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格
【摘 要】《論語》作為一部經(jīng)典語錄體,稱謂使用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稱謂使用進行研究時,可以窺見孔門師徒遵守禮儀、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本文將從孔子對弟子的稱謂與孔子自稱、弟子對孔子的稱謂與弟子之間的稱謂,以及《論語》書寫者使用的稱謂這幾方面進行分析,探究不同的稱謂背后所蘊含的各種關系與情感。
【關鍵詞】《論語》;孔子與弟子;稱謂使用;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3-0214-02
稱謂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在社會人際交往中體現(xiàn)特定人際關系當中不同角色的身份,并且反映特定時期的社會秩序、人際交往的禮儀規(guī)范和每個角色之間的關系?!墩撜Z》是儒家經(jīng)典之作,記錄了孔子與其孔門弟子的言行。作為經(jīng)典的語錄體,稱謂使用在研究《論語》時是不可被忽視的一部分,它就像是這部經(jīng)典中的密碼,讀懂之后能夠從中窺見春秋時期的禮儀規(guī)范以及孔門師生之間的和諧人際關系,而其中包含的情感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能夠引起后人的共鳴。
一、嚴慈相濟——孔子對弟子的稱謂
《論語》中記載孔子對其弟子的稱呼,以直接稱名為主,也有使用“爾”“女”“而”這樣的第二人稱代詞,還有“弟子”“小子”“二三子”等用來稱呼弟子群體的稱謂。這些稱謂在體現(xiàn)孔子遵守春秋時期禮儀規(guī)范的同時也包含了孔子對弟子深厚的情感,為后世展現(xiàn)了這位大成至圣先師身為人師嚴厲的一面與父親般慈愛的另一面。
(一)稱名。春秋時期延承周代的禮儀文明,有稱名與稱字的區(qū)別。名為父母所取,字則為男子行冠禮后所?。蝗伺c人之間交往一般以字相稱,名只有父母與尊者、長者才能使用。作為老師,孔子理所應當對弟子直呼其名。于是有“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以下引用《論語》只注篇名)?!盎亍敝割伝?,字淵,孔子在這里直接稱呼他的名,并在表達對顏回贊賞的同時也提出了建議。對于其它弟子,孔子也都直接使用名進行稱呼,如“由”(仲由,字子路)、“賜”(端木賜,字子貢)等,體現(xiàn)了尊長稱名的禮儀規(guī)范。
(二)第二人稱代詞。與稱名的用法相同,春秋時期第二人稱代詞“爾”、“女”等也只能用于尊對卑、長對幼,如在一次與子張對話時,孔子言:“何哉,爾所謂達者?”(《顏淵》)以及與子路對話時的提問:“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陽貨》),其情境基本都是在與某位弟子單獨對話的場合下,而在與弟子集體討論問題時則會用名來稱呼各位弟子以示區(qū)分。有時會在稱名之后使用第二人稱代詞,如“赤,爾何如?”(《先進》)這樣的對話拉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反映出孔子與其弟子日常交談生動活潑的畫面。
(三)“二三子”與“小子”?!岸印迸c“小子”是孔子對其弟子群體的稱呼,在不同的場合體現(xiàn)不同的情感?!靶∽雍文獙W夫《詩》?”(《陽貨》),是孔子教導弟子們學習《詩經(jīng)》時輕松愉快的氛圍,“小子”在這里有一種親切感,從中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循循善誘和對學生的疼愛。而在“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保ā断冗M》)一句中,表達對顏回逝去的悲哀和對學生堅持厚葬的嚴厲反對與無奈,此時的“二三子”更多帶有埋怨的語氣。但總的來說,這兩種名詞性稱謂都體現(xiàn)了孔子對學生如父親一般關心、關愛之情,不管語氣透露著慈愛還是嚴厲,都讓人們看到了一位為父者偉岸的形象。
二、謙虛守禮——孔子的自稱
在《論語》中也有多處孔子與人交談時的自稱,以“吾”“予”“我”等第一人稱代詞較為常見,而自稱“丘”,即自稱名的情況也時有出現(xiàn)。作為一代圣人,孔子的自稱展現(xiàn)了其對禮儀規(guī)范的遵守,且在遵禮守禮的基礎上又體現(xiàn)了其為人謙虛的美德。
(一)第一人稱代詞??鬃映J褂玫牡谝蝗朔Q代詞有“吾”、“予”、“我”三種,如與子路對話時:“居!吾語汝?!边@樣的第一人稱代詞既不屬于敬稱也不屬于謙稱,體現(xiàn)的是孔子與學生之間平等的關系。同第二人稱代詞類似,在談話中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拉近了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的距離,一位親切和藹的良師益友的形象便躍然眼前。
(二)稱名??鬃邮褂米苑Q“丘”的情況應多見于與年長者、士大夫或其它平輩對話時,但事實上《論語》中孔子以“丘”自稱卻往往出現(xiàn)在與學生的談話中。如“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先進》),此處沒有明寫談話的對象,但從談話內(nèi)容與后文“門人不敬子路”可以看出孔子應該是在對子路說話,身邊可能還有其他學生。以及與冉有對話時稱 “丘也聞有過有家者”,此處令不少后代學者困惑質(zhì)疑是否過謙,但在筆者看來孔子為人處世一貫謙虛守禮。在一次與陳國大臣對話時,孔子被抓住了“把柄”,學生巫馬期前來詢問,他便回答“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述而》),承認先前的話有誤并且放低姿態(tài)以應對,這對于類似孔子這樣地位的人而言是極其難得的,但孔子卻時常以謙虛之態(tài)對待他人,不管是位高權重的大臣還是自己的學生,堅守自己“一以貫之”的道。
三、尊師重道——弟子對孔子的稱謂
學生對老師的稱謂,以“子 ”、“夫子 ”為主,但也會在《論語》中看到學生稱老師為“仲尼”、“孔丘”,這自然不是弟子不尊重孔子,也有禮儀規(guī)范所在。而在孔子面前,弟子們都會自稱名以示尊重,體現(xiàn)了尊師重道的孔門風范。
(一)“子 ”“夫子 ”。王力說:“稱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 ,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稱名也不稱字。”在春秋時代,“子”表示對男性的尊稱,邢昺《正義》曰:“ 是子者 ,男子有德之通稱也?!?“夫子”與“子”類似,也是對有德行男子的敬稱。所以學生對自己所敬仰的老師都使用“子 ”、“夫子 ”這樣最尊的形式進行稱呼。如在孔子說自己不想言談的時候,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陽貨》)以及“夫子自道也”等等。體現(xiàn)的是弟子對博聞強識、仰之彌高的老師無比的尊崇和敬愛。
(二)“仲尼”“孔丘”。在《論語》中有記載弟子與其他人對話時,背稱孔子為“仲尼”、“孔丘”的情況:“子貢曰:仲尼不可毀。”(《子張》)、“子路曰 :為孔丘?!保ā段⒆印罚┻@是根據(jù)《禮記 曲禮上》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的規(guī)定延伸而來的。為表示對父親、君主以及年長者的尊重,在他們面前皆稱己名,而且在其他年長者的面前也要稱自己父親或長輩的名字以示尊重,因此,如上述兩個例子,子貢是在與叔孫武叔對話,叔孫武叔時任魯國司馬,是三桓之一,地位很高;而子路是在向長沮問路,長沮是一位隱者,當時世人以隱者為尊。所以子貢與子路在他們面前稱自己老師的名字是合乎禮節(jié)的。
(三)弟子在孔子面前的自稱。弟子們在孔子前的自稱,是與“父前子名,君前臣名”相符的,基本都是自稱名,如“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额仠Y》)、“賜也何如?”(《公冶長》)等,表現(xiàn)了弟子對老師恭敬的態(tài)度。冉有向老師提及季氏將伐顓臾時,表示:“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保ā都臼稀罚┻@里用“吾”自稱,除了這是當時情急之下說出的,也能成為弟子與老師之間平等和諧關系的印證。
四、和諧共進——弟子之間的稱謂
學生與學生之間屬于平輩,也有年長與年幼之分,因此在對話時以自己的名或第一人稱代詞自稱、以對方的字相稱是符合禮節(jié)的?!墩撜Z》中記載學生間的對話較少,有司馬牛與子夏的對話,“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顏淵》)司馬牛以“我”自稱憂嘆自己有兄猶無的困苦,子夏以自己的名自稱而后安慰司馬牛并為他找到排解的方法,從中可以看到師兄弟之間的和諧互助、親密無間。
但學生們在背稱自己師兄弟時稱呼也發(fā)生了變化,曾皙曰 “夫子何哂由也?”(《先進》),這是孔子與公西華、子路、冉有、曾皙四位弟子談論志向之后,等其余三位弟子都出去了,曾皙詢問孔子剛才為何要哂笑子路,用的是子路的名“由”來稱呼。這與上文所述在尊長面前稱同輩名是一致的,體現(xiàn)對老師的尊重,也體現(xiàn)對師兄弟的關心。
五、恭敬真誠——記錄者對孔子與其弟子的稱謂使用
《論語》這部傳世經(jīng)典,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時無不展現(xiàn)了孔門師徒遵守禮儀、互敬互愛的形象,描繪出了一幅幅和諧美好、生動活潑的畫面。值得一提的是,《論語》書寫者大多為孔門后來的弟子,在記錄過程中這些弟子們也使用了許多尊稱、敬稱。在記錄孔子言談時,大多用“子曰”開頭,也有“孔子曰”。書寫者是客觀記錄者,持中性態(tài)度,因此在這里依然用“子”、“孔子”稱呼老師,可見其對恩師無比的崇敬與感恩之情。
在記錄師兄言行時,大多稱師兄的字,如“顏淵死,子哭之慟?!保ā断冗M》)體現(xiàn)記錄者對師兄的恭敬、尊重。但也有例外,如稱閔子騫為“閔子”,稱子輿為“曾子”,稱有若為“有子”等,這些大概是后來閔子騫等人的弟子書寫時為表示對自己老師的恭敬而以如此的稱呼記錄。另一方面的例外是在孔子批評宰我時,記錄者直接書寫師兄的名字——“宰予晝寢”,以及在冉有說自己力不足不想學習時,直接書寫其名“冉求曰”。此二處直書其名的原因,筆者認為大概是由于這兩則例子實在令孔子不滿,為生動展現(xiàn)當時的情形而如此書寫,體現(xiàn)了書寫者的真實誠懇的態(tài)度,也使得言語中事物的情狀和情感的抒發(fā)更加充分淋漓,整個語言的意境更加形象。
參考文獻:
[1]黃霞,徐暉.《論語》中孔門師生稱謂及其和諧關系分析[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96-100.
[2]楊允,許志剛.《論語》稱謂的禮儀規(guī)范與感情表達[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32-37.
[3]王晨晨.“微笑”符號的美學解讀——從印刷時代、圖像時代到互動時代[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12):155-156.
[4]金艷麗.語言學視域下的2016年網(wǎng)絡流行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8):101-102+114.
[5]黃心怡,于師號.王國維《人間詞話》對南唐后主的評述探微[J].2018,(11):7-8+11.
[6]程邦雄.《論語》中的稱謂與避諱研究[J].語言研究,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