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麗
摘要:《會計學原理》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會計學專業(yè)基礎課程,其中文教學模式和雙語教學模式已嘗試多年,教學方法相對比較成熟,但是全英文教學在國內高校中比較少,這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都很高,老師必須突破語言障礙,全程英語教學,而學生也得突破語言障礙,全程英語聽學。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的一線經驗,把會計學原理英文教學過程中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遇到的問題、難點及解決思路做一個探索,力求找到一種實用、有效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會計學原理》的英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會計學原理;英文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7-0150-02
一、《會計學原理》全英文教學背景
1.教師背景。《會計學原理》全英文教學的老師均是有過海外學習經驗的老師,英文基礎過硬,聽、說、讀、寫能力都基本達到了全英文課堂教學的要求。但國內做全英文專業(yè)教學的高校還是比較少,所以從其他高校中可借鑒的經驗較少。老師們全部要靠自己摸索。尤其對于沒有做過會計學教學的老師來說,更是一種較大的挑戰(zhàn)?!稌媽W原理》屬于專業(yè)類課程,和大學英語課不太一樣,英語只是一個載體和工具,真正要學的是專業(yè)知識,因此對老師的專業(yè)知識也有較高的要求。
筆者在做《會計學原理》全英文教學之前,做過會計學的中文教學,因此專業(yè)經驗沒有問題。但做全英文教學還屬首次嘗試,因此,教學過程中發(fā)現了不少問題,遇到了不少困難。
2.學生背景。接受《會計學原理》全英文教學的學生都是大一新生,他們進大學之前,接受的都是高中的應試教育。一進入大學,就面臨全新的全英文學習環(huán)境,他們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稌媽W原理》屬于專業(yè)課,里面有很多專業(yè)知識需要全新的思路去理解,如會計恒等式、復式記賬法、財務報表等,這些知識對于很多剛上大一的學生來說,理解是有困難的,再加上全英文的聽說環(huán)境,加大了這種困難。所以不少給大二、大三年級上課的老師反映,學生在大一的時候,《會計學原理》沒有打好基礎,很多基本知識還很薄弱。薄弱的原因除了當時的英語水平限制外,還跟他們剛進入大學時的狀態(tài)有關系。
二、《會計學原理》全英文教學的難點
1.語言障礙。截至目前,《會計學原理》教學最大難點還是英語語言障礙。一方面,教學老師英文水平雖然高,但畢竟母語不是英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語言生硬,難以隨時隨地舉出生動例子的尷尬情景。很多老師反映,如果這些知識點用中文來講,可以講得非常生動、有趣,但是用英文就只能做到把知識點講明白,離生動、有趣還有很大距離。老師講得生硬,學生聽得也生硬,降低了他們的理解速度水平,且時間長了,學生會覺得課程枯燥無趣。
另一方面,學生的英文水平比較有限,很多時候不能百分之百理解老師的意思,等老師講完一個知識點后,學生可能還在咀嚼其中意思,下一個知識點已經開始了,這樣就很容易出現跟不上節(jié)奏的情況,從而大大降低教學效果。還有很多學生局限于英文水平,沒有自信,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說,害怕在課堂上跟老師互動,這也會大大影響課堂效果。
2.學生缺乏會計思維基礎。《會計學原理》對大一新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屬于零基礎,對基礎概念和會計處理方法的理解會有困難,如會計假設、會計恒等式、復式記賬法等,很多同學在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會出現理解不到位的情況。加上前面提及的語言障礙,會加重這層困難。
3.課時量限制。按照培養(yǎng)計劃,課程只有48學時,根據所選定的教材,如果要把所有重要內容講完,至少需要64課時。在有限的時間內,不但要完成教學,還要拿出大量時間和學生互動、練習,這對保證教學效果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因此必須找到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才能既完成教學,又能保證學生參與度和教學效果。
三、提升《會計學原理》全英文教學思路
1.學生分組。課程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分組,大約五人一組。讓他們自己起好組名,設計好小組的目標、口號等,團隊內部成員可以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會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參與進來。
2.建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案例。在學生建立小組的時候,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策劃建立一個企業(yè),這個企業(yè)將會是一個集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實體,產品的生產、銷售形式各小組可以自行決定,但要求擬定并保留企業(yè)經營環(huán)節(jié)的所有信息和數據。隨著會計各個章節(jié)教學的推進,各小組的案例信息也隨之而豐富。如第一章內容“Accounting in business”,會講到會計基本前提、會計要素、會計恒等式等基本概念。老師會在這一章內容開始前,讓各小組開始籌建企業(yè),這中間會涉及籌集資金,租辦公室、廠房,招聘員工,建立生產、銷售計劃,預估銷售成果等。企業(yè)籌備好后,讓各小組拿出自己的方案到講臺展示,讓各個小組了解其他小組的企業(yè),互相學習籌建過程。等各個小組展示完畢,老師在下面進行提問,問題自然引到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從而讓學生認識六大要素。再給出會計恒等式,解釋等式恒等的性質,并要求學生舉例企業(yè)中各種交易和事項,進一步證明等式恒等,加深學生理解。
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是全程參與的,老師不斷拋出問題,挑戰(zhàn)他們,他們需要不斷地思考,從而加速、加深會計知識的理解。而講到后面章節(jié)時,還可以繼續(xù)沿用各小組一開始籌備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案例信息,不斷豐富數據,貫穿整個會計大循環(huán)。如到了生產階段,涉及采購原材料、領料生產等,材料采購會涉及哪些會計科目,如何記賬,如何歸集生產成本。老師可以要求各小組擬定本企業(yè)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記賬,從而對整個生產階段會發(fā)生業(yè)務,應用正確的記賬方法做好分析、記錄。到了銷售階段,也可以同樣要求各小組擬訂銷售計劃,并虛擬銷售過程和數據,從而對銷售過程中發(fā)生的業(yè)務進行分析和記錄。財務成果核算階段也同樣可用此案例進行虛擬的數據分析和結算。