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鯤 程 剛 甘龍飛 劉國慶 陸耀宇 張 強 覃家永
(貴州省黔南州中醫(yī)醫(yī)院骨傷一科 貴州 都勻 558000)
鎖骨骨折是臨床常見損傷,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變,如果不及時治療還可能留下殘疾。本文為研究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臨床療效,現(xiàn)選取了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鎖骨骨折患者40例,隨機分成兩組進行臨床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鎖骨骨折患者40例,排除了伴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全身器官功能損傷、惡性腫瘤者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20例)中男性有12例(60.0%)、女性有8例(40.0%);年齡在18~53歲之間,平均年齡(29.5±5.2)歲;包括11例左肩鎖骨骨折(55.0%)、9例(45.0%)右肩鎖骨骨折;致傷原因包括重物砸傷4例(20.0%)、交通事故傷13例(65.0%)、高空跌落傷3例(15.0%)。對照組(20例)中男性有13例(65.0%)、女性有7例(35.0%);年齡在19~55歲之間,平均年齡(30.8±4.7)歲;包括12 例左肩鎖骨骨折(60.0%)、8 例(40.0%)右肩鎖骨骨折;致傷原因包括重物砸傷5例(25.0%)、交通事故傷13例(65.0%)、高空跌落傷2例(10.0%)。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了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和家屬的同意。
1.2.1 觀察組
對觀察組行克氏針髓內固定術治療:令患者取仰臥位,先行頸叢阻滯麻醉或全麻,并將頭部轉向健側,稍墊高肩部;然后沿鎖骨邊緣于骨折端中線位置做一8cm 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筋膜,剝離鼓膜,充分顯露出骨折斷端,清除術野內軟組織及血腫,避免損傷鎖骨下血管和神經等部位;復位骨折后,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重建鋼板5~8孔,塑形后以適宜的螺釘將之置于鎖骨上,并固定于骨折兩端;以拉力螺釘固定較大粉碎性骨塊,并保持骨折線與螺釘相互垂直;對于較小粉碎性骨塊可以可吸收線捆扎,需注意保護好周圍組織;最后在X 線下檢查固定穩(wěn)定情況。
1.2.2 對照組
對對照組行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令患者取仰臥位,行全麻,并將頭部轉向健側,稍墊高肩部;然后沿鎖骨邊緣于骨折端中線位置做一5cm 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筋膜,剝離鼓膜,充分顯露出骨折斷端,清除術野內軟組織及血腫;合理選擇型號合適的髓腔克氏針,于遠端髓腔將克氏針穿入;復位骨折后,再次于近端髓腔穿入克氏針;最后以可吸收線拼接捆扎及固定。
觀察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利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行分析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并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并行卡方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為(63.77±5.21)min,對照組的手術時間為(71.35±2.72)min,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明顯更短(P <0.05)。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為(60.07±5.35)ml,對照組的術中出血量為(73.25±5.34)ml,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更少(P <0.05)。
觀察組的骨折愈合率為95.0%(19/20),對照組的骨折愈合率為80.0%(16/2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骨折愈合率明顯更高(P <0.05)。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對比表
鎖骨骨折的治療并不容易,由于人體的鎖骨部位比較特殊,所以比較難以采用傳統(tǒng)手法或者石膏外固定手法進行復位,而且一旦復位不當,即可能引起骨折愈合畸形。另外,在骨折治療中常用的克氏針固定法,也往往不能有效控制旋轉,且容易發(fā)生骨折塊分離、松動及滑脫等問題。為此,我們考慮采用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
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的優(yōu)點在于其能在短PQ 軸和RS 軸上彎曲,也能夠在XY 軸上扭轉,所以在手術過程中彎曲和塑形比較方便,能夠避免骨折分離或旋轉等問題的發(fā)生,最重要的是骨折復位效果較好。再者,采用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還能夠方便患者早期進行功能訓練,從而促進其關節(jié)活動功能愈合。
本文通過對同期收治的兩組鎖骨骨折患者進行臨床對照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可得出結論:采用重建鋼板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