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馳 張博異 雷佳
摘要:通過對Z集團債務重組案例研究,分析其重組過程和重組前后財務狀況,研究債務重組長期和短期財務效應。提出可行性建議,望債務重組能夠發(fā)揮真正的作用,使企業(yè)擺脫財務困境。
關鍵詞:上市公司;債務重組;財務效應
中圖分類號:F81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6-0075-02
一、引言
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我國上市公司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頻出,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在面對財務困境時會果斷進行債務重組。以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債務重組環(huán)境還不完善,部分上市公司總走在債務重組的灰色地帶,借機牟取利益。這會直接導致重組失敗,損害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引發(fā)企業(yè)的一系列債務和信用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市場和阻礙經(jīng)濟的發(fā)展。債務重組的相關問題引起了國家的重視,財政部先后三次對債務重組準則進行了修改。對于我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上市公司而言,有效地進行債務重組能拯救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穩(wěn)固證券市場和保持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都具有普遍的經(jīng)濟和社會意義。
二、債務重組概念及Z集團重組
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債務重組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債務重組,只有債務條件發(fā)生了變化,狹義的債務重組,債務人既陷入財務困境,又發(fā)生了債務條件的變化。我國目前采用的是狹義的債務重組。一般債務重組的方式有以資產清償債務、債務轉為資本、修改其他債務條件等。Z集團是以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的。
(一)案例簡介
Z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999年在香港成立,2009年12月在香港聯(lián)交所上市,是國內大型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Z集團旗下?lián)碛卸嗉易庸?,分公司一百多家,總資產高達二千多億元人民幣。自2014年11月受到深圳多處房源被限制或鎖定的影響,增加了公司短期的債務壓力,在2015年1月董事會主席的辭職直接導致匯豐銀行貸款的違約,進而加快Z集團陷入財務困境,由此在2月份拉開了債務重組的帷幕。
(二)財務指標
通過分析Z集團債務重組,利用重組前后2014和2015年財務狀況進行短期財務效應分析,利用2012到2017年財務狀況進行長期財務效應分析。財務效應的分析從償債能力、運營能力、盈利能力和發(fā)展能力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1.償債能力
從表1可以看出,Z集團重組前與重組后這兩年差距較大,2014年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偏低,分別為1.03和0.33。從短期財務效應的角度看,Z集團通過債務重組后,2015年的流動比率達到 1.44,速動比率增至0.57,相較重組前分別增加了39.8%和72.7%,償債能力得到了提升,這主要歸功于企業(yè)流動資產不斷增長和債務的延期。從長期來看,Z集團自2015年債務重組后,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均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流動比率平均提高了42.19%,速動比率平均提高了72.22%。說明債務重組后Z集團在償債能力方面表現(xiàn)長期良好的財務效應,償債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Z集團債務重組后資產負債率小幅度上升,首先,Z集團是修改其他債務條件的重組,并沒有減免部分債務,導致Z集團的負債總額沒有下降。由于房地產企業(yè)高負債的經(jīng)營模式,高資產負債率是房地產行業(yè)特有的特征。其次,Z資產負債率的上升可能是由債務重組期間獲得的各家金融機構的借款所導致的。
2.運營能力
從表2可以看出,2015年與2014年相比,公司短期的營運能力并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應收賬款周轉率下降了56.81%,流動資產周轉率下降了50%,存貨周轉率下降了45.8%,總資產周轉率下降了 52.63%。這說明Z集團的整體營運能力在大幅下降,資產利用效率不高,資金回籠慢,債務重組的短期財務效應起了負作用。從長期來看,自債務重組后,公司營運能力呈穩(wěn)步上升趨勢,2017年應收賬款周轉率達到3.29、存貨周轉率達到0.38,債務重組后與重組前的平均值相比基本相差不大,從趨勢上看有超過的可能,公司的營運能力長期得到了增強。
3.盈利能力
從表3可以看出,2015年相比2014年Z集團凈資產收益率增長了4.56%,而凈資產收益率毛利潤和凈利潤分別下降了78.49%和73.15%,與這幾年相比2015年達到了最低值,可能是2015年銷售額從196億下降到了109.27億所導致。這表明重組后帶來的短期財務效應幾乎為負影響。從長期來看,重組后幾年盈利能力穩(wěn)步上升,Z債務重組前后盈利能力指標的平均值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并且2017年銷售收入較重組之前有大幅度的增長,從109.27億增加到327.79億,凈資產收益率高達20.51%,說明Z集團用自有資金獲得了更多的凈收益,長期財務效應表明重組后的盈利能力在不斷改善。
4.發(fā)展能力
從表4可以看出,對比Z集團債務重組前后的兩年數(shù)據(jù),凈利潤增長率在重組后增長了108.76%,但營業(yè)總收入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分別下降至44.25%和5.72%,重組后的短期財務效應表明凈利潤得到了增加,而營業(yè)收入在大幅度的下降。從長期來看,發(fā)展能力在重組后大幅度穩(wěn)定增長,2016年與2015年相比,營業(yè)收入增長率增加了240.11%,凈利潤增長率增加了252.48%,總資產增長率增加了424.65%,并且可以看出債務重組后發(fā)展能力指標的平均值比重組前的高出許多,長期財務效應表明公司的發(fā)展能力越來越強。
三、分析與評價
Z集團能夠成功地進行債務重組,得益于多方面的支持。從內部來講,Z集團有足夠的土地儲備量、有能力進行有效的債務重組。從外部來講,政府參與協(xié)調、銀行和投資方的支持、房地產市場行情大好等。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Z集團債務重組,從短期財務效應看,償債能力得到了加強而其他能力卻在減弱。從長期財務效應看,償債、盈利和發(fā)展能力都有較大提高,但資產負債率居高,在運營方面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解決成本費用過大的問題。在面對債務重組時,首先,要篩選合適的重組對象,避免錯選而導致資金浪費。其次,重組過程要操作規(guī)范,嚴格執(zhí)行程序減少失誤帶來的損失。再次,依據(jù)企業(yè)的財務指標來判定債務重組是否有效。即使不能完全保證重組的有效,也會使有效的債務重組的概率大大增加,減少社會資源浪費。
四、我國上市公司債務重組的建議
第一,企業(yè)適當運用財務杠桿,建立健全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債務重組的發(fā)生往往是因為企業(yè)財務杠桿運用不當而引發(fā)財務危機。有效的債務重組雖然能使企業(yè)起死回生擺脫困境,但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相關人員的利益。要想避免重組,關鍵還是要從企業(yè)經(jīng)營和決策抓起,把握好使用財務杠桿的度,做好財務危機的防范。
第二,為應對可能的突發(fā)事件造成的資本需求,自己預留一部分資金或者與銀行簽訂應急資本合同,對于即將到期的債務應提前做好償還的準備。案例中,Z集團正是因為沒有做好諸多防范財務風險的措施,才導致債務違約的產生,陷入重組風波。
第三,在重組中企業(yè)應學會與利益相關者進行博弈,合理制定債務重組方案,維護多方利益。案例中,涉及Z集團、收購公司、Z集團的境內外債權人等,通過多方磋商協(xié)調,Z集團為解決財務危機為境外債權人提出了三種可行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多方利益人的利益,使重組計劃得以實行。
參考文獻:
[1] 張雙雙.*ST山水公司債務重組案例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jīng)大學,2017.
[2] 彭景頌,魯盛潭.上市公司債務重組前后對公司績效的影響[J].財會通訊,2017(29).
[3] 祝利芳.例解修改其他債務條件的債務重組會計處理[J].財會月刊,2018(3).
[4] 宋 梅,時 佳.我國上市公司債務重組財務效應的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jīng)濟,2014(5).
[責任編輯:王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