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瑱
陳鶴琴說過“生活即教育”,幼兒對世界的認知是通過口、手、眼、嘴、鼻開始的,可是由于家長的過度保護,束縛住了幼兒的自我成長。他們的天地越來越小,對未來充滿恐懼,抗挫力較差。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在近一年的小班生活中,我的教育觀也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幼兒的“自我成長”和“創(chuàng)造生活”需要自己的探索與挖掘。本文主要通過我們班的探索旅程——“腌鴨蛋”來看幼兒的自我成長過程。
每天午飯后,是我們的聊天時間。這個時間點幼兒自由交流、暢所欲言。通過聊天,他們接收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在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和學習知識。他們有時會聊聊自然角的小植物開花了,有時看到蒼蠅會討論一下它有沒有牙齒,“腌鴨蛋”這個話題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展開的。
一天午飯后,幼兒們在自由聊天,一個幼兒對同伴說:“你吃過咸鴨蛋嗎?我今天早晨吃了。”同伴立刻回應道:“我吃過,蛋黃是紅的?!薄安粚?,蛋黃是黃的?!薄澳愠缘牟皇区喌?,鴨蛋黃是紅的,雞蛋黃是黃的?!薄安粚Γ粚?,我吃的是咸的,里面的蛋黃還有油。”因為鴨蛋黃的顏色,幼兒們爭論起來,爭論了很久都沒有結果。這時有幼兒來問我蛋黃到底是什么顏色的,我沒有回答,讓幼兒自己去探究。結果第二天幼兒們一來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的發(fā)現(xiàn)。一個幼兒說:“我回家吃過了,咸鴨蛋是咸的,里面蛋黃有的是紅的,有的是黃的。”另一個幼兒說:“我媽媽告訴我咸鴨蛋是端午節(jié)吃的一種食物?!?/p>
你瞧,幼兒們通過聊天便知道了咸鴨蛋的味道與來歷,這不正是一種成長嗎?
幼兒天生好奇心強,面對幼兒的各種好奇,我們應該鼓勵并支持他們。圍繞著咸鴨蛋,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并努力尋找答案。我將他們的問題、猜想以及尋找到的答案,列成表格,進行歸類。
幼兒提問 幼兒猜想 采訪答案鴨蛋怎樣變咸的?1.放點鹽、放點醋、放點油。2.在蛋頭上敲一個洞,放鹽進去,再把殼粘好。3.用針筒把鹽水打進蛋殼里。將鹽滾在蛋殼的外面,使鹽逐步滲透進蛋殼里面,從而讓鴨蛋變咸。腌好的鴨蛋放在哪里?1.用袋子裝。2.用網(wǎng)子裝。3.用碗。4.直接放冰箱里。放在密封的罐子里。
怎樣不透氣?1.袋子封口。2.上下兩個碗蓋住。3.用鍋蓋上蓋子。做好的咸鴨蛋怎樣保存?1.不能太熱,不能太冷。2.不能太高。3.放在柜子里。4.放在角落里。1.蓋子蓋緊。2.瓶口用水封。3.塑料膜封口。放在陰涼避光、沒有太陽直射的地上。
幼兒了解關于咸鴨蛋的各種問題后,希望能自己動手做咸鴨蛋。可是怎樣腌制呢?這時,爺爺奶奶們出場了,他們向幼兒介紹自己腌制鴨蛋的方法。于是我們充分利用家園協(xié)作,邀請爺爺奶奶走進教室,專門為幼兒開設了一堂生活課——腌鴨蛋。在爺爺奶奶的講解下,幼兒對腌制活動有了初步的認識,原來腌制鴨蛋有好幾種方法,每種方法需要的腌制配料不同。他們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動手實際體驗一下。于是,我們讓幼兒自己選擇一種腌制鴨蛋的方法,然后請家長根據(jù)幼兒的選擇尋找合適的腌制材料。在準備材料時,幼兒全程參與。他們有的和爸爸媽媽在小區(qū)里尋找黃泥;有的在超市尋找面粉、白酒;還有的和爺爺奶奶到菜場挑選鴨蛋……當材料全部準備齊全后,我們的教室成了“鴨蛋制作坊”,幼兒將各自的材料擺放好,清洗鴨蛋,制作配料,蛋殼滾鹽,放進罐子,密封保存,一場“腌制鴨蛋”的活動在幼兒們的齊心協(xié)力中進行著……望著窗臺下一排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瓶瓶罐罐,幼兒們開始期待品嘗的那天。
在整個“腌鴨蛋”活動中,我看到幼兒們一步步成長的腳印:從開始時,他們便學會了提問,并將問題的答案用自己能看懂的方法記錄下來;接著他們將自己的答案在班級里和同伴們進行交流,學會分享;在準備腌制配料時,他們認識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沒聽過或沒見過的調(diào)料;最重要的是在腌制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鴨蛋殼容易碎裂,要輕拿輕放,好吃的鴨蛋外面裹著臟兮兮的“泥土”;每天都要看看瓶子里的鴨蛋有沒有問題,記錄下鴨蛋腌制的時間……
“腌鴨蛋”的過程讓幼兒們明白了:生命很脆弱,要尊重生命,愛護生命;要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遇到問題時,要向有能力解決的人請教;和別人分享知識能得到更多的知識,等待一定要有耐心……幼兒腌制鴨蛋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但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一次“自我成長”,未來他們會有無數(shù)次自我成長的機會,只有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才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