了全車人喪命的慘重代價。而這其中除了乘客劉某與司機冉某以外,公交車上十幾名乘客沒有任何一名起身勸阻,全部采取漠視狀態(tài),這一悲劇不禁令我們產生思考,為什么在提出無理要求的乘客與司機發(fā)生沖突時,沒有一名乘客勸阻?本文認為這就是責任分散的問題,我們通過博弈模型對該事件進行解釋:
(一)兩名參與人
若公交車上除司機冉某與乘客劉某外還有兩名乘客分別為張三和李四,我們假定只要有一名乘客勸阻,則不會發(fā)生慘案,所有人均可獲得10的收益,但勸阻者會花費3的成本;若全部選擇旁觀既不會花費成本,也不會產生收益,圖1是兩名乘客的博弈矩陣:
(二)n名參與人
當公交車除司機冉某與乘客劉某外博弈的參與者不再是兩人而是n名參與人,有三種收益情況:若張三選擇旁觀,則無人勸阻時收益為0;若張三選擇旁觀,則有他人勸阻時收益為10;若張三選擇勸阻,無論他人是否勸阻張三收益都為7。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人越多,人們勸阻的概率就越小。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當時在公交車上沒有一個乘客站出來為司機冉某與乘客劉某勸架。
雖說群體責任分散在重慶公交車事件只是間接因素,直接因素還是乘客劉某與司機冉某互毆造成,但在該情況發(fā)生時,只要有一名乘客出面勸阻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的確,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他們沒有打罵司機冉某,沒有辱罵乘客劉某,但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乘坐的是“公共”汽車。公共汽車里的“安全”是一種公共產品。公共代表著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是服務于所有人的。一方面,公共汽車的安全與公交車上每個人的人身生命安全相關。另一方面,公共汽車里的安全需要所有人去維護,這就要求每個人都要遵守規(guī)則,不做出危險行為。因為,只要有一人做出危險行為,每個人都將面臨共同的安全威脅。同時,當一個人做出威脅公共安全的行為時,其他人或集體也需要出面制止該危險行為的發(fā)生。因此,維護公共汽車的安全需要集體行動。我們應拒絕公共利益被綁架,被侵蝕。
所以,當一個人被要求獨立完成任務,那么其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強,他可以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必須承擔起的所有責任,無法選擇推脫或逃避自己的責任。他的行為將是非常積極的,否則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成本,他必須獨立完成并對自己的利潤和損失負責; 如果在社會中需要有人完成某項任務,那么在場的每個人都會相對缺乏責任感,并且面對責任或困難時更容易退縮,因為每個人都會想逃避,并將責任推脫給他人。在公共環(huán)境下,個人對某種情形的理解,往往依賴于在場其他人的反應。在緊急狀況下,如果在場的其他人無動于衷,那么就會讓人懷疑情況是否緊急,從而采取和其他人一樣的旁觀態(tài)度和行為。如果在場的其他人表現得鎮(zhèn)靜,絲毫不慌張,這就可能產生一些錯誤的引導,使其他人認為沒有什么危險的事情將發(fā)生,造成一種認知或理解的偏差。
在場人越多就會產生某種社會抑制作用。當許多人共同面對問題的時候,責任就會被擴大化,大家都會有“搭便車”的想法,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每個人都會把其他人想象成樂于助人、勇于承擔責任的人,而實際上卻可能沒有一個人采取實質性的幫助,大家依舊保持著旁觀者的身份。有時候不是公眾人性的喪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場所產生的相互影響,抑制了人們的援助動機。使得在場的人越多,作為個人對特定事件負有責任的意識反而就越低。在場的每個個體可能會出現:“如果出現問題,責任是共同承擔的,不是我一人的”“在場有那么多人,別人會來處理的,我可以在其中扮演更少的角色,同樣我多分擔一些還會花費更大的成本”等類似的想法,如果社會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擁有這些想法,那么當人們在社會中面對具體公共事件時,就很可能表現出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甚至更嚴重的問題。
三、避免公共事件中責任分散的策略
(一)法律應保護并獎勵見義勇為
經濟學里,每個理性人都是利己的,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假設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每個理性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尤其是面對陌生人遭遇不公的時候,都會有猶豫,考慮自己見義勇為的成本與風險,考慮到事后的處理影響,而對未來的不明朗,對缺乏見義勇為氛圍的社會環(huán)境,成本一定是大于收益的,因此人們往往會選擇不勇敢。所以,只有當救助成本和比沒有予以援助的其他人得到更大的好處時,人們才會選擇去幫助,所以獎懲制度有助于解決責任分散的問題。對見義勇為者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既能解除見義勇為者自身的后顧之憂,更重要的是可以營造一種懲惡揚善的良好社會道德氛圍,從而使更多的旁觀者轉化為見義勇為者。
從法律層面上講,見義勇為是指個人不顧自身安危通過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等方式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的一種行為。見義勇為的受益者是國家、社會和大家。法律理論上應當是人民意志的體現,當見義勇為的行為人作出了貢獻,應當給予獎勵,而且不僅是獎勵,還有權益的保護。許多國家,在見義勇為上有法律規(guī)定,但沒有獎勵的規(guī)定,卻有見義不為被追刑責類似“見死不救罪”的規(guī)定。因此,在法律制訂層面上,有兩種取向:一種是給予獎勵和保障;一種是給予處罰??傊?,對于事實上經常在發(fā)生的見義勇為或不為,法律應當有相應的規(guī)定來表明態(tài)度。因此,我們要加強社會誠信獎懲和保護制度,讓見義勇為者得到保護,旁觀者不再冷眼旁觀,違法犯罪者不再逍遙法外。在一個充滿正義感的社會里,社會風氣純正,邪惡將會無處藏身,社會就會最終走向和諧。
(二)政府應明確引導者角色
社會力量是不集中的、無序的、無長遠規(guī)劃的,及時性和常態(tài)化的支持工作需要由建立了較為完整機制的政府來執(zhí)行。因此,政府需要一馬當先去處理很多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對于個體自身不熟悉或者不方便解決的問題,政府應該出面或出資解決問題,而不是用最簡單的政策性兜底來處理弱勢群體的需求。政府有兩類不同的方式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其一是政府直接為社會成員提供其需要的公共產品,這種成本較高;其二是政府采取措施鼓勵其他社會主體提供公共產品,比如政府鼓勵老百姓必要時候“見義勇為”維護公共安全等。從“搭便車”心理角度分析一下,如果出面制止危險行為,需要花費成本,并且還有可能受到攻擊,即需要要承擔較大的成本與潛在成本;如果制止了危險行為,雖然在場所有人都會受益,但制止者并不會因為他人的受益得到相應的補償。個人制止危險行為的成本、收益不對等,是每個人搭便車、行為保守的根源。而在成本分擔、收益補償方面政府若可以有所作為,從而激勵社會成員,使其不再“集體冷漠”。有政府這種表態(tài)和實質扶持,很多具體、專業(yè)、多元的社會服務就可以得到實現,才能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明確其自身引導者的角色,而不能包辦所有的福利。政府不應包攬全部責任,也沒有太多資源去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可以為公眾們搭建平臺和渠道,連接社會資源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當然,若沒有相應資源的時候,政府有責任帶頭幫助這些人脫離危機。我們需要的是盤活好社會資源,讓愛心和善行流動起來的良性社會。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也需要看到政府的弱點和困難,調整對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期望??偠灾?,政府可以兜底,但不能包攬。
就同一個問題,大家都覺得責任不全在自己身上,因而都無法發(fā)力。而那些受困的人,只能在絕望與無奈中痛苦等待。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組織,他們在各自的角色中發(fā)揮作用,不相互推卸責任,就能較好地解決一些問題。當然,這也是一個比較理想局面,還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將機制健全。
(三)相關部門應公正負責履行職務
在最近熱議的見義勇為反被拘留事件中,由于黑龍江人趙先生在福州幫助一位正在被人毆打的女士脫離危險,將男方打倒在地后又踹其一腳,造成男方重傷二級。但趙先生卻因故意傷害被福州警方拘留,14天后被取保候審和不予逮捕。本文認為相關部門作出的14天拘留行為欠妥。由上述可知,趙先生及時上前制止強奸,使受危害的女士脫離危險,這是法律上見義勇為的行為,無論是從道德上還是法律上,趙先生都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本文認為甚至還應得到法律表彰。但相關部門接到報警后沒有仔細調查,就斷然下結論,讓見義勇為者在牢里飽受煎熬,涉嫌強奸者卻在外面逍遙法外。最后是趙先生借助媒體,在社會輿論壓迫下相關部門才給出一個較為公正的結果。雖然該案件已經告一段落,但趙先生的心早已千瘡百孔。無故被刑事拘留并留下拘留記錄,十四天休工,錯過兒子誕生,甚至將來或許會被他人惡意報復。相關部門卻沒有對他作出正面評價和實際嘉獎,又給見義勇為沒有好下場畫下了濃濃一筆。
公眾說現在的社會似乎特別冷漠,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看到有人偷東西不敢出手相助,好像人們都已沒有了同情心。其實,人們未必都沒有同情心,只是社會上類似惡無惡報,善有惡果的事見得太多,都嚇怕了,誰還敢見義勇為呢?在一個作惡成本低而行善風險大的社會里,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人們必然是更傾向把良知藏心里。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認真公正地履行職務,只有相關部門遵守規(guī)則,按照規(guī)則辦事,才會給社會成員以示范作用,只有一個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給人安全感,引人向善而不是冷眼旁觀。
(四)加強道德建設促進責任凝聚
“沒有公民道德,社會就會解體”[9],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本要求。在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二十字確立為我國公民應當旅行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這也是公民必須旅行的基本義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有效地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才能提高公民的道德認知水平,促進旁觀者的自我道德反省和道德自覺,從而提高其履行道德規(guī)范的自覺性。人若是希望具有某種道德品質,那么他不僅僅要對一定的道德原則規(guī)范有所認識、有所理解,而且必須在此基礎上踐履篤行,付諸行動。個人道德自覺性和自主性的提高,社會意識的增強,就會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明確反思,努力扮演自己應有的社會角色,努力承擔某種社會職能,體現社會應有的道德關系,還由此轉化成他自己想要實現的價值追求。所以,開展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識,引導公民積極參與公共生活,與其他公民獲得共識,自覺地將個人行為融入到集體生活,使社會更加有凝聚力,創(chuàng)造互助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
四、結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一個相互關愛的社會,只有人與人之間真正實現友愛互助,才可能有真正的人際和諧與社會和諧。建立平等、互助、友愛、協(xié)調的理想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雖然,在公共環(huán)境管理過程中,不計較個人得失,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任勞任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們仍要勇于承擔社會道德義務,避免責任分散效應的出現。只有把提供制度保障、要求相關機構部門盡職盡責、加強教育提高修養(yǎng)等多種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夠使旁觀者在認知、情感等方面克服自己的不足,增強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身和社會利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楊治良,郝興昌.心理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2] 黃巖.旁觀者道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英]Zygmunt Bauman著.郇建立,譯.被圍困的社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4] 楊國樞.現代社會的心理問題[M].臺灣: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6.
[5] [美] Baron Byrne著.黃敏兒,等.譯.社會心理學(第十版)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 高曉文,于偉.教師行動中的“責任分散”問題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2):57-62.
[7] 李吉楨,張浩.中日校園暴力的起因及對策分析[J].林區(qū)教學,2017(11):121-122.
[8] 黃鳳,丁倩,魏華,等.帖子主題特征對虛擬社區(qū)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旁觀者效應的視角[J].心理學報,2018,50(02):226-234.
[9] [英]Bertrand Russell著.肖魏,譯.倫理學與政治學中的人類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66).
[10] 陳玲,鄭廣懷.個體化社會的規(guī)則重構:基于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的分析[J/OL].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01):31-37[2019-03-08].
[11] 顧建梅.“扶”與“不扶”的心理較量[J].檢察風云,2015(05):38-39.
[12] 邢捷.論見義勇為人員的權益保障——政府責任與行政行為的規(guī)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34-39.
[13] 黃怡文.責任分散效應——審視行政權力運行的新視角[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8(0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