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
【摘要】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迷茫到理解,從無知到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出錯是不可避免的。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從“巧妙示錯,機智用錯,靈活糾錯,勇敢辯錯”這四個方面對“巧用錯誤資源可以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進行了論證。
【關(guān)鍵詞】錯誤資源;提升;思維品質(zhì)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語文知識,對問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角,思維方式也千差萬別,并且具有了質(zhì)疑課堂、質(zhì)疑教師、質(zhì)疑前輩的勇氣。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文章的錯誤理解及質(zhì)疑也屢見不鮮。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dǎo)者,應(yīng)該充分挖掘錯誤資源,變廢為寶,讓學生的思維在錯誤資源中得到拓展。泰戈爾說:“錯誤是真理的鄰居。”只有巧妙地運用錯誤資源,才能實現(xiàn)有效甚至高效的課堂教學,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一、巧妙示“錯”,拓寬思維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dǎo)地位。但是,如果教師因為害怕學生出錯,就將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那么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知識的掌握,還是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不過是一紙空談。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刻意避開所有可能出錯的關(guān)鍵點,更不能直接將正確答案告訴學生,剝奪學生思考的機會。面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教師應(yīng)巧妙示錯,通過設(shè)計錯誤,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學生思維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社戲》時,學生很容易把它當成一篇記“看社戲經(jīng)過”的文章,但是文章中看戲的經(jīng)過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學生可能會對此產(chǎn)生疑慮,覺得文不對題。這時,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來設(shè)置問題:“這篇文章是一篇記事的文章嗎?作者重點記敘的就是看社戲的經(jīng)過嗎?”學生通讀課文后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中小伙伴們看社戲前后的活動占據(jù)了大量的篇幅,表明作者最主要的是想表現(xiàn)社戲前后的活動,而非看社戲本身。教師可以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作者這樣寫,似乎偏離了文章的中心,你認為呢?”通過這樣的引導(dǎo),引出文章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能讓學生學習“詳略得當”的寫法,強化寫作要求中的“構(gòu)思立意”。
《新課標》中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yīng)用能力?!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錯誤,一步一步地引導(dǎo)學生主動思考,打開學生思路,拓寬學生思維。
二、機智用“錯”,鍛煉思維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疑惑和困難總是層出不窮,錯誤自然在所難免,很多教師都會在學生犯錯的第一時間指正這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考能力自然得不到鍛煉。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設(sh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環(huán)境”,要形成“靈活開放與生成發(fā)展的課堂”。所以,教師必須摒棄陳舊的“教師口述,學生筆錄”的教學方式。面對學生犯的“錯”,教師要運用智慧,有效利用發(fā)生的“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阿里山紀行》時,有的學生會把題目寫成《阿里山記行》。此時,教師該如何做?是直接要求學生改正,還是分析之后加深學生的印象呢?答案不言而喻。但如何通過分析這個錯誤讓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就要考驗教師的課堂機智。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引導(dǎo):“我覺得這兩個字意思都一樣,用哪一個都行,你們覺得呢?”用這樣的問題,把錯誤拋給學生自己去解決,查字典,彼此討論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但明白了這兩個字的本身含義,更能通過比較,明白“紀行”的貼切性。在這個問題上,教師沒有簡單粗暴地直接改正學生的錯別字,而是引導(dǎo)學生咬文嚼字,最終弄清楚文章為什么用“紀行”而不是“記行”,既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也提醒大家,學習要注意細節(jié),思維要縝密。
“習于智長,優(yōu)于心成。”機智的教師能夠從學生的錯誤中引導(dǎo)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三、靈活糾“錯”,深化思維
學習中,學生犯的錯誤必須及時改正。但是,如何避免這個錯誤再犯呢?如果僅僅依靠機械記憶,是不能促使學生對自己犯的錯誤進行反思的,也很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yīng)該引導(dǎo)學生深入思考,能自己找出原因,還可以在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點與所得,集思廣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弊寣W生自己糾錯,既能避免學生尷尬,也能促使學生加深印象。久之,學生也能養(yǎng)成自行檢查糾錯的能力。
例如,學生在作文時,常會出現(xiàn)病句。有位同學的文章中,有這么一句,“這最后一天的勞動是同學們最緊張、最愉快、最有意義的一天”,老師將句子寫在黑板上,提問學生,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不對的地方。有的學生說,“這是最后一天的勞動”這句話后邊應(yīng)該加上逗號;第二個學生則說,“加上逗號也不對,前邊說的是勞動,后半句說的則是一天,應(yīng)該改成‘這是勞動的最后一天,是同學們最緊張、最愉快、最有意義的一天”;第三位學生則又提出來說,“‘這最后一天的勞動和‘這是勞動的最后一天兩句話意思是不一樣的,這樣一改,句子的意思都變了”??梢?,學生在糾正別人的錯誤的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文錯誤。通過這樣靈活糾“錯”的方式,增強學生思考和探索的積極性,讓糾錯真正起到作用。
學生是發(fā)展的人,教師則是他們的伴隨者、引導(dǎo)者和培育者。所以,教師必須要掌握新技能,深化學生的思維。
四、勇敢辯“錯”,活躍思維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而且還需要學生有承擔錯誤的勇氣。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害怕出錯。犯錯之后,害怕別人知道,擔心大家會嘲笑他。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就會固化。對此,教師應(yīng)開展辯“錯”,以互相辯論、各抒己見的形式,來討論問題。例如,《成功》的教學片斷:
老師: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只要足夠勤奮,就一定能成功”,你們贊同嗎?
學生1:我不完全贊同,文章中也談到 ?了“機遇”,有時候“機遇”也是成功的一種因素。
老師: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依據(jù)嗎?
學生1:“談到機遇,往往被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影響極大。就以我為例,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边@句話就說明了“機遇”的重要性。
老師:文章中也提到了“天資”,是不是“天資”也很重 ? 要呢?
學生1:文章中提到了“天資”,是要提醒人們不要太注 ?重“天資”,“勤奮”才是最重要的。
學生2:這個我可以在原文找到依據(jù),文章第五段中“到了今天,學術(shù)界和文藝界自命天才的人頗不稀見,我除了羨慕這些人‘自我感覺過分良好外,不敢贊一詞。對于自己的天資,我看,還是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這句話,作者很明確的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
學生3:我也不完全贊同。文章的意思是“想要成功,必須勤奮”,并不是“只要足夠勤奮,就一定能成功”。
通過這樣勇敢辯“錯”的方式,不僅鍛煉學生的勇氣,更能活躍學生的思維。筆者認為,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提出的“蝴蝶效應(yīng)”同樣適用于課堂,以個別學生的活躍來帶動所有學生的活躍,最后可以形成課堂上的思維風暴。
總之,“錯誤”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進步的階梯,教師應(yīng)該摒棄“有錯立糾、有錯師糾”的傳統(tǒng)做法,充分利用“錯誤”資源,將它的價值發(fā)揮出來,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促進新時代人才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錢崇花.巧用錯誤資源 ?提升思維品質(zhì)——也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成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