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江 劉會國 胡堅強 杜香菊
[摘要] 目的 評價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并對其進行短期隨訪。 方法 選擇寧波市康寧醫(yī)院精神科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EpiInfo(2000版)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對照組僅服用抗精神分裂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行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干預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分量表(PANSS)評分、精神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分與簡易人格問卷(NEO-FFI)評分,進行為期6個月隨訪,再次對比數(shù)據(jù)結果。 結果 干預結束后:PANSS評分兩組患者陽性癥狀與一般癥狀方面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陰性癥狀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SPI評分各方面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EO-FFI評分兩組患者(N)、(E)、(A)、(C)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PANSS評分觀察組3項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SPI評分各方面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EO-FFI評分兩組患者(N)、(E)、(A)、(C)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陰性癥狀,提升社會功能及穩(wěn)定人格特征,值得臨床應用與基層醫(yī)院推廣。
[關鍵詞] 社會技能;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人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 R749.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16-0102-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mprovement techniques in social skills training in th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o carry out short-term follow-up for the patient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n Kangning Hospital of Ningbo from January 2016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of 40 patient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40 patients using EpiInfo(2000 vers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anti-schizophrenic drug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improvement techniques in social skills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ore scale(PANSS) scores, the psychiatric patient social function rating scale(SSPI) scores and the simple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NEO-FFI)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follow-up was carried out for 6 month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gain.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PANSS scores of the positive symptoms and the general symptom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negative symptom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aspects of SSPI scores(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N), (E), (A) and (C) based on the NEO-FFI scores(P<0.05). After the 6-month follow-up: the scores of three symptom in the PAN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aspects of SSPI scores(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N), (E), (A) and (C) based on the NEO-FFI scores(P<0.05). 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 techniques in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th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negative symptoms of patients, improve social function and stabiliz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in primary hospitals.
[Key words] Social skills; Schizophrenia; Social functi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疾病,發(fā)病原因尚無明確定論,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言語模糊、意志力衰退、邏輯思維能力差與行為怪異等[1]。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藥物治療與其他干預措施后病情穩(wěn)定會回歸社區(qū),但潛在影響因素可能導致病情復發(fā),為社會治安、家庭社會和諧埋下隱患[2]。
“重返社會技能訓練”是外國學者Liberman于19世紀80年代創(chuàng)立的一種精神康復技術[3],其主要以授課的形式開展,對重返社會所需求技能進行學習。研究表明[4],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重返社會技能訓練”有助于提升患者依從性,改善患者精神狀態(tài)與社會功能,對預防病情復發(fā)、回歸社會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但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重返社會技能訓練”訓練模式單一,而針對病程久、病情嚴重的患者,特別是需長期服藥副作用所致注意力、反應能力下降患者,效果難以維持[5]。因此,本次研究在“重返社會技能訓練”基礎上進行改良,探討其在精神分裂癥中的應用價值,并對其進行短期隨訪,觀察其短期效果,取得肯定研究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寧波市康寧醫(yī)院精神科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EpiInfo(2000版)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8~59歲,平均(42.7±1.7)歲;病程2~41年,平均(19.7±3.6)年;婚姻狀態(tài):已婚11例,未婚/離異/喪偶29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8~57歲,平均(42.2±1.5)歲;病程2~42年,平均(19.1±3.3)年;婚姻狀態(tài):已婚9例,未婚/離異/喪偶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納入排除標準
(1)診斷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CM)[6]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相關標準。(2)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周歲;③患者有至少1名監(jiān)護人;④病程≥2年;⑤常規(guī)抗精神分裂藥物無過敏反應;⑥自愿參與本次研究。(3)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上述診斷、納入標準;②合并嚴重主要臟器功能性疾病,伴隨癡呆,無法有效讀、寫、聽;③病情不穩(wěn)定,波動較大;④女性處于妊娠期哺乳期;⑤存在嚴重藥物依賴性;⑥參與本次研究前接受過與本次研究相關、相似臨床指導。(4)倫理學:本次研究申報寧波市康寧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所有患者及監(jiān)護人均獲得本次研究內容相關情況,并充分考慮后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僅服用抗精神分裂藥物(利培酮,國藥準字H20010309,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1次/d,起始劑量1 mg,1周后增加劑量至2~4 mg/d,2周后增加劑量至到4~6 mg/d。最適劑量為2~6 mg/d,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適量加減,每日劑量不超過10 mg)、氟哌啶醇(國藥準字H33020585,寧波大紅鷹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起始劑量2~4 mg/次,2~3次/d,逐漸增加至常用量10~40 mg/d,維持劑量4~20 mg/d)、阿立哌唑(國藥準字H20061304,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起始劑量10~15 mg/d,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劑量為10~30 mg/d)。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行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1)技能訓練。本次技能訓練采用北京安定醫(yī)院翁永振教授等改編的,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yī)學院精神科教授Liberman編寫的《社會獨立生活技能訓練程式》為基礎。合計分為三個技能訓練程式:①藥物自我處置技能訓練程式,主要目的在于讓患者掌握抗精神藥物的相關知識,充分認識到遵醫(yī)行為的重要性,學會如何判別藥物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并能正確處理。②癥狀自我監(jiān)控技能訓練,主要目的是讓患者認識到可能引發(fā)病情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對病情復發(fā)的先兆癥狀進行識別與正確處理。③回歸社會技能訓練程式,主要是讓患者能夠學會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并融入生活中。(2)訓練方法,a視頻學習,組織患者集中至醫(yī)院會議室,對播放視頻內容進行大致講解與提醒患者注意觀看后播放視頻。視頻播放完畢設置現(xiàn)場提問環(huán)節(jié),耐心解答患者相關疑問。b角色扮演,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以3~5人為1小組,小組成員輪流扮演患者回歸社會后必須及可能面對的人物、事情、場景等,將視頻學習內容進行現(xiàn)場應用。c院內活動,根據(jù)患者所在病房不同,以單個病房為單位成立小組,在醫(yī)護人員的陪同下讓小組成員至其他病房探視患者,并進行交流互動;選擇天氣晴朗的時間在院內花園休息區(qū)進行團體活動如唱歌、舞蹈、游戲等。d家庭干預,家庭干預主要是對家庭成員或監(jiān)護人進行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講解與“解決問題”的技能訓練,讓家庭成員能夠掌握如何照料患者、規(guī)避高危因素、正確處理突發(fā)事件等。每月舉行一次家庭聯(lián)誼會,患者及主要照料者共同參與,引導患者與家屬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交流與討論,制定未來計劃等。e建設社區(qū)精神分裂癥“四位一體”康復模式,以患者為中心,作為模式中的“體”,“中心醫(yī)院”、“社區(qū)”、“家庭”、“社會”作為模式中的“四位”,“四位”互動,充分為“體”服務,做好精神分裂癥的回歸社會工作。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4.1 觀察指標? 干預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分量表(PANSS)評分、精神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分與簡易人格問卷(NEO-FFI)評分。
1.4.2 評價標準? PANSS為評定患者是否存在精神癥狀與各項癥狀的嚴重程度[7],分為陽性與陰性癥狀2個量表,主要包括7條陽性癥狀、7條陰性癥狀與16個一般精神病理癥狀,采用7級計分法,分數(shù)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SSPI為判斷患者各項需求滿足所應具備的各項功能[8],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主動性和交往情況、社會活動技能,采用5級計分法,分數(shù)越低代表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NEO-FFI主要判斷患者人格維度的廣泛性[9],包括神經(jīng)質(N)、外傾性(E)、經(jīng)驗開放性(O)、宜人性(A)和認真性(C),采用5級計分法(N條目為反向題),將測定所得原始分轉換為標準分,并與常模分數(shù)進行比較,除N(分數(shù)越低代表情況越好)外其余條目分數(shù)越高代表情況越好。
1.4.3 測定時間? 為患者干預結束后進行測定1次,出院后隨訪6個月進行再次測定。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獲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與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正態(tài)性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行t檢驗,不符合則行t′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干預結束后陽性癥狀與一般癥狀方面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陰性癥狀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隨訪6個月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3項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SSPI評分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干預結束后日常生活能力、主動性與交往能力、社會活動技能3個方面數(shù)據(j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隨訪6個月發(fā)現(xiàn)觀察組在3個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NEO-FFI評分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干預結束后神經(jīng)質(N)、外傾性(E)、經(jīng)驗開放性(O)、宜人性(A)和認真性(C)中除O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條目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觀察組N、E、A、C數(shù)據(jù)任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3.1 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應用價值
本次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的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是基于成熟的西方理論基礎與本地區(qū)實際情況進行結合而產生的新技術。目前大部分的社會技能訓練方法都是僅限于視頻、授課學習,患者因為患病時間常癥狀不一,加之長期用藥副作用等方面影響,反應遲緩,學習過程中注意力無法集中,加之實踐操作較少,無法讓患者通過實踐主動掌握所學習的技能[10,11]。本次研究中SSPI評分、NEO-FFI評分方面,對照組明顯低于觀察組,且在隨訪6個月后發(fā)現(xiàn)與干預結束后有所降低,這說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不開展社會技能訓練無法有效提升患者社會功能,患者出院后會增加家庭、社會負擔,甚至埋下安全隱患。本次研究創(chuàng)新點在于采用四位一體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服務,包含患者急性期處理、住院治療、社會技能訓練、家庭照料者監(jiān)督與協(xié)助訓練等內容,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社會技能訓練場所與實踐機會。
3.2 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在基層醫(yī)院的推廣價值
我國醫(yī)療技術綜合水平存在一定城鄉(xiāng)差異,部分地區(qū)不具備康復師,無法開展社會技能基礎訓練,但這些地區(qū)患者及家屬往往對技能訓練需求強烈[12]。為此,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中采用四位一體模式,讓家庭照料者參與其中,并起到極其重要的監(jiān)督與協(xié)助訓練作用,這是很多當前技能訓練中容易忽視的一點。家庭照料者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的主要監(jiān)護人,而因精神分裂癥患者本身疾病所致外顯攻擊行為與病恥感等方面影響,家庭照料者往往不會愿意將患者帶領走向社會。通過讓家庭照料者一同參與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能夠增加家庭照料者相關知識知曉度,提升其照顧技能,從而讓其更好地充當照料者角色。徐文煒等[13]采用藥物處置能力訓練、社交技能訓練與職業(yè)培訓和俱樂部活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社會技能訓練,發(fā)現(xiàn)有助于提升患者社會功能;張潔等[14]學者根據(jù)《社會獨立生活技能訓練》中《重返社會技能訓練程式》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訓練發(fā)現(xiàn),訓練后患者疾病癥狀有明顯改善,且社會功能得到提升。而本次研究中針對基層醫(yī)院中未進行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開展條件這一問題進行建議,在當前醫(yī)療環(huán)境中,為了保障醫(yī)療資源相對落后地區(qū),落實“全民醫(yī)療”這一政策[15],由上級醫(yī)院下派專業(yè)的康復師開展患者及家屬的技能訓練,情況允許條件下,鼓勵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醫(yī)護人員一同參與,讓這項技術真正惠及廣大患友[16-17]。
3.3 本次研究成果及思考
本次研究對觀察組患者開展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發(fā)現(xiàn)觀察組PANSS陰性癥狀有顯著改善,SSPI日常生活能力、主動性與交往能力、社會活動技能方面均有明顯改善,NEO-FFI神經(jīng)質、外傾性、宜人性與認真性方面均有明顯改善,目前臨床報道與本次報道結果大致相仿[18-23],提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陰性癥狀,提升社會能力及穩(wěn)定人格特征,值得臨床應用與基層醫(yī)院推廣。
本次研究局限于樣本量較小,所獲得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且只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短期隨訪,沒有進行中遠期隨訪,所得出結論可能存在一定片面性。但本次研究針對隨訪結果認為可以在進行社會技能訓練改良技術應用的同時開展其他輔助方法來提升患者出院后社會技能穩(wěn)定性。
[參考文獻]
[1] 夏旭,李心雨,張春,等.精神分裂癥的研究[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8,35(2):95.
[2] 姚堅,阮冶,李四新,等.30年基諾族跨文化精神病學隨訪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9):1437-1440.
[3] Kopelowicz A,Liberman RP,Zarate R.Recent advances in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06,32(Suppl 1):S12-23.
[4] 沙蓉,蔡軍,朱衛(wèi)明,等.《重返社區(qū)技能訓練程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康復效果的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 23(5):340-342.
[5] Rainbow TH,Adrian HY,Wan,et al.The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ai-chi and exercise in residential schizophrenic patients:A 3-ar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4,14:364.
[6] Hedegaard H,Johnson RL,Warner M,et al. Proposed framework for presenting injury data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tenth revision,clinical modification(ICD-10-CM) diagnosis codes[J].Natl Health Stat Report,2016,22(89):1-20.
[7] Montoya A,Valladares A,Lizan L,et al.Validation of the excited component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ec) in a naturalistic sample of 278 paties with acute psychosis and agitaion in a psychiatric emergency room[J].Health & Quality of Life Ootcomes,2010,9(1):1-11.
[8] 張作記,戚厚興,馮學泉.我國心理行為測評工具研究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1):79-80.
[9] Ed Stafford,Dewey G Cornell. Psychopathy scores predict adolescent inpatient aggression[J].Assessment,2003, 10(1):102-112.
[10] 竇娜娜,陳巧靈,白春杰.社會技能訓練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8,15(10):145-148.
[11] 馬丹英,常向東.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復技能訓練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4):639-641.
[12] 吳煥,呂本艷,王新法,等.河南省某市因精神疾病致貧居民的人口學和社會學特征[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8, 32(12):991-993.
[13] 徐文煒,袁國楨,張紫娟,等.慢性精神分裂癥社會技能訓練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3):241-244.
[14] 張潔,俞瑋,孫喜蓉,等.社會技能訓練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3):374-378.
[15] 劉國友,劉軻,宋君偉,等.精神分裂癥社區(qū)康復技術對農村患者的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27(1):18-21.
[16] 張若冰,張云淑,栗克清.我國農村地區(qū)精神障礙康復模式現(xiàn)狀分析[J].河北醫(yī)藥,2018,40(8):1251-1255.
[17] 寇金愛,方東海,張彬,等.黑龍江省森工系統(tǒng)310例居家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用藥現(xiàn)狀調查及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2):94-95.
[18] 安景歡,陳楠,楊珉,等.社交技能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干預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5,42(14):2574-2577.
[19] 林敏,黃惠君,陳慧月.自我信心及技能訓練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9):20-23.
[20] 張偉波,朱益,劉寒,等.家庭教育聯(lián)合技能訓練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作用及其社會功能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176-179.
[21] 曾妙容,黃新麗,尹竹芳.多維度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8,25(36):184-186.
[22] 林翠綠,張麗君,張魯,等.積極性康復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社會認知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8,56(36):77-81.
[23] 胡建平,楊琴,傅春戀,等.MOHO理論指導下訓練方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8,15(36):49-52.
(收稿日期: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