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冷漠是師生關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師生間暴力、冷暴力等冷漠化現(xiàn)象在當今師生關系中也日益凸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身心發(fā)展尚不健全,認知能力尚待完善,且該階段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做出極端的應激性反應。這導致師生之間感情的維系比其他任何學段都更加重要。
關鍵詞:教育關懷;缺失型;動機移置
道德冷漠指人們在面臨道德處境時表現(xiàn)出漠不關心、無動于衷的心理狀態(tài)及“不作為”的行為選擇的現(xiàn)象,或者當事人缺乏必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斷、道德實踐上的不作為。師生之間的冷漠關系不僅影響到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也有礙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完善。反之,學生關懷能力的養(yǎng)成和教師關懷素養(yǎng)的提升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道德冷漠的類型劃分
道德冷漠學生對教師的愛體現(xiàn)在對教師關懷行為的不同層面的接受與回應,分為符合道德倫理的自然之愛與出于道德認識的倫理之愛。具體的,師生關系中道德冷漠包括以下的類型。
1.教師關懷缺失型的道德冷漠
教師關懷缺失型的道德冷漠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單純停留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層面,在教學活動中并沒有教育關懷的體現(xiàn)。關懷缺失型的道德冷漠又可以細分為功利型道德冷漠和控制型道德冷漠。其中,功利型的道德冷漠是指教師出于功利目的過于關心學生成績和外在的客觀評價,認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就已經(jīng)是“萬事大吉”,而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及素養(yǎng)形成。控制型的道德冷漠指教師在教學中強迫學生接受老師強加的愛,總是以“我是為你好”為幌子,這是一種缺乏愛的控制教學,強迫學生接受其安排的“教育關懷”。因此,拋開學生需求的教學就是一種典型的道德冷漠。
2.學生回應缺失型的道德冷漠
回應缺失型的道德冷漠是指當學生在接受教師教育關懷的同時,表現(xiàn)出對教師關懷行為的感受性差、回應意識不足的狀況。很顯然,回應缺失型的道德冷漠的錯誤不在教師,而在于學生。當教師的教育關懷得不到學生的正面反饋或反饋不足時,就會出現(xiàn)回應缺失型的道德冷漠。而回應缺失型道德冷漠出現(xiàn)的原因是:一方面,學生對教師關懷行為的感受性不足;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的關懷行為難以識別。這兩種行為背后的根源在于學生受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功利化的學習使得學生喪失應有的回應意識和能力。
3.師生間愛缺失型的道德冷漠
愛缺失型的道德冷漠也是師生關系中普遍存在的冷漠類型,缺乏愛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沒有愛的教育也往往讓學生把對教師偶爾的善意當作偽善。愛一旦缺失,就會加劇師生之間關系的破裂,由此產(chǎn)生的連鎖反應甚至會導致師生暴力、冷暴力等極端校園事件的產(chǎn)生。諾丁斯認為,教育關懷是師生關系中重要且基礎的必備元素。教師的愛應是在摒棄功利主義和狹隘的知識教學前提下的教學活動。它是需要以學生的客觀需求為基礎,并進一步給予關懷性幫助的教師之愛。
二、道德冷漠的形成機制
師生之間的道德冷漠有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冷漠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本身也與學生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有關,其中,家庭和社會的不良導向作用是道德冷漠的重要推手。
1.中小學師生關系的本質(zhì)是一種關懷關系
關懷關系的前提是“以人為本”,關懷學生的需要與感受。教師的關懷指向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這要求教師看到關懷關系中孩子的體驗與感受,并珍視其內(nèi)在價值。而且教育關系是一種內(nèi)在的關懷關系,是一種平等而非專制的關系。與此同時,關懷理論主張建立心理相容的師生關系。學校課程應以關懷為主題,以培養(yǎng)關懷意識的人為核心,教會學生關懷自我及他人。根據(jù)關懷關系理論,師生關系不是冷冰冰的工作關系,而是情感溝通、心理相容的倫理關系。
2.接受性專注是教師關懷學生的必要意識特征
師生之間的接受性專注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懷是開放的和不加選擇的接納和包容。專注學生的教師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感受、傾聽學生的訴求,愿意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并愿意接受學生的不完美和“小狀況”。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中容易產(chǎn)生與學生相似的情感體驗,在這樣的關系中學生才會容易產(chǎn)生正向的反饋,獲得成就感。在教師接受性關注學生的過程中,一方面,由于教師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歷更加豐富,在互動中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情感,并且有可能得不到預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傾注情感的前提就是摒棄任何有可能會影響平等溝通的偏見,這是接受性關注的前提條件。
3.接受與回應是教育關懷的必要心理特征
接受與回應是對教師關懷行為的必要回報。學生接受教師的關注后的回應行為是避免道德冷漠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一味地付出,但是所有的付出就像石沉大海,久而久之,教師就容易在這樣的單向付出中感到乏味,冷漠關系也就容易出現(xiàn)。因此,情感雙向的流動是必要的心理特征。
4.愛的缺失是中小學師生間道德冷漠的根本原因
師生關系當中,教師需要投入的意志力更多,付出的情感也往往越多,這造成師生關系情感投入的不對等。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若是能夠獲得足夠的來自教師的愛,就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產(chǎn)生溫暖而又飽滿的情感體驗,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反饋意識。因此,師生之間愛的傾注是避免冷漠關系的根本原因。
師生關系是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間道德冷漠阻礙學生友善地理解社會,也不利于學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師生關系的維護中,教育關懷是化解師生沖突的關鍵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1]王君秀.中小學師生間道德冷漠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7.
[2]鞠鑫,余鵬彥.社會轉型期道德冷漠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基于社會工作的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9-32.
[3]吳蓓蓓,彭凱.道德冷漠現(xiàn)象的原因分析及糾正對策[J]. 思想教育研究,2002(9):13-15.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中小學師生沖突關系的形成機制與消解策略》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500。
作者簡介:田仰峰(1965—),男,漢族,中學一級教師,甘肅會寧人。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